罗新璋相关论文
写文章要做到有理有据,经常需要查阅资料,以充实论点。在引用这些资料时,为保证准确,往往需要尽量核对原始文献,来增强文献资料的可靠性......
去年8月,中国译协文学艺术委员会等几个单位发起,召开了一次“文学翻译评论研讨会”。会上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之一是文学翻译批......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study two strategies on culture translation: one of them is domestication, the other is foreign......
摘要《林纾的翻译》一文对译界来说众所周知。但人们更多的是在探讨翻译理论时引用它,在探讨翻译批评时提到它,很少有人对该文在翻......
读了1979年《读书》第三期上一篇《论翻译书》后面罗新璋同志的“附记”,觉得他提倡的译法,将使他自己走上歧途,也影响青年读者走错路......
我国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现已达到6万名之众,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从1995年到2003年,8年间出版翻译作品达9.44万种,年......
摘要: 翻译不仅寻求两种语言文本之间对等关系,而且要在它们之间寻求一种美的信息和美的传递。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发现翻......
摘要在文学翻译跨语境的审美交际中,作者(连同其笔下的人物)、译者和译文读者,均是翻译行为中的主体。译者是一个能动的创造主体,......
<正>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分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法国文学翻译座谈会",......
源远流长的中国翻译史不仅孕育了诸多知名的翻译家,也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翻译思想。罗新璋先生曾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八个字......
本文以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第一章的中文翻译为研究对象,选取罗新璋与郭宏安两个译本,比较二者在处理“存在多种理解可能......
翻译,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研究,不仅涉及文本研究,还有翻译作为一个文化行为,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正> 在《是否还有个度的问题》一文(见《中国翻译》1995年第4期)中,笔者谈到罗新璋先生在《红与黑》翻译中有着明确的风格追求,句......
<正> 大译家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
罗新璋所编《翻译论集》是中国翻译研究的一部经典,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修订再版。本文比较了《论集》初版和修订版在内容和编排体......
也谈中国翻译学的建立孙会军郑庆珠翻译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实际上,自从人与人之间有了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就已经存在了。自从有......
<正> 看到《书屋》一九九八年第四期刊出的龚育之《伟人可,我辈亦可》,至此,就我所知,在三个刊物——《东方文化》《同舟共进》与......
期刊
<正>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之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余年,当罗马大将凯彻(即凯撒——引者)未到......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记述了国内著名翻译家高慧勤和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部分重要翻译理念和观点。高慧勤老师强调了“信”......
1 我国的翻译理论源远流长 ,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来概括 ,其中“神似”说是由我国著名......
<正> 也许是学翻译、教翻译,自己也试着做翻译的缘故,对翻译似乎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对与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也许是不成问题......
罗新璋的主要翻译观有"离形得似""三非论"和文学翻译中的"信达雅"等。与傅雷的翻译观相似,罗新璋的翻译观也体现了理想化。他认为......
<正> 《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一期发表了施康强的《红烧头尾》一文,评论 了《红与黑》四种译本的“头尾”。“头尾”还可以另有一种......
翻译研究的几个问题吴义诚世纪之交,翻译学已经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建立翻译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翻译研究在二十世纪取得了......
文虽左右,旨不违中——读鸠摩罗什译籍罗新璋天竺言语,与汉异音,自非兼善梵汉,难尽译之妙。罗什以域外道人,“能转汉言”,大概是在后凉......
“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南京大学教授许钧许渊冲先生执译的《红与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读过不止一遍。惊......
<正> 一有志对翻译标准、原则、方法等从事研究之士本来就少,而他们的论述,往往散见于报章杂志,却甚少结集。是故,一般的探索者难......
序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罗新璋“译事三难信达雅”,严复在《天演论》初刻本“刻讫寄津覆,乃为发例言......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罗新璋先生以“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对传统译论做出线索性、规律性的总结。其中“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