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相关论文
1917年与1918年间,尚在求学阶段的毛泽东同志,在阅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当看到“盖义务感情,虽可为去恶之作用,而大人君子,决......
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指人、喻物、说事,古已有之。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乐府的章法时便以“凤头”、“猪肚”、“豹尾”为喻。领袖人物被......
有好友事业兴旺,把小企业一度做成了全国连锁。后来,因为过于迷信自己的能力,决策上刚愎自用,用人上打击异己,最终导致公司迅速衰落。好......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注释】 1.敦:敦厚。2.素:纯洁。3.史鱼:也作史鰌,春秋时卫国大夫。4.秉:秉持。5.庶......
重新厘定先秦诸子思想光谱,应将杨朱列为首要。并非杨朱思想最为深刻,而是杨朱贵己乃先秦以降的中国思想史最为重大的缺失,也是当今中......
黄孟轲在《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中说:“我们的作文教育首先教学生做人,让假话、空话远离作文,让健全的主体人格精神意识进入......
排辟异端本是孟子在唐宋能够成功升格的重要原因,但鲜被注意的是,李觏曾因排佛而非孟。李觏的非孟言论集中在其《常语》之中,而撰......
原文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
在备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作品《与朱元思书》一课时,碰到“窥谷忘反”这个词语,会很自然地把“忘反”理解为“流连忘返”。......
上海《社会科学》(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最近发表李国权《关于古代思想家的形象》一文,认为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在论及老聃、孔丘、......
我们大多都知道苏轼的这样一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东坡先生果然平等而爱人。我......
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比较稳定,采用给出4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的形式,要求我们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
杨朱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就是“拔一毛利于天下不为也。”虽然落得千古骂名,但从现代经济与社会的角度看杨朱 “一毛不拔”的思想却......
中国人的脸,总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特定的表情,而这些表情,是吃惊,还是事不关己的超然与洒脱,又或者正是中国人的懦弱与无能。今天的我们,如......
“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享。”这篇被称“最短”的祭文,出自宋李观之手。观为清江县令,欧公母丧经过,太守命观作......
“书以传圣人之道”是石介在《答欧阳永叔书》中提出的。石介在北宋作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教育家就此观点的提出,引起了欧......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绵绵长河中,一般人认为,孔子是开山人物,而孟子、荀子的学说不过是孔子学说的补充和发挥而已,儒家之道也常常以......
汉刘向所著的载: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
古往今来,先哲圣贤,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思想和品行对“从容”做了很好的释义.屈原的“九死不悔”,孟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与活动的频繁,更多的天然自然被纳入人化自然的范围内。因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明显,环保问题......
孟轲的性善论围绕心、性、天这三个核心概念展开,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一体系的支点是人所具有的同类意识.因此,同类意......
孙叔平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年代的洗礼(1927~1949)而进入文教战线的1。他打过仗,坐过牢,我们甚至能读到他的《狱中互赠》的《述怀......
这学期孩子们进入四年级,因为重新分班,六十一个孩子来自三年级六个班,所以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新同学相对每个孩子来说还是挺多的。开......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从古到今的许多学者视二者为根本对立的两种人性论,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造成这一误......
<正>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文化变革,而中国文化变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批判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中国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的总集。南宋朱喜把它同《论......
中育9302于2016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玉2014022。该品种在2014—2015连续2年在华龙区孟轲乡胡干城村、北......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由其母抚养成人.为了给孟轲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三迁,被......
<正> 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习很重视,认为学是人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手段;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近读《孟子》,看到一则趣闻:齐王想见孟轲,派人上孟家传话:我本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如果你肯来朝,我便也临朝办公,不晓......
【正】王充(约公元二七年—九七年),是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的《论衡》是一部讨孔伐孟、闪烁着批判战斗精......
【正】 林慎思,字虔中,福州长乐(今福建闽侯县)人,是晚唐著名的学者,后人称其为“吾闽千古不朽之高士”.其所著《伸蒙子》一书,亦......
<正>国学是传统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是所有愿意进步之人的心灵养分,亘古长青。常读常诵,常习常炼,就会触类旁通,生发出卓越的才能和......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轲和他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政治散文集,它集中体现了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孟轲主要的政治、哲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