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备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作品《与朱元思书》一课时,碰到“窥谷忘反”这个词语,会很自然地把“忘反”理解为“流连忘返”。一来这篇文章已教过多次,一直都是这样定义这个词的,二来《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权威的结论嘛,怎么会有错?
仔细思量,觉得不妥,又一次郑重翻开《教参》,查找课文原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翻译: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再看书本注解,单独的“反”这个词却是译为“归,还”,意即“返回”。那么,怎样为学生讲解“忘反”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到底是该解释为“流连忘返”,还是该理解为“忘记返回”,抑或采取模糊概念,二者皆可?
于是我开始推敲课文,毕竟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散文中,作者吴均用生动而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自富春江至桐庐”一带优美的山水景色,这样的自然好风光不要说是身为文学家的吴均,换了任何一个普通人,也一样会被打动,并为之“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流连忘返”出自何处?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意即景色优美,让人陶醉,从而不愿离开或者说忘记回去。这样看来,课文的理解似乎没有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游山玩水的文人雅趣,也不是为了赞美自然好风光、祖国好河山,因为作者紧承着嶙峋奇峰、峭拔寒树、泠泠清泉、嘤嘤好鸟的描写,就来了一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至此,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全出:是为了抒发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感情,即所谓“卒章显志”。
再来看吴均这个人的身世经历。他自幼好学,才华超群,文风清拔,深得行家赞赏;他为人耿直,因如实记录齐、梁历史,书稿被梁武帝萧衍焚毁,并罢免其官职,不久却又奉诏写史。结合这样的身世背景,我们不难理解:吴均游富春江,非为闲情逸致,实为缓解压抑、释放郁闷;非为休闲游览,实为偷得一隅,求取心“静”。作者身为世俗中人,深知入世艰难、出仕艰险,但人生在世,本身就有许多不能不为、也不得不为的事情,所以他最大的反抗也不过是暂时抛开政务,“偷得浮生半日闲”,隐身山水,自愉片刻而已。可恰恰就是这片刻欢愉,让作者心旷神怡,心神俱“静”的同时亦心神俱“净”,在沉醉流连间,情不自禁忘记得失、忘记宠辱,以致忘记回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放眼历史,历代不少文人因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仕途凶险而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表达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辗转山水间,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过“忘记返回”的出世情怀。欧阳修被放逐滁州而寄情醉翁亭,于半醉半醒间畅想年丰民乐;陶渊明主动辞官而躬耕田园,于亦悲亦喜中梦想世外桃源;柳宗元贬居永州而作《永州八记》,于小石潭上饱尝凄凉之意。同样,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我们固然读到了清新自然的山水之美,但也不难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以及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极力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思想。
结合本文的写作主旨、作者的身世背景以及历代文人的相似经历,我们应该很容易对“忘反”一词得出结论:“窥谷忘反”之“忘反”,应为“忘记返回”之意,断不可臆测为“流连忘返”。因为作者心中更多的是“避世”,而不是“流连”。
古人读书,一向讲究知人论世,即充分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才去品读其文章,揣摩其精神,领会其意旨,从而学习其精髓。今天我们读书、备课,倘若只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喜好,就简单地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又或者对参考资料的结论深信不疑,那无疑是对作者及作品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自身读书、学习的一种放纵,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书方可长读长新,人方可不断长进。教书,更是如此。
在备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作品《与朱元思书》一课时,碰到“窥谷忘反”这个词语,会很自然地把“忘反”理解为“流连忘返”。一来这篇文章已教过多次,一直都是这样定义这个词的,二来《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权威的结论嘛,怎么会有错?
仔细思量,觉得不妥,又一次郑重翻开《教参》,查找课文原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翻译: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再看书本注解,单独的“反”这个词却是译为“归,还”,意即“返回”。那么,怎样为学生讲解“忘反”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到底是该解释为“流连忘返”,还是该理解为“忘记返回”,抑或采取模糊概念,二者皆可?
于是我开始推敲课文,毕竟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这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散文中,作者吴均用生动而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自富春江至桐庐”一带优美的山水景色,这样的自然好风光不要说是身为文学家的吴均,换了任何一个普通人,也一样会被打动,并为之“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流连忘返”出自何处?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返谓之流,从流上而忘返谓之连。”意即景色优美,让人陶醉,从而不愿离开或者说忘记回去。这样看来,课文的理解似乎没有问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游山玩水的文人雅趣,也不是为了赞美自然好风光、祖国好河山,因为作者紧承着嶙峋奇峰、峭拔寒树、泠泠清泉、嘤嘤好鸟的描写,就来了一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至此,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全出:是为了抒发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感情,即所谓“卒章显志”。
再来看吴均这个人的身世经历。他自幼好学,才华超群,文风清拔,深得行家赞赏;他为人耿直,因如实记录齐、梁历史,书稿被梁武帝萧衍焚毁,并罢免其官职,不久却又奉诏写史。结合这样的身世背景,我们不难理解:吴均游富春江,非为闲情逸致,实为缓解压抑、释放郁闷;非为休闲游览,实为偷得一隅,求取心“静”。作者身为世俗中人,深知入世艰难、出仕艰险,但人生在世,本身就有许多不能不为、也不得不为的事情,所以他最大的反抗也不过是暂时抛开政务,“偷得浮生半日闲”,隐身山水,自愉片刻而已。可恰恰就是这片刻欢愉,让作者心旷神怡,心神俱“静”的同时亦心神俱“净”,在沉醉流连间,情不自禁忘记得失、忘记宠辱,以致忘记回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放眼历史,历代不少文人因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仕途凶险而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表达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辗转山水间,他们多多少少都有过“忘记返回”的出世情怀。欧阳修被放逐滁州而寄情醉翁亭,于半醉半醒间畅想年丰民乐;陶渊明主动辞官而躬耕田园,于亦悲亦喜中梦想世外桃源;柳宗元贬居永州而作《永州八记》,于小石潭上饱尝凄凉之意。同样,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我们固然读到了清新自然的山水之美,但也不难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以及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相当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极力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思想。
结合本文的写作主旨、作者的身世背景以及历代文人的相似经历,我们应该很容易对“忘反”一词得出结论:“窥谷忘反”之“忘反”,应为“忘记返回”之意,断不可臆测为“流连忘返”。因为作者心中更多的是“避世”,而不是“流连”。
古人读书,一向讲究知人论世,即充分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才去品读其文章,揣摩其精神,领会其意旨,从而学习其精髓。今天我们读书、备课,倘若只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喜好,就简单地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又或者对参考资料的结论深信不疑,那无疑是对作者及作品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自身读书、学习的一种放纵,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书方可长读长新,人方可不断长进。教书,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