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相关论文
风格通过内容和形式得以体现,因此在分析风格时也需要借助这两个要素。风格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特定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表达便形......
上博简《诗论》“《小旻多疑》”论其意旨的两句话似须重加标点,作为重文的“(?)”字当读若疑,并且其一字为句,其下之语是对于它的说......
本文试图在情、礼关系的框架中,考察早期儒家《诗》学围绕好色之情与礼的关系所展开的讨论。孔子围绕《硕人》之诗强调了礼仪形式......
本文以西方教父时代解经学和中国汉唐诗经学对《圣经》和《诗经》的阐释为例,借助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理论,发现两种文化传统......
思考一:“读”是古诗教学的根本 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我由此联想到古诗文教学......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他着重拈出“见”字,认为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关......
一、可见与遇见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是不可解的,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诗意语文”的提法,就是考虑到语文与诗的通处......
在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字经常会用一些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使音调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而当我们听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
“和谐”属于哲学和政治的范畴,也属于美学和艺术的范畴。它既是诗人的美学理想,也是诗人的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诗人艾青的人生......
诗歌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决定了诗歌的比较价值。有比较,才会有优劣。《诗论》便是基于比较诗学视野里的诗学著作。论文以朱光潜的《诗......
文学艺术中的诗歌,宗教中的禅,其源属的文化层面虽然不同,然而此二者在内心观念方面却有通融之处。朱光潜曾在《诗论》中点明:“诗......
真、善、美是艾青《诗论》的三大核心观点,相比象征艺术性的美和对客观世界的真切认识的真,诗人更重视象征诗的思想性的善.本文试......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
庞德在翻译《华夏集》时存在诸多局限,不懂中文,没有一手资料,但其译作却在英美诗坛上掀起了意象主义的浪潮与新诗革命.《华夏集》......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
上博简《诗论》"诗亡隐(离)志,乐亡隐(离)情"是对《尚书》"诗言志,歌永言"的发展,并且在"情""志"的理解上有融为一体的倾向。"情""志"同一的观念可......
先秦诗论存在着实用主义、政教性文学文本主义和文学文本主义三大传统,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诗论>是先秦诗论中文学文本主义传统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陆续出版后,其《诗论》作者问题遂成为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
马承源对<诗论>第6简作的释文除笔误以外,基本上是准确的.学者的相关批评大都是正确的,但指责马承源犯了原则错误,"误读古书",则于......
已故新诗泰斗艾青,在他的一篇题为《不是诗》(见艾青著《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文章里,指出:"许多以诗的体裁写的稿子,......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90年代出土的战国楚墓竹简,内有点评、解读《诗》近60首的丰富内容。它的面世,为学者们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提供......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来.学术界对其中《诗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编联和复原等方面。接下来的研究.当是对......
期刊
对于文艺创作,我们总会很自然地注意到它的情感特征,而在阅读和评价文艺方面的论文、著作时,似乎不大作如是观。或许受歌德名言—......
上博《诗论》竹简编联和文本复原处于混乱状态的原因很多,但由竹简“留白”所引发的简制之争是其关键。我们认为《诗论》“留白简”......
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诗词文化也承载着对学生文化、思想、精神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诗词的......
<正> 审美鉴赏是伴随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的以单向或双向形式进行联络的信息沟通,而文学鉴赏主要是以单向联络的形式进行。......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特点、先秦时无人提及《诗序》的现象以及春秋战国时人称引《诗》之态度等方面,论述了先秦时《诗》本无......
苏辙佚文两篇<诗论>、<春秋论>,不见于<栾城集>、<后集>、<三集>及<应诏集>,亦不见于刘尚荣先生<苏辙佚著辑考>及曾枣庄、马德富校......
【正】根据个人兴趣,认真阅读了《朱光潜全集》中的有关篇章,感觉受益匪浅,现以《诗论》为例写点感想。《诗论》是从心理学观点研......
自<孔子诗论>(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出版以来,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整理者马承源先生认......
<诗论>将<关雎>等七首诗评为"盖日童而偕,贤於其初者也",提出了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雎>等七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这些诗都是反......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内容丰富,流派纷呈。如藏族......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考释、编联和复原方面.接下来的研究,应是对其内容的深入考......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
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育......
说明:本文按形制将诗论简分为两部分,一是简头简尾写满字的一类,共23支残简,缀合为17简;二是简头简尾留空的一类,共6简.释文以简为......
吟诵,不仅是古人的读书方式,也是古人学习和创作古诗文的方法,这足以说明吟诵对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吟诵......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讨论<诗经>的文字,被题为<孔子诗论>.<孔子诗论>中有大量的通假字.文中对<孔子诗论>中的通假字......
关于《邶风.绿衣》的题旨几千年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庄姜因"妾上僭"而伤己失位的作品;郑玄则改"绿"为"褖"以附会......
正如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所说:“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的《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我国现代特别......
用隐(语)或庾(语)、谜(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诗经》自不例外。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里释“隐”为“遁辞以......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第十四简“四章”一词,学界看法不一,所言与《诗论》关于《关雎》的评说和历史上对《关雎》的分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