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链出精彩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问题链构造一节课的基本框架,理清教与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能较好地起到启学引思、导学导教的作用. 设计问题链框架一般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形式,横向是主链,由几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紧扣目标、层层深入的核心问题构成. 纵向是子链,是对核心问题的分解. 问题链框架形成后还要对其进行分析及教学化设计.
  【关键词】 问题链;设计;策略
  【课题编号】 本文是广州市“ 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运用‘问题链导学’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B051.
  
  运用“问题链”导学、导教在中学的各科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多见. 为研究“问题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笔者在最近两年带领所在区中心教研组的老师开展问题链导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面结合一些研究的课例谈谈关于“问题链”的设计.
  一、“问题链”导学的意义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由问题引起的. 由此可见,问题对于数学学科、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而“问题链”是指一组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中心,有一定层次结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组. 也就是,设计问题链能使课堂提问具有逻辑性与整体性.
  将问题探究引入到课程改革中是当今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趋势.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能”,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版本教材也在编写时体现了运用问题串导学导教的特点. 如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了“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等问题串,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更是以“情境 问题串”为其主要的编写特色,把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 、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整合在一起,四位一体.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表明,以问题链理清教与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构造一节课的基本框架,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统一,能较好地起到启学引思、导学导教的作用.
  二、“问题链”设计的策略
  关于问题链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问题链的分类及其设计策略等,同行们已经有较多的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本文尝试从教师常规备课时“如何设计一节课的问题链”这一角度来谈问题链设计的策略. 设计一节课或某一个环节的问题链,一般经历以下的过程:
  1. 研读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教学思路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何种策略的备课,研读教材与了解学情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与前提,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须赘述. 研读教材时,不仅要看到教材知识编排这根明线,还应深挖隐含其中的暗线,亦即知识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线、思维训练线和数学思想渗透线,从而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把握教材. 这几根暗线是确定教学思路进而设计问题链的依据.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课,备课时我们需要透过教材内容“理解所求百分率的意义、根据意义写出求百分率的公式并解答”挖掘隐含其中的暗线: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 这根暗线既是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线,也是化归数学思想的渗透线. 对明暗两线进行有机整合,教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清晰明确了.
  2. 设计问题链框架,整体把握一节课的走向
  框架之于建筑物,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的,问题链框架对于一节课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一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科学、合理与高效. 问题链就是教学思路的进一步教学化设计,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问题链的设计一般遵循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先设计能统整全课或新授部分的主问题链,然后在主问题链下面再设计子问题链. 笔者与所带团队比较多采用的是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问题链框架构成形式,横向是主链,纵向是子链.
  (1)预设核心问题,形成“问题链”的主链
  所谓核心问题,就是依据教学的主要思路,紧扣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而提出来的,能够统整全课或某一教学环节,具有较大思考空间,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问题链中最关键的问题,一节课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问题”,每一个核心问题都能构建起课堂的一个教学板块,具有“一问抵多问”的效果. 把几个核心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就形成了一节课或某一环节的“问题链”主链了.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了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谁有关?
  问题2:跟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3:怎样验证这种关系?
  这三个问题是基于几何计算公式推导的课型特点与执教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思路而设计的,体现问题的发现、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层层递进. 问题1是问题2的基础,问题2承上启下,既进一步验证了问题1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及底边上的高有直接关系”这一猜想,同时也引出了新的猜想: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这样又自然地转到了问题3的探究中. 每一个问题都有较大的思考空间.
  (2)预设子问题链,构建问题链框架
  如前所述,核心问题是引领学生的思考与活动方向的,具有较大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将核心问题拆解成更细小的“子问题”,通过一系列“子问题”的解决,最终完成核心问题的解决. 能否将问题进行有效的拆解,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执教老师对每一个核心问题精心预设了子问题链,从而构建出比较完整的问题链框架. (如下图)   
  (3)问题链的分析与教学化设计
  初步构建问题链框架后,还需对它进行分析与完善,看看它的逻辑结构是否与问题解决过程的逻辑结构及学科体系逻辑结构相一致,问题本身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在内容上是否环环相扣 ,在目标上是否步步深入等.
  另外要真正发挥—个好的问题链的功能与作用,还需对设计好的问题链进行教学化设计,主要包括情境设计和活动设计.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谁有关的时候,预设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如上图,固定底边,把活动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往上拉(虚线部分),由此直观感受到底边上的斜边和高越来越长,面积也跟着越来越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底边以及底边上的斜边、高都有关系. (另一条边作底边也是同样效果)
  在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跟底边上的高有关,也跟底边上的斜边有关,那到底跟谁的关系最直接?”这个问题时,教师预设以下的情景:如上图,固定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水平方向的底边,然后把框架慢慢拉扁(只是形状变,四边的长度不变),让学生观察底边上的斜边和高以及面积的变化情况,由此直观地观察到,斜边的长短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而高越来越短,面积也越来越小,由此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这条底边上的高有更直接的关系.
  问题链的教学化设计,使问题链更具可操作性与策略性,活动与情景的设计有效性决定着问题链的实效性.
  三、问题链设计时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 应关注“四度”,亦即难度、跨度、梯度、开放度.
  3. 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
  运用问题链进行导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研读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教学实施的水平,需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提高.
  【参考文献】
  [1]严永金.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胡久华,郇乐.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3]王长青.对“问题链·导学”模式中的“问题发现与设计”的初探[J].中学政史地,2012(8).
  [4]赵绪昌. 构建有效问题链
其他文献
问题描述:  小学低段学习除法和有余数除法时,教材通常会要求通过“圈一圈”帮助学生加强对除法意义和算理的理解. 可是看似简单的“圈一圈”,在教学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例 北师大二下《课堂作业本》第7页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把18盆花平均分给5个班,每个班可以分到( )盆花,还剩( )盆. ”  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下:  从图中可知,学生列式解答均相同,但是圈法不同. 图1:从答案出发,3个一
【摘要】 目前的数学还有很多的不完善和未知领域,还有无限的发展探究空间,因此在这里提出一门新的学科,复数代数学,解析几何学进而由它引申出超复数,并且主要针对超复数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以便大家更好的认识复数,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超复平面;模比三角式;四则运算;超复指数;超复导数  超复平面坐标系:复数是以正实数为模在复平面内旋转一个实数角度得到的,同理超复数是以角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動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发现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
【摘要】本课探究的是一道与图形面积有关的问题,看似简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妙处.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面积;代数式的值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和想象,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事实上,很多重要的数学内容都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
[摘要]对通性通法的教学进行反思,在指出某些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常规解题模式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反思其本质,以便学生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通性通法;裂项相消;求和;高效课堂  通性通法,是指具有某些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常规解题模式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题方法,是数学方法的主流,也是高考中的重要考查点。而想要打造高效课堂,我们也必须从通性通法抓起。作为
【摘要】 针对财经类独立院校学生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尝试将文科教学模式的优点融入高校数学教学.采用纯文字表达法构建文理思维模式之间的翻译系统;利用故事性叙述方式增加场景代入感,提高教学对象对数学实用性的体会;引入知识结构的文章化解读以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  【关键词】 高校数学;数学教改;财经类数学教学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严密的知识
自助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普遍,而大锅饭则已经成了历史.饮食习惯上的形式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了当前社会的变化方向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即个性的表达.这种对于个性的强调,同样也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每名学生都希望能够在自己喜欢的状态之下进行学习,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每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推动数学教学走向高效.当前的数学教学呼唤个性化的创新,个性化教学的
【摘要】 数学的解题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数学的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的继续与深化,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在理解概念、获取技能、掌握方法、培养能力等诸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怎样开展解题教学、如何上好解题示范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共同的话题.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习题课为例,阐述了解题策略的重要性.  【关键词】 策略
【摘要】在高三数学复习中,解析几何题被认为是“一根很难啃的硬骨头”,如何使得这根“硬骨头”变得容易“啃”,而且要使学生“啃”得津津有味,甚至变成一道“美味佳肴”,这当然是我们高三复习要努力追求的.本文以2013年浙江高考理科數学卷21题为题源,通过对它的分析、设疑、求解、变式、拓展等教学环节进一步体现高考题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解析几何;课堂教学;问题本质;思想方法 
【摘要】 家庭作业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和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要求一年级学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可以布置口头家庭作业. 设计怎样的口头作业既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而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成了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