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精彩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笔者认为,通过教师合理科学的设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更加精彩地设问,调动学生的参与,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呢?
  一、在设计问题时,牢牢把握一个中心
  每堂课都有自身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要把自己创设的情境和根据情境提出的相关问题限制在教学内容上,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例如在教学《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框题时,围绕“重庆市政府加大公租房建设”这一背景材料笔者设计了三个讨论题目:1.市政府为什么要加强公租房建设?2.市政府应该怎样更好地进行公租房建设?3.作为一名重庆市民,应该怎样来为公租房的建设献计献策?这三个问题始终围绕政府的性质、职能和培养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而展开,而这些内容恰好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通过探究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先自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也会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二、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坚持两项原则
  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体现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来探究。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讨论探究的必要;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无探究的必要。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在学生的经验和能力范围之内,让学生有言可发,有话可讲,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依法行使》的时候,假如我们设计这样三个问题:1.政府依法行使什么权力?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使权力?3.政府怎样来依法行使权力?这三个问题要么过于简单,完全没讨论探究的必要;要么大而广且非常抽象,学生根本无法操作,难于激起兴趣。试想我们这样创设一个情境:出示图片,图片的内容为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此人是游摊小贩)因被城管没收了自己的商品而在街边伤心地哭泣。根据图片,提出问题思考:①城管人员执法的目的是什么?②假如你是这个老人,你怎么看待这件事?③假如你是旁观群众,怎样看待这件事?④你认为城管人员应该怎样行使权力?⑤出现暴力执法的原因有哪些?也许这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这些问题更能体现我们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时的引领作用。所以,设计的探究题目不仅要深浅适当,而且还要有趣味性,要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关注学习的内容,在参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要真正设计好探究问题,教师必须具备三种基本功
  1.揣摩功。教师该在什么地方提问,什么时候发问?时机的把握是相当关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经说过:“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这其实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为依据。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在教学重点处、在学生可能形成的误区处设置疑点,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使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这样,我们就能真正揣摩到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才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绝佳效果。例如在讲经济生活有关消费观念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中美两个老太太购房的事例。这时,我们抛出“中美两个老太太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消费观念”这个问题,就紧紧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思维的难点。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摘到果子”。这种提问的揣摩功正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和驾驭教材能力的基础上的。
  2.点拨功。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否则,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锻炼。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呢?这其实就需要我们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比如,一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中美两个老太太购房采用的交易方式”时也准确说明了中国老太太采用的交易方式,但显然这个问题是比较肤浅的,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对此,教师可以在大致意思不变的情况下,以巧妙的反问句予以点拨:“你认为中国老太太在说明情况下也可能采用美国老太太的交易方式吗?”这一点拨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3.诱导功。课堂讨论探究是一个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的复杂的过程。课堂上,几十个头脑都在思索,各有各的见解。作为教师,怎样适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讨论和探究,使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目前很多中国人已经形成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信贷消费)了吗?”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因素促使中国广大居民学习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念呢?”从而把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共同的讨论和探究。“是收入提高了吗?是从众消费心理吗?”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地问:“此外,还有那些因素呢?”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与人们的消费观念、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物价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社会保障水平等多种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随机应变的诱导,使学生明白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我们国家的国情是紧密相连的。
  总之,课堂提问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凡善教者,必善问。一个好的政治教师,一定是善于讲述政治理论知识的,也一定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恰恰是思维的推动力。一堂效果好的政治课,也一定是通过教师的善问,才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话语上的亲密交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政治课堂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其他文献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导入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导入——体现探究性  提问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及时做出注意、思维
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静静聆听,分享他们喜欢的音乐。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被打动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触动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听韩红的这首《天路》,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条通往雪域高原的幸福路,那些让人可歌可敬的筑路工人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放下儿女情长,为了祖国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地理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注意多搜集关于地理方面的趣味知识,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中学地理教材中对于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了讲解,分别谈到了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科技、宗教等。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其影响因素往往比较复杂,但主导因素一般是确定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形成,虽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入展开和相关著作的汉译出版,“新清史”近年来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热议话题。不久前,姚大力的一篇《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4月5日《上海书评》)再次将这个话题提及至大众眼前,并引起了学界对于“新清史”学派及其作品的热议。  “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作为美国近年来关于中国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主张大清帝国的统治具有很强的满族元素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音乐作品,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创造和鉴赏等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聆听经典,融入音乐情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而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能否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
一、概念地图及其制作步骤  概念地图也叫“思维地图”或者 “思维工具”。概念地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学习制作一个好的概念地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一是确定中心主题。确定你希望利用概念地图理解的问题焦点、知识或概念,并用这个焦点主题作导引,找出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并罗列出来。二是确定关键概念和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政治课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政治理论、原理和观点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以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成为自学的行动,将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政治课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支持”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如何将生活经验与学科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趣味性、参与性与理论性、深刻性统一于课堂,是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最近几年的教学,我们尝试了模拟活动这一新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模拟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模拟活动课与传统课型比较,是别具一格的,许多方面
一、教学观:“预设”还是“生成”的思考      教学案例一: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中,某教师在讲初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框时,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如“长江三峡工程、疏浚河道”与“滥砍滥伐、长江三鲜濒临灭绝”的两则对比材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同一条长江既带给我们便利也带给我们灾难,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后来又展示了一组日常生活中的画面,组织学生进行贴图小竞赛,辨一辨其
学困生一直是教师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的、社会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课堂上教师冷嘲热讽,课堂外同学讥笑孤立,家庭里父母呵斥责骂,久而久之,学困生便在嘲讽中丧失了自信,在孤立中日渐冷漠,在呵责中放弃了自尊,一颗纯洁的心灵渐渐扭曲、变形,学困生真的成了我们所说的“差生”了。  然而,无论是何种原因,学困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当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