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kinh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得出来的.但是演示实验往往造成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分组实验也不能摆脱组装成套仪器的局限性,“小实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笔者利用身边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小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 “小实验”的特点
  1.1 取材方便
  “小实验”所利用的器材,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玩具或废旧物品.如:橡皮筋、缝衣针、易拉罐、可乐瓶等,身边随处可见,随手可得.这些为“小实验”创造了广阔的利用条件,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1.2 简单易做
  这是“小实验”的鲜明特点.例如: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水从底部的小孔喷射得最远,中间的次之,当学生看到这个现象,欣喜之情无可言表,自然把物理道理也记住了.“覆水杯”实验,一张薄纸令杯中水不会流出,令学生惊奇于大气压的功劳.
  1.3 趣味性强
  “小实验”可大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力”这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教学:(1)学生自己感受.请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立,相互推手.请另两位同学面墙而立,用力推墙.一位同学把两只相同的橡皮筋扣在一起向两边拉.然后,教师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2)让两只玩具车高速对撞,车都被撞翻.通过以上“小实验”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关于“力”的知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观察、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自己构建起“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 “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1 降低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的难度
  學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个“小实验”就是好办法.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小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
  2.2 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应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小实验”,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小实验“电流会产生磁场”.实验器材:包有绝缘体的电线;6 V的电池;长铁钉;回形针.实验步骤:用电线紧紧地缠绕铁钉,电线两端各留大约15 cm.这种用电线缠绕的铁钉在其它的实验中还会用到.将电线两端的绝缘层剥开,将电线的一端固定在电池两极中的一极,用铁钉去接触回形针,并将电线的另一端接触电池的另一极,提起铁钉,并确定电线的两端都连接在电池的电极上.感到铁钉开始发热时,拿开电线,断开电池.实验结果:回形针将会附着在铁钉上.通过这个直观小实验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材料,使他们在头脑中构建了一幅较为清晰、准确的“电生磁”图景.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就从根本上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时,笔者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同学各用一根钢丝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当把塑料泡沫片从水中捞出来,发现三条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从而顺利地解决了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提高了鱼的虚像这一教学难点.一个小实验,突破了难点,起到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效果更好.
  2.3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小实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因,使他们的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迅速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变化万千的物理世界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一种特殊魅力,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形成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流体的流速与压强时,做了“吹乒乓球”小实验,同学们找两个相同的干玻璃杯,相隔适当距离,把乒乓球放入其中一只杯中,对着杯中内壁的一侧吹气,乒乓球就自己“跳”进了另一个杯中,这个实验使同学们跃跃欲试,课下还要再做几遍!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做一些物理实验游戏,如刺不破的气球.方法是将一气球吹大,然后教师询问谁能用毛线针穿过气球,却不使气球瘪掉.当同学们都不相信时,你可以使用你的绝活用毛线针穿过气球而气球仍不瘪掉.秘诀是针要穿在气球橡皮膜松弛的两端.如果针穿在橡皮膜绷紧之处,则由于张力的作用,必定会使孔更大,导致漏气.反之,由于气球两端的橡皮膜并没有绷紧,所以针穿在气球两端的橡皮膜上,不会使孔变大,因而不漏气.当创新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教学的必需时,物理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以“小实验”,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以“小实验”为突破口,以“小实验”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方法.
  2.4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触类旁通
  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要借助于小实验开扩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等技巧,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反思
  通过实践和借鉴,笔者对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1)要因地制宜,面向农村中学实际.
  (2)要适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3)常见物品设计和改进成小实验,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更新和专业素质培训,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需长时间探究,需要教师间合作交流.
  总之,“小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使物理教学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灵活主动,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目标,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对“电力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点的更新,讲课方式的多样性,线上探讨的组织以及科研项目、竞赛的补充等方面探讨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全面提升的具体措施。实践表明,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
[摘 要] 在研究生思想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位于第一线。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显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高效互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深刻分析和认识辅导员和研究生导师的互动现状,探讨建立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的高效互动模式及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研究生导师;高效互动 
[摘 要] 口语的习得过程是输入、交际、产出的过程,要学好英语口语,就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语言学习环境。移动学习作为泛在学习的具体实施手段之一,打破了传统学习范式,使口语学习方式多样化。文章对FIF口语训练App在开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以“移动终端 线下辅导”的方式破解学生口语学习难题,将泛在学习的个性化、碎片化、即时性、情境性等特点融入口语教学过程中,是开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尝
[摘 要] 为响应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号召,院系探索实施了三届的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本科生导师制是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补充,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大部分本科生中反响较好。但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做了总结和思考,分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案,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多年的“应试教育”迫使教师注意培养优生,忽视甚至放弃“学困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学困生”,关爱“学困生”,承认并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学困生”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1讲求“导入”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对教材上的图形、
“支架”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脚手架,在人们建造房屋时所用的一些暂时性支撑,在房屋完工后又全部撤除的辅助性工具.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将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之间架设支架(教师,同伴等的帮助),让学生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标,在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撤除支架(教师,同伴等的帮助),从而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所遇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其中大多数的概念和规律都是科学家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得出来的.可见,要想学好物理,就必须重视体验,给予学生体验知识探究过程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去体验,于生活中体验、于探究中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的重要标志.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说课,是教师结合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对教育学、心理学和物理教学论再学习、再深化、再提高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说课这种方式有目的得总结教师自己的教学经验,能大大缩短中学物理教师的成长周期,特别能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下面是我在一次说课赛中的说课内容.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向各位老师进行阐述
[摘 要] 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通过分析目前“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遵循“应用型课程建设七要素”,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并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几个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
[摘 要] 当前“互联网 ”已深刻影响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创新创业也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生态学”课程可以融入“互联网 ”与创新创业知识,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本科生对“互联网 ”与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感兴趣领域、融合方式与存在问题等。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提出“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优化,为本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