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相关论文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所创作的爱国主义名篇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教学价值,其艺术设计手法独具匠心。其中,反......
视角理论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儿童视角是内视角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视角作品占比不小,故以统编......
小说是以塑造、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对小说人物的探究,可以透过文本中人物的各种描写,以第三只眼看人物。也可以通过探究人物的......
纵观部编版的语文教科书,可以发现小说这一题材的选文占据一定的比重。作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体裁之一,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的课堂还......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文本阅读和理解中,真正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
摘 要:都德的《最后一课》已经被纳入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其中的人物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故事的情感烘托与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特征......
教学中存在诸多的矛盾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看似矛盾的问题是验证一个教师是否能熟练驾驭课堂的关键.文章以《最后一课》的教学为例,......
新《课标》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更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
推荐语你一定读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吧,小说中小弗朗茨为不能再上母语课而深感愧疚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笔者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感悟到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疑难问题尤其值得注意,如:1.小说中的主人公并非只有一个。在以往的语文教学......
2020年11月28日,楚天都市报教育版以半版篇幅刊发报道《大学校园上演感人一幕:教授上完最后一课学生含泪唱<送别>》(以下简称《最......
他非大儒,但他对文学的执着与尊重,也许胜过任何大儒.他讲《紫藤萝瀑布》,细细解说作者宗璞的“璞”字为何意;他讲《最后一课》,撇......
都德《最后一课》的情感意蕴在母语的失去与依恋的张力中得以显现,其所蕴含着的浓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意蕴,震撼心灵,刻骨久远......
曾经听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上《最后一课》,其间一位在课前、课上都表现得很调皮的男生主动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题目是......
在大学讲授“语文教学论”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试教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
文学作品中往往闪耀着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鲁迅的《故乡》中天真淳朴的孩童友情,萧......
《最后一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只许教德语了”的注释为:“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
自古离别多伤情,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语)的无奈,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语)的依恋,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
乘高速列车从巴黎往东南,约3小时,便能到达位于孚日山脉以东,莱茵河谷的小城科尔马。走出车厢,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海的清香”。科尔马......
曾执教《最后一课》(现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学生质疑文中第5自然段“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一句中的介词翻译得不当,应将“......
多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课内激趣。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教师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
在教育系统组织观看电影《最后一课》,对于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谭千秋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种,激励......
以前的教材分析中,《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被定位为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形象,这样的定位也算是差强人意,但笔者总觉得过于......
《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讲述了他执教《最后一课》的情形,我曾观摩这节课......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最为人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以一个......
小说《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脍炙人口的名篇,开始上课时,我请几位学生谈谈预习后的感受。前几位学生答得大致相似:感受到了一种爱......
小说教学必须着力于人物。文章以教学《最后一课》为例,从三个方面呈现了如何通过关注人物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并指出做到“目中有人”......
很小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这是法国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1873年写的。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
[例文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东方,期待着从灰暗的云层中分娩出太阳。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涌上心头。我仿佛看见一颗绿色的种子,在......
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 都德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60-01 歌德的《最后一课》说过:“Le fran?ais est la plus......
通观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课》因其浓厚的爱国主义意味和独特的叙事方法,在众多外国作品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频度尤为突......
<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掀起了外国小说翻译热潮,当时胡适、周作人等翻译的外国小说更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五四运动,反对文言......
<正>2016年春天,我去山西垣曲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做完当天的讲座之后,垣曲方面的负责人找到我,说学员想听我讲一堂语文课。我问讲......
小说阅读如何归纳主题,是师生经常遇到的难题。这里介绍两种思路可化难为简,即:根据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言行分析小说的主题;根据小......
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外国文学作品《最后一课》应该说是一篇“经典课文”。小说1912年经胡适首译介绍到我国,1920年被收入商务......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注重介绍背景,认识作者,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把握写作特点。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被动学习,觉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