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护相关论文
一、中土观音感应信仰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和信受。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
<正> 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原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分院亚洲民族研究所)是世界敦煌遗书的主要收藏单位之一。据正式公布,该所共......
在中国,飞天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佛教艺术形象之一了。那些面容丰润、身材曼妙、缠挂璎珞的青春女子,脚踩青云,衣带飞扬,翱翔于空中。......
“当”是先秦时期产生的介词,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和进行的时间。本文以魏晋南北朝这一断代为研究视角,在搜集众多非佛经语料......
在佛教尊崇的信仰偶像中,观世音菩萨的地位和影响非常大,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且特别敬仰的一位大菩萨。我国的西藏、江苏、浙江、福建......
南北朝时,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兴佛与灭佛。这不是单纯的宗教信仰问题,而是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说到底,是财政赋税问题。兴......
追溯某个汉语佛教用语在文献中最初的使用情况,甚至找出最早的用例,这就是所谓汉语佛教用语的溯源。研究一个词语的源流正变,溯源......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延续两千余年的佛教艺术创作手法,而且改变了接受者对于佛教艺术的审美体验方式。无锡灵山景区的“九龙灌......
所谓同经异译,就是佛教史上对于同一部经典,不同译者所译出的不同汉语译本。关于同经异译的比较研究由来已久,但一般都限于佛学研究的......
竺法护是西晋峙期最僳出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的佛经量多质优。据文献记载,其所译佛经占西晋译经数量的一半还多,这是汉语史和文化......
“敦煌菩萨”竺法护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奠基人在历史上备受推崇,他在敦煌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仙岩寺也被后世认为佛教圣迹,敦煌遗书......
中古汉译佛典语言上承上古汉语,下启近代汉语,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竺法护是西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所译经典凡......
【正】 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始于隋,盛于唐,终于西夏,共计97幅(莫高窟92,榆林窟3,五个庙2)。所据译本有:刘宋沮渠京声《观弥......
通过对敦煌寺的位置、起源、演变等系统的考证,认为其是汉长安城一带惟一遗存至今的佛教寺院,是陕西现存佛寺中历史最悠久的寺庙,......
佛教传入中原内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以竺法护为首的佛经翻译者对大乘佛教典籍的翻译和弘扬促进了汉地女性思想......
竺法护是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敦煌菩萨”之称,学术界一般认为他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人,但通过对相关资料和敦煌当时佛教发展情况的......
竺法护译经词汇丰富,其中的一些词语词义,对大型语文类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词目、义项、释义、书证等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重要的......
竺法护一生翻译的大小乘经典共有154部309卷。其译经中屡用“晋言”,是3-4世纪实际语言的运用。本文对法护译经“晋言”15条专名的......
本文以现代翻译学的社会效益观为基点,通过对比鸠摩罗什的《妙法莲花经》和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阐释鸠摩罗什译本体现的可读性,......
弥勒信仰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大乘佛教中的弥勒经典《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以及《弥勒下生成佛经》被称为“弥勒三部......
竺法护是西晋高僧,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经翻译家。有的学者根据竺法护的传记资料认为,他翻译佛经的原典取自西域,是用西域文字写成......
竺法护译经词汇丰富,同义词数量多且类型多样。经过统计康振栋先生的《竺法护翻译佛经同义词表》发现,其中共有71组同素逆序词,将......
"敦煌菩萨"竺法护作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奠基人在历史上备受推崇,他在敦煌从事佛事活动的场所仙岩寺也被后世认为佛教圣迹,敦煌遗书中还......
历史上中国佛教出现过四种专门谈论法印经典的译本,本文以南北朝时期的二种法印经典为例,研究它们的不同变化。北方西晋竺法护译的......
西晋译经大师竺法护译于公元285年的《生经》,共五卷,今《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册有录。《舅甥经》系该卷二之第十二经,全文仅150......
通过对于智顗、吉藏、圆测、良贲等人所撰述《仁王经疏》的仔细检索分析,发现了智顗在宣讲《仁王般若经》时同时看到了三种不同的......
童纬(1917-1994)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以治大藏经目录版本学和傣族佛教为主。20世纪50年代,他所发表的有关介绍云南上座部佛教......
一、关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译者有三种说法现藏题为支娄迦谶所译,缺乏可靠性。这一说法始于《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
本文旨在探讨竺法护译场中佛经的书写文化,以期了解早期佛经译场与经典传播的现象。通过考察初期佛教文献、有纪年的考古出土文物,......
<正> 中国的目录学自西汉刘向父子奠定基础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分类方法由六分转化为四分,而七分、五分同时......
佛说法传世,自印度东来,迄今两千六百余年。扬法之初,即以口耳相递,是为口传法教,佛经载有,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以音声佛事。而后......
佛教向中国的传播,是世界文明交往历史上独特的现象。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而佛教最终却融合于其他文明,主要保留在东南亚及东亚诸......
两汉之际,佛教从西土传入中国内地,随之开始了把佛教经典译为汉文的壮举。佛经汉译的活动历经汉魏六朝隋唐宋,前后绵延千年,产生了数量......
作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两位的著名翻译家,竺法护和鸠摩罗什分别是翻译手法中直译和意译的代表。该文从两人所处的客观条件的不同对......
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并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提出翻译理论——"味论",其主要特征为:注重简约、关照整体和语句通畅,以其代表译......
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朱庆之西晋竺法护译《大净法门经》:“唯然大圣,有放逸女上金光首,国王所识,郡县州城尊者见知。”......
竺法护是西晋时期的译经大师,他所译的经书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译经语言接近当时的口语,是我们研究中古语言的重要语料。目前......
汉译佛经是研究汉语语言的重要语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迭出。佛经反映语言是多角度的:从共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