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比较研究——以竺法护和鸠摩罗什译经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bo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经异译,就是佛教史上对于同一部经典,不同译者所译出的不同汉语译本。关于同经异译的比较研究由来已久,但一般都限于佛学研究的领域,目的大都是为了更好的疏通经文大义。本文则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选取中古时期两位译经大师竺法护(西晋)和鸠摩罗什(姚秦)的四组异译经,围绕词汇方面的异同,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以期更深入的描述和阐释汉译佛典的语言面貌。在回顾语言学领域异译经比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进行同经异译比较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两位译师一系列的异译经的具体分析、比较,发掘出两人译经所体现的旧译与新译在用词上的差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并利用这种差别,来探求某些词语的含义以及进行校勘,还尝试对疑伪经、失译经进行鉴别。 同经异译的比较往往能提供给我们分析某些词语词义的切入点和线索,利用这些切入点和线索,结合对佛经词汇内部要素(词义)和外部要素(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的考察,本文还探求了佛经中常见的“反(返)复”一词的成词理据,辨析了佛经中“病瘦”一词与中土文献的联系,明确了佛经中“长跪”、“稽首”、“叉手”虽借于中土文献却不同于中土文献的含义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中印风俗习惯的差异。此外,还对今后同经异译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三苏“南行诗”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第二次出蜀入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的诗歌,是苏洵晚年和苏轼、苏辙早年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苏通
程抱一以及他的创作不是可以随意拆卸的机械装置,所有经历过的、学习过的、体验过的在他身上均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骨肉相连的程度,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以
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队伍中有一批出生于五十年代的女作家,如叶梦、斯妤等人,她们是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园地里的中坚力量。本文对这些女作家散文创作的论述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
指甲上长白斑,是身体缺钙。(×)  小时候,大人告诉过我们:“指甲上长了白斑,就说明身体缺钙。”当然还有“缺少某某维生素”的说法。  (√) 英国芬顿·大卫博士调查后说:“这些白斑只是指甲损坏的部分而已。”小小白斑不是缺钙的征兆,但仔细观察指甲的变化或特征,的确能预警健康问题,比如:指甲颜色偏蓝,说明你血液循环不好,或心脏、肺出了问题(多数情况是血液到达肺时,含氧量不足或血液缺氧不足以带动心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