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同经异译,就是佛教史上对于同一部经典,不同译者所译出的不同汉语译本。关于同经异译的比较研究由来已久,但一般都限于佛学研究的领域,目的大都是为了更好的疏通经文大义。本文则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选取中古时期两位译经大师竺法护(西晋)和鸠摩罗什(姚秦)的四组异译经,围绕词汇方面的异同,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以期更深入的描述和阐释汉译佛典的语言面貌。在回顾语言学领域异译经比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进行同经异译比较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通过两位译师一系列的异译经的具体分析、比较,发掘出两人译经所体现的旧译与新译在用词上的差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并利用这种差别,来探求某些词语的含义以及进行校勘,还尝试对疑伪经、失译经进行鉴别。
同经异译的比较往往能提供给我们分析某些词语词义的切入点和线索,利用这些切入点和线索,结合对佛经词汇内部要素(词义)和外部要素(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的考察,本文还探求了佛经中常见的“反(返)复”一词的成词理据,辨析了佛经中“病瘦”一词与中土文献的联系,明确了佛经中“长跪”、“稽首”、“叉手”虽借于中土文献却不同于中土文献的含义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中印风俗习惯的差异。此外,还对今后同经异译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