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相关论文
独体是刘宗周哲学的核心观念,在其义理建构的思想历程中,呈现了“本体-流行-境界”的论域推进与交相阐发:(1)52岁始提“独”为好恶一机;5......
天津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叙录(三)谢忠岳(天津图书馆)文水李忠肃先生集六卷明李邦华撰刘宗周选黄道周校清大节堂刻本,八册一夹。每半页九行......
明末思想家刘宗周从“仁礼互依”、“己礼对立”等角度对《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章进行了详细解读.总而言之,仁即心之本体......
朱子把性分开作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使“性有善有恶论”的成立有可能性,不利于“性善论”的稳固。朱子的理气二元论将理外置于人心......
刘宗周是宋明时期儒学的殿军人物,是明末最后一位儒学大家,他融合理气论、心性论、“慎独”工夫论以及“诚意”修养论创立了他的道......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别号念台,因讲学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心性合一、体用不二是蕺山对以往理学及心学......
刘宗周,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1578年,卒于1645年,他出身贫寒,万历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因直言敢谏,为阉党排斥,从事教育......
本文从本体、工夫两个角度深入地探讨了刘宗周哲学的主要思想——慎独学说,初步展现了刘宗周慎独学说的思想概貌。刘宗周把“慎独......
晚明大儒刘宗周,是有名的清官,也是著作颇丰的哲学家,时人称其“世上麒麟凤凰,学者泰山北斗”。但他却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仕途也......
证人社乃刘宗周与陶奭龄共同创建,在其讲学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他还于大善寺、解吟轩、石家池、韩山草堂、东林书院、首......
在儒家思想中,由于其强烈的成德意识的笼罩,幽暗意识显得比较“幽暗”.而刘宗周的《人谱》作为考察幽暗意识的典范,其关键就在于它......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转型中,哲学存在一种由道德化向伦理化复归的趋势,其中从刘宗周慎独哲学到陈确素位哲学的变化最为典型.刘宗周以......
作品名称:仕女图作者:陈洪绶朝代:明作品规格:纵24.5厘米横22.6厘米材质:绢本皮藏地: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陈洪经(1599-1652 )明......
明代末年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可能没有哪一个时代比它更具魅力、更有诱惑力了。在政治方面,由于......
明末大儒刘宗周在哲学上多有创见,主旨在于道德理性本体的重构,在宋明理学发展史和浙东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面对明末王学末......
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教法,引发了阳明后学诸多流弊。刘宗周为纠心学之流弊而提出了“诚意”思想,试图以“意”来收摄......
刘宗周是明末儒学的殿军,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末乱世,注定对时代要有更多体悟。面对王门后学虚玄荡涤的言论和不事践履的学风,他立......
心学作为儒学支脉,源远流长。有明一代,心学获得极大发展,王守仁的良知之学是心学发展至明代的巅峰。由于简明易用,使得心学在当时......
刘宗周(1578-1645)是明代儒学的的殿军,其学术宗旨在于救治晚明王学之流弊。王学在万历、天启间,几与禅学混为一谈。救治王学的禅......
陈乾初(1604~1677),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浙江海宁人,邑诸生,刘宗周弟子。陈乾初生前,著作并未得以刊行,其思想传播也......
中国思想史上的“研几”议题典出于《易传》,而《易传》对“几”的论述经由周敦颐的重构,成为宋明理学重要话头。宋明时代的理学家......
刘宗周的理学“上承濂、洛,下贯朱、王”,统合了朱学与王学,朱子与王阳明都对刘宗周蕺山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刘宗周与朱子学的......
清初学者朱彝尊编撰的《明诗综》是明清两代明诗总集中最为重要之一种,其中小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收录诗人数量多而且涉及......
为救正明末阳明后学蹈空之弊,刘宗周创新心性义理之学,建构了以“本心”为提挈的道德哲学:一方面,“心性合一”,阐释人心开展道德实践的......
一种详尽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西方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意向"之"意"与中国宋明新儒学家刘宗周的"诚意"之"意"之间,存在着一种......
在晚明高攀龙与刘宗周并称大儒,二人之间有着十多年的交游。高攀龙也是刘宗周最为重要的友人,前者在人格与学术两方面深刻影响了后者......
儒学是以内圣外王为宗旨,每个儒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这种理想是以道德为根基的。以刘宗周为代表的晚......
对于刘宗周的学术宗旨,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刘沟的“诚意”说,黄宗羲的“慎独”说,还有今人东方朔等人的“诚意即慎独”说。三者各有所据......
湛甘泉与王阳明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从甘泉后学对阳明学的批评与反批评,可见两家关系之错综复杂.作为浙人的甘泉后学刘宗周和黄宗羲......
作为明代儒学殿军,刘宗周在学术上开浙东学术中兴之局;在道德上与黄道周并为明季道德完人。他继承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的“格物说......
学界长期以来对心学的研究,主要是对以陆象山为代表的金溪心学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姚江心学(合称“陆王心学”)的研究,而忽视了以陈......
刘宗周为明末大儒,本文以刘宗周思想为个案,认为“如何为人”即“证人”的问题,是一条儒家思想发展的主线,儒学每次发展都可以从对这个......
明末大儒刘宗周一生创作了不少诗文辞赋,但其辞章之学历来湮没不彰,学界少有人关注。实际上,刘宗周的辞章修养十分丰厚,尤其是他的骚体......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是明清之际一位继承传统又独树一帜的画家.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之家,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文学和绘......
【正】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
黄宗羲对文统的论述是基于对学统的思考而提出的,"承学统者,未有不善于文"是黄宗羲论述文统的重心.王阳明在明代学统中占有不可替......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
蕺山认为本体与工夫是内在统一的,本体是工夫的依据和提领,工夫是本体的展开与落实。即本体而言工夫,工夫不流于支离;即工夫而言本体,本......
明儒关于《大学》诚意之"意"的定位大体可分两种:以意为心之所发,有善有恶,不具有主宰的意义;以意为心之所存,纯善无恶,是心之主宰......
明季东林党人提出的“君臣分治”主张,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研究者们认为,刘宗周是东林“君臣分治”主张的代表,然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