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激活共生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zeng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块一
其他文献
在一次古诗词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中,唐婉老师执教的《春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一结束,笔者调查了52名听课学生对唐老师《春雨》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见表1)  表1 听课学生对唐老师《春雨》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调查表  课后,听课老师无一例外地对这节课表示大加赞赏。  那么,唐老师的这节《春雨》为什么会赢得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呢?笔者结合课堂实录,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分析,发现“人在课中央”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听”通常放在首位,可见听读的重要性。听读也是读,只不过是用耳朵“读”书。听和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听为主,听占45%。从人的语言发展看,也是听在读之先,听是读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润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  生:《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在这个曲子的背后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个故事的名字——《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对伯牙了解多少?  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 
一、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读一个故事。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需要书、不需要笔,只需要我们的脑、眼、耳、嘴和心,我们要用脑想、眼看、耳听、嘴说、心体会,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你们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  【评析:郜老师一开课就有意识渗透脑、眼、耳、嘴、心五体并用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共读故事——边读边想边表达  师: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地抓住
一、“本真阅读”的内涵  “本真阅读”是“本真语文”视域下的一个方面,指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强调真阅读、真思考、真训练。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达到在阅读课堂上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能力发展、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什么是真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本,在课堂上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就是学生在教師的引导下,于文本中来回走,
【文本解读】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习作。习作要求写一个人,一个有特点的人。写出人物特点是此次习作的重点,亦是难点。习作提示中,首先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如“热心肠”“智多星”“乐天派”“昆虫迷”“小问号”“小书虫”等,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生活,回忆身边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特点,为后面的习作酝酿准备。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经历各不相同,所遇人物更是各不相同,各
最近一直在跟同事讨论关于童话写作中“物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的问题。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种类型,我们这里讨论的童话主要是指拟人体童话(下文同)。“物性真实”,是指在童话写作中要保留有生命或者非生命的物体的自然属性;“情感真实”,则是指童话写作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诠释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之所以有这样的讨论,是因为学生在童话写作中常常出现随意编撰的现象。如,一学生在《粉笔历险
武凤霞现任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这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校长。武凤霞原籍河南,是一位省内外很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2010年,武凤霞来到江苏无锡,先后任职于三所小学,分别担任副校长与校长。  武凤霞的名字,我早就听说,只知道是河南省的一位特级教师,由江苏无锡市引进后任职于一所小学。当时的直接反应是,河南的教育水平跟江苏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河南省的特级教师来到江苏,且又入职于人才荟萃的无锡,要站稳脚跟恐
语文“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即研究“1 N 1”的教学结构,是推动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旨在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1篇精读课文教学,带N篇类课文阅读或综合性学习实践,拓展1篇习作教学。刚开始尝试“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很可能会陷入紧张和焦虑中,因为这种模式非常考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阅读视野和选材能力。教师不仅对课文理解要深刻,还要到浩
一、问题症结:名著深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游记》这部作品情节曲折有趣,人物个性鲜明,整部书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学生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也很容易读懂。但想深入阅读,是有难度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知识积淀的不足,学生对这种极具特色的古白话文理解和欣赏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利于个人进行深度阅读;第二,学生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有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