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堂要聚焦于“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x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课堂要“以学为主”,建设学习型课堂。要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阅读教学需要优化预设,要“以生为主”“以学为主”。为“愿学”创设民主的氛围,为“会学”选择适宜的教法,为“能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为高品质的“学”搭建平台。
  关键词:阅读教学;以学为主;学习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60
  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关注的往往是“教什么”,然后是“如何教”的问题,很少关注到“为何教”的问题。厘清“为何教”,教学意义重大。“为何教”所指向的一个焦点,就是教学的基本态度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归宿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纠正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改变以往的灌输性阅读、传授性阅读等毛病,阅读教学须聚焦于“学”,“为学而教”,应是我们的主张。这一理念体现的是,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的本质,就是学习,就是要学生开展充分的、有意义的学习。
  我们不妨对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两对关系进行观察,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先转变教学方式。如果教学方式还停留在老路上,那么所谓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定成为空言。有论者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取得了普遍共识,但教学现状并没有明显改观。尽管教师一再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采取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却相去甚远。原因是,在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转变。”可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是课堂改革的一个关键点。从教学动态情景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该聚焦于“学”,为学生的“学”而教。
  应该说,“教”都是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师总会在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学生学习基础和最大可能等因素的干预下,对一个时期的教学乃至细化到一个知识点进行课前预设,这是必然的。没有预设的教学,连课堂的基本章法和秩序都谈不上,那是不负责任的教学。
  但是,我们为什么批判传统教学的那种充分预设行为呢?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术权威,造就教师的课堂话语专制权,教师规定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并且居高临下的问答、评价,预设了一节课的整个流程的具体走向。那么,教师考虑的往往是重点有无解决、难点有无突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是否满意。反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地学习,是否主动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是否还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这种阅读教学,又被简称为“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它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活力的丧失。因此,充分预设的教学,那是不精彩的教学。
  学生有学习的个性需要,有自主发展的需要,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学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必然需要优化与预设。阅读课堂基本上是以教科书文本为载体,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富有智慧的人。这就需要课堂有明确而优化的预设。教学预设要“以生为主”“以学为主”“以学论教”,即课堂需聚焦于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做好优化设计。
  一、为“愿学”创设民主的氛围
  学生阅读文本,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文本的过程,不是一味接受教师所解释的文本意义和内涵的过程,而是一个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对话”方式,与文本进行不断的“心灵沟通”,渐进、动态地生成意义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阅读能力、思想水平不同,完成阅读情况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是完全按照教学预设而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是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能够轻松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在一种动态的渐进的教学流程中完成新旧知识、经验的交汇和升华。阅读课堂首先是学生的,最终也还是学生的。教师的作用是激励,是引领,是优化,而不是掌控与限制。要唤醒与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阅读课应该是没有一个学生会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犯错而被嘲笑。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会被鼓励,每一个错误若能找出错处、错因则应被鼓励。“我不明白”“我不懂得”也不会被惩罚。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深入文本,才敢交流与评价,才能从容地表达。
  二、为“会学”选择适宜的教法
  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些理念教师都熟悉,但在具体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学行为依然是灌输教学内容。结果是,学生了解(甚至是掌握了)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但是知识、能力无从内化,更说不上迁移。学生是得到了一些东西,但还是不会学习。
  有两位教师都讲授王维《山居秋暝》的公开课,他们在教学生鉴赏诗歌首联颔联的写景时,其教法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都采用了情景联想法进行教学。一个教师采用问答引導法,问“明月是怎样的啊?”“松树是怎么样的啊?”“清泉是怎么样的啊?”……一问一答之间,学生好像是展开了想象。但毫无疑问,这种联想想象的过程意义不大,因为它是零散破碎的,对掌握分析鉴赏方法帮助不大。另一教师则不同,他要求学生抒写散文化语言对诗歌意境进行再创造性的描述,然后让学生交流展示,在学生间的相互比较、评价、补充过程中丰富阅读体验。在课后再要求学生对王维的《鸟鸣涧》进行能力迁移式的鉴赏评价。显而易见,第二个教师的鉴赏方式,让学生对作品形象、情感、意境进行不断探寻与体验,课堂上洋溢出学生内心深处那种真实而又丰富的山水田园情结。由于教师对这一类文体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适宜的“预设”,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一朵思想鲜花都能舒展自如地开放。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方式。   三、为“能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学生个体都有各自的学习起点、个性化学习需要、独特的学习经验和最大可能的学习高度,教学预设如果仅关注自我的教学内容、目标,则必然漠视学生的个体学情。在课堂中,如有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低幼化的回答,倘若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障碍,而是一厢情愿地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试问这样的跨越学生阅读经验的“正确”,对学生有何意义?学生“能学”多少,“能学”多深,在阅读课堂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反馈,只要教师不是固执地按照预设路线走,总会在学生“能”的程度上拓展出更大的学习空间。
  比如,当学生有疑不得释之时,教师适时提示阅读方法,助力学生释疑解难,在“能”的更大程度上让学生阅读再深化与拓展。例如:在体会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时,一些学生发出新的疑问:诗人十分留恋康桥美景,为什么却“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时教师要相机点拨,提供更多的有深化学习可能的帮助,引导学生“能学”。比如,可提示学生查找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康桥美景是诗人康桥理想的形象化图解,当诗人回到祖国,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宣告康桥理想的破灭。所以,教师要对课堂上学生的“愚问”“费解”“新疑”等有足够的关注,善于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能生成别样生动的阅读课堂。
  四、为高品质的“学”搭建平台
  高品质的“学”,大意是指高效学习,有品位的学习。高品质的“学”,还体现在阅读广度、数量、速度上有新的提升。读得多,读得快,读得准,也是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和新高考衡量阅读能力的一把标尺。在阅读课堂上,怎样为高品质的“学”搭建平台?
  首先,学习平台是要聚焦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紧紧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从阅读文本的广度和深度挖掘,引導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比如,为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教学应体现在思维活动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窄至宽的过程。教师的“教”,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能够激发思维的火花;要预设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由情及理,由感至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思考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经验。还有,教师在课堂上要提供学生交流碰撞的平台,激活思辨,提升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品质。
  其次,搭建阅读教学的自主探究平台。能力指向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比如,探究平台可以是文本的切入点、疑问点、争议点,也可以是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发现的眼光,并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先秦诸子选读》中的一篇课文《尊生》时,教师选择文章的标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尊生。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学生说出他们对“尊生”的看法之后,引导学生探讨了庄子的“尊生”主张:
  1. 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2. 追求个人的精神安逸;
  3. 不损害他人的生命;
  4. 拒绝沦为他人的工具。这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所在,由于切入点选择适当,这一探究平台催生了学生的思维之花,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也就很顺利和透彻。
  另外,还可以采取搭建“授之以渔”的学法平台,搭建经典作品阅读的平台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等。
  总之,阅读课堂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激励并推动学生的学习,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意义的学习型课堂。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525000)
其他文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5是宣布,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位有机化学家——法国学者伊夫·肖万和美国学者理查德·施罗克、罗伯特·格拉布,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情感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情感教育本身就渗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而借助情感教育因素则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情感教育的渗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特别是21世纪,更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世纪,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方式、方法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变传统的“一言
摘要:初中英语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基础时期,对以后英语的学习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英语的学习更加注重实用性,但是如今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缺失,成了最新需要关注的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以此来为更多的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着眼教会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牢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自内心地、自信地说一句“我能行”“我来秀”。  关键词:音乐;自信心;情感;方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57  学习音乐,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外,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设计好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体现在每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际问题等
摘要:在现代初中教学过程中,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知识的运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十分巨大。与语、数、外不同,化学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由于传统教学的根深蒂固,再加上仪器设施的不完善,很多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微乎其微,甚至厌烦学习化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情”与“趣”,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的兴趣,提升自己的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已被教师普遍采用.但是,在课改实
摘要:作文是情感的一种表达,它能体现出学生的语文功底,也能清楚地表达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初中是语文成绩提升的好时机,它既有小学时积累的功底,也不会像高中时被大概定了型。所以,在初中时期,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成绩上突飞猛进。作文又是语文的核心,因而,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把自己的功底和内心想法都通通展现在作文上。作文也是语文的一大项,在考试卷上往往占着大量的分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