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看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应用题题意,遇到应用题中的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难以理解题意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地遵循应用题教学的一般规律,才能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易掌握,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是我在这几年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学生兴趣设置应用题
  
  教师选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成应用题,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出相关的应用题,也可以选取城市建设、国家大事等方面的话题设置出相关应用题。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在设置过程中,教师也要防止题材的低级化和庸俗化,使题材在思想上和教学上都具有真实的意义。
  
  二、促使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教师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学生只有分析清楚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才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学生容易弄清楚。例如,“有5只黑兔,又跑来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把原有的5只和跑来的3只合并起来,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应用题,学生分析数量關系就困难一些。例如,“有5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3只,黑兔白兔共有多少只?”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简单地看到“多3只”就判断用加法,结果与上一题发生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通过操作,直观地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学生对每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会有一定的分析思路,不容易发生混淆。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它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同时,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正是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因而,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解决数学中的应用题离不开培养学生的良好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可以为应用题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数学变通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另编一些具有一定技能的练习题,进行系统的训练。这种训练要着眼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另编的练习题,不仅要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要有各种思维训练,如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系统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等。以变通课为例。变通课可有五种基本方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即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或句子的叙述方法。二是改变条件,即问题不变,把直接条件变为间接条件,或把间接条件变为直接条件。三是改变重点词句。重点词句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四是改变问题,即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思考、分析的思路、解题的具体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五是同时改变条件和问题,即把条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条件,使题意大变,从而使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改变。变通课的形式多样化,既有灵活性又有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抽象的程度越高,应用题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而越抽象的数量关系也就越难理解。要使学生对数量关系真正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从“白纸一张”开始逐渐积累的,早期掌握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教师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教师应该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学生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给学生提供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力,即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領会。我们常常发现,即使平时再“懒”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因子,只不过有些人呈显性,有些人呈隐性而已。在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很有好处。    
教师在高中数学中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教师应该用多媒体和诸如“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应用范围的扩大,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实施等方面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多年的教学经历使笔者对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笔者就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作一些探讨并阐述一些见解。    一、融合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掌握扎实丰富的数学知识,但这并非充要条件。因为只有知识并不能解决数学问题,要想破解数学问题,学好数学,還要有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它是数学的灵魂,是解题的关键。常用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等。笔者现将常用的几类思想分别作说明,与读者共享。
数学家哈尔莫斯曾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模仿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设置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寻求解决方法,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思考学习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我任教的几个班都是纯国际学生,他们对于学习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因为无法体会数学的价值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我认为数学的学习应该更贴近生
摘要: 认知失调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课堂工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从而增强课堂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认知失调学习能力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他认为:在对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认知协调的倾向,一旦不协调,便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
数学是一门有着无穷魅力且富有神秘感的学科,它的魅力就源于生活。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陶行知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
摘要: 本文作者对教师如何成功进行《算法》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算法》教学知识脉络思维框架“困难”    《算法》对一线的教师来说,教起来总感觉有些迷茫。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把感想注于笔端,愿和同仁探讨。  《算法》的知識脉络大体上是这样的:(一)算法概念理解,算法分析;(二)程序框图;(三)算法程序;(四)算法案例。前三者在内容上是并列的,在精度上是递进的。这个脉络体现了由大体描
摘要: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它的操作策略是“七个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操作策略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乐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轻松愉快
摘要: 教学评估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的重要模式,形成性评估具有以人为本、多样性等特点,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估,即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同时,也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经验,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实施    大学英语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