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基点问题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li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诗歌教学有两个基点,一是诵读,二是鉴赏。不论理念怎么变,课标怎么变,教材怎么变,这两个基点不会变,也不应该变。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常态课、公开课、竞赛课),都必须重视这两个基点的落实。
   第一基点是“诵读”。重视诵读,落实诵读,并不是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安排了诵读或安排了几次诵读,而是要看老师在诵读上对学生是否有有效指导,学生的诵读状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没有改变、有没有优化。否则,读十遍跟一遍有何区别?我们所见的教学,老师们安排诵读大都不止一次,学生的诵读状态,也只表现为错读字减少或消失、句读比原来准了而已(有的老师仅此都达不到)。教师指导及指导的有效性显然十分有限。
   好些老师教学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了“有感情朗读”的要求。这个要求似乎是诵读追求的最高境界了,但这个要求落实起来非常难。一是“有感情诵读”应该建立在对诗歌内容更深的感悟之后,绝不是一两次训练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基本达到;“更深感悟诗歌内容”的教学活动尚未安排,学生又如何去满足老师提出的“有感情诵读”的要求呢?“有感情诵读”不应该安排在更深感悟诗歌内容之前,而应该是之后;二是“有感情的诵读”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提法,怎样的诵读才是有感情的诵读?怎样的诵读又不是有感情的诵读?“有感情诵读”中的“感情”,其实不是诗歌文本本身蕴含的感情,而是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被调动出来的诵读者的“感情”,两种感情不可能真正“同质”。“品”到、“悟”到的东西,就一定能用诵读表现出来吗?凭什么说学生的诵读有感情?又用什么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诵读没有感情呢?授课老师喜欢用名家的诵读给学生做示范,而名家对诗歌的诵读处理不同(有的甚至有很大不同),让我们对名家的诵读不敢盲从。尽管我们根据感觉最终作出了选择,但谁能说哪个名家的诵读更有感情,哪个的诵读没有感情或感情不足呢?无法客观清晰界定。有效训练的困难程度,让好些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回避起“有感情诵读”的指导来。于是乎,课堂教学中基本看不到对“有感情诵读”有目的的指导安排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基点是“鉴赏”。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探究梳理”“名著推荐”四个部分组成,“阅读鉴赏”是其主要构成部分,约占教材篇幅的60%。诗歌鉴赏有别于一般的阅读,需要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关键词句等进行鉴定和赏析。而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到了“鉴赏”或相近似的“品味”的并不多,有的老师根本就没有设置“鉴赏目标”;即使有“鉴赏”或相类目标的老师无一例外地都将“鉴赏”局限在艺术手法上。鉴赏是需要关注词句“细节”的,不能落实在细微处的粗略的阅读和表述,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许多诗歌的精妙之处,往往不在整首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一字一词之妙,在那些不为常人注意的艺术细节上。因此,课堂鉴赏活动中除关注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还应该给予那些更具生命活力、更具表现艺术的遣词造句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老师要有“见学生之不见,说学生之未说”的眼光和意识(学生都能见到的,都能说出的,老师再见再说就乏味了),要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特别是看似普通的词句)下功夫,这样才能把学生的鉴赏引向深入,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而且是有所“新”得,包括方式方法和能力意识上的“新”得。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三日断五匹”是很一般的表达,里面的字词学生不会太多关注。要体味到个中深意,引导学生抓一个“匹”字足矣。“一匹”有多长?据有关资料,汉时四丈为一匹,十尺为一丈,要四十尺才有一匹。那“五匹”即合二十丈(两百尺)。尽管汉时的“尺”略短于现在的“尺”,这“两百尺”已经很长了,三天织出“五匹”,速度之快已为常人之不能。透过一个“匹”字,刘兰芝的辛劳可想而知,婆婆的刁难可想而知。
   《涉江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是个很平常的句子,似乎并无深意,但如果老师像下面这样追问,那就能将学生的鉴赏引向深入了——为什么要“涉江”去采芙蓉?是江这面没有芙蓉,还是没有好的适合送“她”的芙蓉?为什么涉江采的是“芙蓉”而不采其它花?是送花人知道“她”喜爱“芙蓉”,还是觉得唯有送“芙蓉”才能表达送花人的情意?如果不去“采”,“买”行不行呢?
  
  周智,教师,现居云南昭通。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的开展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能够以自觉的态度融入到英语学习之中,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之快乐和魅力,才能真正
期刊
第125届AES(Audio Engineeringsociety,简称AES)大会将于2008年10月2日~5日在美国莫斯克尼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的专题研讨会已将计算机游戏声频定为重要议题,探讨目前专业声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在于积累。让我们的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不仅去吸收、体悟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成果,而且还要汲取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过程,然后再把这些积累汲取的“营养”,融化到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对生命人生的理解之中,最后按要求富有个性地表达出来,成为他们自己的精神产品、思维结晶。“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附件,也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呈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激励策略,教学作用十分明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还能够
期刊
2008年3月,美国狼阱国家公园(wolf Trap National Park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的Filene中心更新了灯光控制台.狼阱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是美国惟一一个为艺术演出
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转化过程,教师是不可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如何教学生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在学生一生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短暂的。因此,培养学生
小学英语阶段的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让他们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对话交流.在设
期刊
2008年5月,美国视与听剧院(sight & sound Theatres)旗下拥有2080座的新剧院正式开放,这座面积达336 000平方英尺的剧院是密苏里州布兰森市最大的建筑.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备受关注。如何在我国一线英语教育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亟待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笔者提出以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学习作为实施路径探索实现指向核心素养的多层次国家课程目标。本文以一节初中英语公开研讨课为例,简要说明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学习课堂实践设计与操作,为一线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整合学习抛砖引玉。  关键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也是为今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的主要阶段.所以,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营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