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之我见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开放性教学,需要从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教学评价方式上进行改变。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开放性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上。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应有意识的开创多元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合作学习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它也能够很好的发挥功效。许多教学文本学生在初读后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那些有着较为深刻的隐喻或者表达作者某种情怀的文章。在针对这类文本的教学时我经常会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还能借助大家的智慧一起来思考问题,让问题更好地得以解决。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饱含爱国热情的文章。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进行教学导入时我对大家说道: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请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了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将学到的课文中就向我们阐述了当年被普鲁士占领下的法国人民面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情。听完我的教学导入后大家都非常沉重。这时我让大家先通读课文,初读课文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自己读完后的感受。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有效体现。
  二、阅读教学个性化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阅读是一个不变的主旋律,关于阅读的教学方法的探究也一直在进行着。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很值得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这也是语文教学开放性的直观体现。鉴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读到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后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考或不同的感受,这些思考与感受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便增进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效率更高。
  《晏子使楚》是很有趣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先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巧妙回击,最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晏子最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在学生基本了解了文章的梗概后,我让学生注意看文章的起因和结果。我对学生说道:楚王想侮辱晏子是这个故事的因,不得不尊重晏子是这个故事的果。我们经常说有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可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看到,有了这样的因却没有这样的果,而且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晏子的语言中隐藏了什么样的智慧?这些问题非常开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更值得推崇的,是开放性教学的直观体现。
  三、教学评价人性化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在于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在给予学生评价时教师应尽量多的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与认可,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与指引,这将会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
  《父母的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文章结尾一家六口团聚,看似喜剧,但人们仍会为这一家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他们会不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呢?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也有同样的担忧,于是,我请同学们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一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在收到学生的作文后,我发现学生们设计的结局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都期望这一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过得更好,有些学生给故事设计了波折的结尾,读起来让人揪心。无论学生设计了怎样的结局,对于学生合情合理的设想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思维永远都不应当受到禁锢,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真实声音,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对于开放性课堂教学的良好推动。
  想要让开放性教学更好的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实现,这需要教学模式多元化、阅读教学个性化以及教学评价人性化。这些不仅是对于开放性课堂教学的良好打造,而且这些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也会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古今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朗读。南宋朱熹云:“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叶圣陶也非常重视朗读,他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这一切都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读”“品”“思”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在朗读中理解、品味、
初中生正处于对身边的事物非常好奇的年龄阶段,老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初中生这个心理特点,将每节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成不一样的风格,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得他们的求知欲望得以加强。初中英语的教学导入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它呈现着多样性,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不管对于哪一种导入方式的选择,都应该遵循趣味性、导向性、刺激性的原则,自然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激发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听、读是基础,说、写是目的,思是核心。如何突出思这个核心,那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思考,而教会学生思考的关键就是提问引导。提问的目的是引导思考,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有所提问题有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关键,实现知识的正
中考英语试卷的最后一题是“读写综合”,该题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文字信息,而且能依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写一篇短文。学生先从阅读材料中提取、整理信息,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用英语写一篇语言通顺准确、意思连贯、符合逻辑,词数80左右的短文。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汉译英,也不是随意发挥的命题作文,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能恰当运用所获信息来表达思想,再现生活经历、描述事物、发表观点等方面的能力。读写综合题同时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层出不穷,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场教学改革的盛宴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成为了主旋律,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以及组织过程中,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空间与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学习,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学生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之中提升学习领悟能力,较好地掌握相关内容。本文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的内容有两种:一是“文”的信息,即字、词、句、段等语言形式;二是“道”的信息,即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的作者的思路、意境等文章的精神风采。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透彻理解文章的词句、修辞和写作特点,才能掌握文章的精神实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  一、分析文章结构应重视信息的组合  在分析文章结构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和组合,既能防止信息的丢失,又利于对知识信息的
试卷检测,是阶段性教与学的一个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每次考试,我都对能体现学生能力和才华的优异解法,有创造性的新颖见解等予以表扬,同时,对考试失败的学生安抚、鼓励,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着重帮助他们分析解题错误的原因,帮他们分析是找不到解题的着手点,还是概念、性质不清,似懂非懂;是概念或原理的应用有问题,还是知识点间的迁移能力不够;是情景设计看不懂,还是解决综合性问题
新课程理念对互动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提问是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这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提问问题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把握好问题的适度性  课堂提问并不一定就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想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思考角度必须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由教师的视角转为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并注重方法的指导。  一、学生——文本解读的视角对象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第一步要明确的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解读文本的最终对象。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用怎样的方
一、数学课堂现状分析  1. 教学主体不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老师一味地灌输,忽略了一个事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就会讲35分钟,真正留给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太少。老师把琐碎的知识点一一地分析、讲解,换言之就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另外,老师没有深刻地理解以学生为主的真正意义。有些老师为了做到“让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