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6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的辅助者。本是“双边活动”的教与学,都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自主学习了,因此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动手实践的能力呢?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动脑,这有助于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为学生创设生动、现实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这样就容易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概念。
  结合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知识鲜活化,使学生在直观的演示过程中感悟知识。如“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图案形成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每一次課堂提问都要有针对性 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课前教师播放各种旋转而成的图案后,问:“这些图案漂亮吗?你们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有目的性。当教师演示完图形旋转的过程之后,问:“请你说一下它是怎样旋转的?”把握时机,当问则问,注重实效性。当学生欣赏完由图B旋转到图C时,再由图C旋转到图D时,再问:“在旋转地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循循善诱,调动思维,注重启发性。课堂上如此讲究的提问,不但显示了教师高超的提问艺术,突出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而且也引导学生进入到了神秘的数学世界,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以独立为基础,如果小组成员一味地听从别人的观点,而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么合作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动手实践中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动手实践合作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常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习小组成员间形成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欣赏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在动手实践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知识、技能的迅速掌握。
  在探索“基本图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旋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视动手操作,组织学生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的学习之中;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在探索中理解数学,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体验学习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之后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演示,不但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旋转的全过程,而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有效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会使枯燥的数学鲜活起来。
  在活动中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起一个榜样效应。动手实践,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等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做”数学,而不是看数学、听数学,其道理就在这里。动手操作探索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在动手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动手实践,一起探究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好伙伴,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也能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望海学校)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的“配角”成长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学科课程之中,力求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的发展趋势,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功的关键。那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呢?  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  
目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病理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以上皮细胞损伤及基底膜脱落、间质炎症、成纤维细胞增殖、过度细胞外基
学位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即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呢?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论述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
小产权房的解决之道应是对侵占农用土地和违反城乡规划法建筑的房屋坚决予以拆除,对其他部分,可视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小产权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这样既缓解了国家建设保障性住
当下,人们通过互联网、基金会等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奉献爱心,帮扶他人,传递正能量。“公益”“志愿者”“社会责任”等字眼,正潜移默化到人们的信念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一个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强调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  播种:将公益理念植入孩子内心  让善良在童年扎根 善良是人生的
计算教学,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下,计算课教学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新课标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由此可见,计算教学是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充分理解算理基础上来学习计算的方法和实际应用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符合儿童的天性,因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语文阅读本身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践的方法主要有角色体验式探究、模拟体验式探究、小组合作式探究、动手实践式探究等。尽管探究方式多种多样,但在实践应用时,教师首先要面对“如何切入”的问题,即怎样选择探究
近年来的新课改中,笔者所在学校在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改进,形成了“四段一动一回头”的自主、灵动、高效的新课堂模式,在减负增效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四段”,是将课堂45分钟分成四块:“回看导入”约5分钟;“教授新课”约25分钟;“课堂活动”约10分钟;“课堂总结”约5分钟。“一动一回头”其实包含在“四段”之中,“一动”即指课堂活动,根据新授课的内容由
无论是在精心酝酿的公开课上,还是在扎扎实实的常态课中,作为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心目中那理想的课堂,憧憬着师生探讨交流的美妙时刻。然而,每每回头,总会有些許令人遗憾之处,常常想“如果当时再深入一步的话……”其实,有效的课堂总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尝试、调整与改进的。笔者现就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不断思考和探究,向大家诠释“如果再深入一步”给课堂所带来的灵动与生机。  课堂更优化  如果再深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