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几种原因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20090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而绝非简单的记记背背就能奏效的。历史侧重历史背景(原因和条件)及影响的分析。现结合个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就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做一些具体分析。我认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其实是多种多样的。
  一、按照事件原因的来源:主观原因和客觀原因
  主观原因是来自历史事物或当事人方面的内部原因,所以也可称其为内部原因。例如:中国史上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它的主观原因是赵匡胤怕别人夺他的皇位。
  世界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和一定的环境下,所以主观原因要研究,除此之外还得研究客观的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当事者之外的一种原因,因而,客观原因也叫外部原因。例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客观原因是五代末年政权更替频繁,这一时代特点决定了赵匡胤要解除军事将领的“兵权”。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是有差别的,但又相互依存和联系,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共同起作用。
  二、按照原因的属性: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
  偶然原因表面上不经过中间的事物,一个偶发的事件直接诱导了一种结果,它不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所以偶然原因也被称作直接的原因,有时候说是导火线、机会等等。
  例如,苏格兰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没有必然联系。因为英国封建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迟早会爆发的,而且它也可能由于其他的事件而发生。
  偶然原因表面上不经过中间的事物,所以它是事物利用的一种诱导。偶然原因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不具有导致一个结果必然出现的规定性。苏格兰起义只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机遇,它并不是必然导出这个结果的原因。
  根本原因则是被导致一场结果必然出现的一种历史事物。根本原因是根本的和不可取代的,它预示着历史事物必然产生和发展的方向。
  例如,“五四”运动的爆发: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是直接的原因或“导火线”;而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统治跟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现象都有根本原因,但不一定都有偶然原因。这是由它们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决定的。由于根本原因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引发结果的根本原因必然存在。而偶然原因可以被替代,有时没有合适的契机,事物循着自身的发展趋势出会发生。
  三、按照原因的作用: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很多原因中,其中一个是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即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决定着次要原因。
  例如: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1)国共两党合作抗日;(2)中国广大人民的同仇敌忾;(3)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抗战政策和战略(持久抗战政策和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等);(4)盟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次要原因:在很多原因中,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次要原因。
  例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的次要原因:(1)爱国侨胞支援国内抗战;(2)一些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等。
  总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析,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分析原因,拓宽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城关镇第三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所谓健康,很多人认为只要吃得下,睡得着,不生病就是健康了。其实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全新的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其中心理健康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其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但是,我国教育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只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信息社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而自己不能提出问题。怎么办?  我认为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
新的课程改革给现行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教师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同时,想象又是创造的基础,想象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认知能力。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因此,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
我终于上完了自己多日来所“担忧”的电教公开课,感想颇多,及时记下以便随时有所思!  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上一节“失败”课的打算。我也听了很多的电教课、观摩课以及示范课,非常“耐看”。课堂氛围非常热闹,教师的教学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参与的欲望非常强,师生互动非常成功。由于自己本身素质所限制,想上一节成功的示范课实属不可能。那么,我就上一节“失败”的课吧!让同仁们从中得以教训、反思,也不失是一种“价
一堂好的习题课,应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为入口,有计划地巩固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听得懂,摸得着,经历过后有成功的体验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课前要做好习题材料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习题材料的准备工作:一是做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习题准备;二是要做好训练技能的习题准备;三是要做好培养能力的习题准备。如讲分式方程的应用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认为没东西可写,这是事实。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进行各种练习,降低写作难度,有东西可写,目的是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作文困難自然是难免的。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