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整合方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运用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整合方法的运用,是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改革整合化发展、课程标准、现实的要求。整合的途径:知识与知识的整合,包括学科内、和思想品德学科、热点问题、乡土资源的知识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整合时要注意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整合方法的学习以及要兼顾学生的既有经验。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整合 方法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1]这门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创设的社会科课程,以其新颖的编写方式、活泼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活动探究给广大初中社会教师以极大震撼。尤其是其教材编写采用模块化、主题式编写,不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使教材知识点散,结构松,框架模糊。[2]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重视整合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理清线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拟就为什么必须重视整合方法运用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的整合作一阐述,一孔之见,以求指教。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重视整合方法的必要性
  “整合”通常的理解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推而广之,社会学科采用整合方法就是把具体的知识点(概念、原理)与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累之间联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结构或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各种联系连接起来,构建和还原为知识体系、结构,以有效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3]
  (一)“整合方法”的运用是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改革整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改革出现了整合化趋势,也就是试图把传统的分割开的学习科目紧密联结起来。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的视角从历史学科的视角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视角,特别注重与中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方法的掌握上,而且把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科的重要目标。因此,历史与社会科,不是简单的历史科、地理科或其它科目,它是一门整合化的课程,就教学目标来说也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因此社会教师必须要有整合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多运用整合的方法。
  (二)“整合方法”的运用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最主要依据之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学科群体的统称,而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它力求综合范围适当、融合程度较高,整合形式合理,从而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形式上的捏合。教师应明晰各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打破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学科界限并被有机整合的课程内容体系。[4]
  (三)“整合方法”的运用也是现实的要求
   首先,整合方法的有效运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不一定是某一学科发展的产物,而是多学科相互整合而形成的边缘科学的巨大进步。这表明,在今天的教学中,单科独进的做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也是为了弥补现实所使用的教材不足的要求。现行教材采用模块化、专题化编写,存在知识的漏洞,而且政治、历史、社会各个模块分立,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零零碎碎。再次也是为了适应当前中考命题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是两门学科合一考试,试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体现地方特色。而且非常强调知识间内在的联系、综合,强调知识的系统和拓展性,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因此,我们要对复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点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立足于知识点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知识链条,最终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有效整合的途径
  (一)加强历史与社会学科内的知识整合
  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当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明晰本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形成有机整合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从根本上改变分科施教的模式,把相关联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体现整合的价值。教学时不应过多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突破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贯彻“综合”的主线,整体地把握课程目标的实施。如“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但它被西方历史学家冠之以“地理大发现”,显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基本的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本人在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新航路为什么会开辟?新航路的开辟者们是怎样在海洋中行进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走?如果我们现在要进行远洋航行,怎么行走比较有效?上述问题设计既有从历史学科角度的,也有从地理学科角度的,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新航路开辟者历经艰辛的困难与坚持不懈、不畏艰苦的品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学科知识必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才会更加有利于掌握与体味。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
  (二)加强历史与社会学科和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整合
  我们常听到“政史不分家”的说法,现行《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虽然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其中的有些内容重复,如果是分科教学,对同一内容和同一学生,教师都要讲两遍,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学习效率。但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学科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各有各的侧重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十分注重对教材的整合。如:九年级的PRED问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两门课程都涉及,为避免重复教学,我把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处理,采用《思想品德》“问题现状、问题对策”式简洁明了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与社会》中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采用总分总的叙述方式,先介绍PRED问题,再分述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讲清问题的由来、现状、对策,最后探讨世界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教材的处理,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
  (三)加强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热点问题的知识整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不仅是对以往知识内容的整合,也包括对现在发生的事情的认识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知识的综合,要求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事务,通过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能力。平时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实事》等杂志,将大量时政、身边事引入课堂,践行“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宗旨,又让“死”知识挂钩“活”素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九年级的《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教学时,为了更加系统、形象地讲清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我就结合热点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课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理解。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化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产物,对于我国来说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迎接挑战?作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该做些什么?结合现实热点,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培养他们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四)加强历史与社会和乡土资源的知识整合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乡土历史、地理课程资源,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地理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现行中考试题有地方性倾向,把地方乡土教材纳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范围,虽然试题中这类题目不是很多,但它已经成为命题的一个亮点。如:八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中的古老的村落---河姆渡遗址时,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规定: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课标的规定,我认真分析教材的各版块并找出整合点。作为余姚的子民,对河姆渡遗址比较熟悉,在教学时,学生以导游的形式介绍河姆渡文明,用自己拍的照片以PPT的形式展示,种植的水稻、饲养的牲畜、制作的黑陶、建造的干栏式房屋。最后学生总结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课后让学生浏览河姆渡博物馆的网页,拓展学生的知识。完成教学后使学生感受作为余姚子民的骄傲,了解自己的祖先。在教学时,合理渗透乡土教育,引用一些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但存在一个误区:把三维目标互相割裂开来。本人认为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维度,在实际教学中应有机整合。例如: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部分教师存在着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趋势,势必会弱化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如何把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有效整合,本人认为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悟与思考。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后,采用图片来渲染氛围。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片:一是曾经金碧辉煌的圆明园复原图,二是现实中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强烈的对比使每一位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与自尊心,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在无言的对比之中,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了有效整合。
  三、实现有效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整合的手段要多样化
  教师在使用整合方法进行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的整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常用的手段是立表格、画网状示意图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多采用图片、材料等,凸显学科特色,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
  (二)“整合”不是目的,而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学会方法的整合比“内容”的整合更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如前述“新航路开辟”的问题设计,教师不要只追求把问题的答案“教给”学生,而要把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突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整合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兼顾学生的既有经验
  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5]教师在运用整合方法的过程中,必定会对知识加以拓展和延伸,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总之,新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整合方法的运用能较好地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对于如何有效地运用整合方法,本人只是抛砖引玉而已,还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
  [2]《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朱可
  [3]《高考政治复习微观知识整合探索》 陈欢龙
  [4]《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强化课程意识》 陈新民
  [5]《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P80靳玉乐著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流行的话题。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特别是在中、高年级,已经蔚然成风,那么在低年级,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 、从兴趣入手,让孩子喜欢学习,自主学习  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
[摘要] 新课标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尤为重要。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艰巨而又持久,这就需要教育者正确认识“后进生”的成因,真诚关爱,重视自我教育,重视个性差异,让“后进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幸福的人。   [关键词] 后进生 真爱 自我教育 个性差异    新课标下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下的第一要义就是面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班上有些学生或爱调皮捣蛋,惹是生非;或注意力不能集中,课上屡屡分心.经你苦口婆心地教育后,学生也痛下决心,誓言改正,可好习惯保持不了三两天,老毛病又犯了.这个时候,你可曾
一、引言  从不知所措,只是简单的将习题和授课步骤写到学案中,到现在步骤化、可操作化的设计学教案;从走形式到目前所发挥的作用,我感受了学教案的实效性。学案包括预习展示、合作学习、巩固提升、当堂反馈、知识探究、课后作业、教学后记步骤。真正实现了课堂交还学生,将基本知识的巩固通过当堂反馈做到一课一练,心中有数。语法知识更加系统,词汇处理更加灵活和具体,单元之间和课时之间形成了知识体系,另外还方便进行复
作为教师,我最常接触到的是孩子那天真烂漫、纯真无瑕的眼睛.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可孩子也不总是可爱的,也有很多令人头痛的时候.我们班有59名学生,光是独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学生在朗读中仍然存在问题,如朗读缺乏目标性和技巧性,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为
背景: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我们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音乐欣赏力呢?  一、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源动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由于过多地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加上音乐教材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