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义相关论文
古代佛经音义是佛经考订的先驱,不仅记录着时代更早的佛经异文,还蕴藏着精深的考订意见,对当今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参考《可洪音......
唐陆德明所撰的《经典释文》是汇集先唐十四部经典音义的读经字典。其单部音义《春秋左氏音义》异文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爲《左传》异......
阮刻《十三经注疏》与陆德明《经典释文》都是重要的古籍资料,为它们作研究的学者十分之多。自宋代以来,人们刊刻《十三经注疏》时,很......
“燕”字为什么不带“鸟”? 作为教研员,我经常下学校听课,与老师们一起研讨。2009年秋遇到的一堂课,令我震惊。 那位教师教学的......
一、理论依据 “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规律”是教育界的共识。汉字的重要规律有哪些?著名汉字学家王宁先生在《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
偏旁往往具有“举一形而统众形”的重要作用,识字教学中,掌握了某偏旁的形音义,就容易以简驭繁地学好该偏旁构成的许多字。比如掌握了......
摘 要: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中将“阙”和“缺”释为通假字关系,在《同源字典》中又将“阙”和“缺”看做同源字,这与......
摘 要:《一切经音义》(又称《众经音义》)共25卷,作者玄应将对佛经中感到困惑的字词录出作为词目,训于其下,并广引字书以证之。其中对《......
【摘 要】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没有了拼音这个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拐杖”,我们该如何进行识字教......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主要从诗歌音韵美的角度来加强诵读的美感......
我最早接触到曹先擢先生的大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2000年8月在北大西门外的邮电疗养院,召开了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语言学......
2003年我有幸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孙玉文老师门下读博士。2006年底博士论文通过答辩。现在回顾起来,三年多的时间,孙老师不仅传我绝......
2007年第3期《书屋》杂志载有韩士奇先生《现代文人的自创字》(下称“韩文”)一文,收罗了文化界流传的一些现代文人自创文字的轶闻,包......
近数年来,笔者为了研究唐诗的格律和体裁,通读了《全唐诗》二十五册和《全唐诗补编》三册。在通读过程中,经常遇到字音字义解释上的困......
有清一代是《文选》研究的重要时期,在校勘、笺证、评点、注释方面皆有新发明。清初学者余萧客,编纂了《文选音义》和《文选纪闻》......
所谓“新闻语言”,就是运用最鲜明、最生动、最准确的文字,报道最丰富的新闻内容。顾名思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语言是音义统一......
[摘要]汉代铜器铭文中包含比较丰富的一字形表多音义现象。根据用来记录同一词语不同构形的影响因素,可大致分成由假借、同源分化和......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文字由于讹误、假借、分化等原因的影响,同一个字形往往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义,而同一个音义又对应多个不同的......
摘 要: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古文字阶段,汉字字形的发展离不开形体传承和结构演变两方面的推动。本文从历时角度,以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
《妙法莲华经释文》是日本中算撰写的一部重要佛典音义著作,成书于公元976年。这是一部关于“妙法莲华经音义”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
《经典释文》是一部集大成的音义书,是研究上古汉语语音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我们为主建立了字头、音义、经注原文相匹配的数据库,并......
古文字工具书大都将卜辞字形()置于“()()”字之下.有的工具书进一步认定此字有别于“()()”与“()()”.但对()和()()有历史脉络的......
祁承(爜)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由于“(爜)”字冷僻和字典的误解,人们对他的名字都不能正确认读.文献证明“(爜)”不是“”的误字,不读......
“土著”一词中“著”字的读音在学术界还存有争议。本文试从“著”字起源入手,分析其存在的读音和意义,并以“执著”中“著”字的音......
歌乐结合是中国古典文学在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楚辞”就是楚人的歌辞 ,具有可歌性质。只因证明楚辞为乐歌的文献不足 ,人们误以为......
期刊
《诗经》中的"说"字共出现12次,其读音和意义与今有所不同。在《诗经》中"说"字有三种音义,"说"字音"悦"表喜悦之意;音"税"表达的......
一些译本、教材等对于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一句中的“长”字注音释义颇有分歧,意见有两种,一是应读chang,作形......
杜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的读音和意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都把它读为chòu,但我认为这个声......
选取部分龙岩方言常用字,就其源流、读音、释义作较深入扼要的探究考释,列出各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书证,举出龙岩方言通行例句。......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以下简称《大字典》)中标明“音义未详”的字,据统计有139例,我们曾经撰文讨论过十余例(何茂活2018,2019)。......
"汩"与"汨"本不同字形,但由于都与水有关,又加上篆书隶变的原因,古籍多有混淆。"汩"之音有三:"于笔切"、"古忽切"、"胡骨切"。古代辞书中"汩"之音......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在第三专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中,选录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此诗确实经典,值得......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选录了东周至南朝梁约800年间130余位作家的诗文700余篇,分为37类.其中......
汉字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形声字,就是有音形义分工特征的会意字。这些字基本都可以归纳为同源字串。章太炎、黄侃、王力等前辈学者为......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指出,汉语中无理据的词占绝对的优势.这种说法并不符合汉语的实际.首先汉语中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着......
“伏羲”来源于彝语“蛇”的称谓。彝语支民族中古时期称“乌蛮”、“白蛮”,与《说文》“南蛮蛇种”之说所记载的彝族蛇崇拜历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