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立学 因学而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数学问题。特级教师周卫东教学此内容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亦步亦趋地让学生从“0”开始进行学习,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以研立学,因学而教,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经历了自主研究与发现,最终获得提升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创造中自我建构新知、解决问题。
  [关键词]自我建构 数学思考 数学思想 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17
  【片断一】各小组交流如何计算梯形面积后汇报。
  生1:我是这样想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而梯形的面积就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方法1)
  生2:我有不同的方法。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我们是会算的,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 三角形2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就是(底1×高÷2),三角形2的面积就是(底2×高÷2),如图1,底1就是梯形的上底,底2就是梯形的下底,梯形的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梯形上底 梯形下底)×高÷2”。(方法2)
  生3:还可以把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三角形面积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底,三角形的底是(梯形下底-梯形上底)。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梯形上底×高”,三角形面积是“(梯形下底-梯形上底)×高÷2”,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梯形上底×高 (梯形下底-梯形上底)×高÷2”,把这个算式整理一下就是“梯形下底×高÷2 梯形上底×高÷2”,也就是“(梯形上底 梯形下底)×高÷2”。(方法3)
  生4:我还有不同的方法。在梯形的腰上找到中点,连接A点和中点,将这个三角形旋转,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新三角形的面积和原来梯形面积相同,新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新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 梯形下底),所以梯形的面积就是(梯形上底 梯形下底)×高÷2。(方法4)
  生5:我和生4的方法有一点类似,把梯形沿着腰的中点分割开,然后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来梯形的面积是一样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上底 梯形下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也就是(梯形上底 梯形下底)×高÷2。(方法5)
  生6:我想问为什么从中点切开,补成的这个图形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生7:我可以用一个梯形剪一下。(操作演示了从梯形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生6的问题提得很好,说明他很善于思考,不过生7也很爱懂脑筋,能想到用一个梯形进行简拼。生5的推理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以我们目前学习的方法还不能严格地证明这种推导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学习。
  师:在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这些方法中都要除以2,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要除以2呢?
  生8:因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我们先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起来的,所以算梯形的面积当然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了。
  ……
  《礼记·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过程,但更需要有合作交流的成分,课堂展示交流充分将学生的学习收获分享于众,展示交流为他们个性化的思考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首先让学生充分运用割补、平移和旋转等策略,通过迁移转化,沟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公式推导的多种方法,落脚点都是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难点留给学生去解释。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退居讲台之后,只在学生有疑难处适时出手,强调了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落实了教学目标。
  【片断二】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非常了不起,反观这几种方法,你能找一找这些方法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吗?
  生1:这些方法都是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然后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
  生2:方法2和方法4是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来算的。
  生3:方法1和方法5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算的。
  师:在转化时用的方法上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吗?
  生4:方法2、方法3是把梯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算的。
  师:这两种方法用到了分割的策略。(板书“分割”)
  生5:方法4、方法5是把梯形剪开,然后再拼成新的图形来算的。
  师:这两种方法用到了剪拼的策略。(板书“剪拼”)
  师:这些方法都是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的。
  ……
  对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多样的方法并非教学目的,而是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启迪智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该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身份,适时点拨,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里,学生面对多种推导方法,到底要从这些方法中学到什么?这是我们教师需要心中有数的,因为具体的知识应用是十分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在面积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转化策略,和将未知转化成已知的数学思想,教师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再次反观众多方法,异中求同,提炼了“剪拼、分割”的转化策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续的相关学习积累了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片断三】学生在明确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已经会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周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出示了一道变式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生:46-20=26(米),26×20÷2=260(平方米)。
  师:这里没有给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们求梯形的面积时要知道上底和下底是为了知道上底和下底的和,在这里求出“46-20”就可以知道上底和下底的和了,所以就可以求梯形的面积了。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
  生:不要生搬硬套梯形的面积公式,有时候不知道上底和下底分别是多少也没关系,关键是要知道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
  ……
  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它不在于解决问题的某种小技巧,而是一种面对新问题勇于尝试与探究的精神与勇气,最重要的思想是让大多数人能够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主动学习,让所有人能从学习中获得自信,和一份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直接套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很熟练,然而,这样的基础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影响对梯形面积计算的灵活应用,而这道练习题的呈现,打破了学生原先的思考套路,让他们在练习中自己发现计算梯形面积时并不是一定要知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是多少,关键是要知道上底加下底的和,从而领会梯形面积计算的核心要义,真正实现了“让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目标要求。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加法交换律作为小学数学阶段为数不多的定律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剖析“加法交换律”这一简单的知识,抓住这一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的本质,并通过四次执教时的思考与探讨,获得了更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加法交换律;数学思想;简单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16-02  2016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都是较为基础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教学的现实性特点突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现实性 小学数学 认识负数 教学案例 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30  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下面,以“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直面学生的错误,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 错误 思维 算理 算法 技能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3  错误,作为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在学生的
[摘 要]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够根据统计的需求正确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是“分类统计”这一课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激发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索、实践实用,以及回顾整理,不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分类统计 统计表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09  【教学目标】  
[摘 要]智慧课堂教学软件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借助IRS即时反馈系统,可课前实时检测,判定学习生态;课中及时检测,把脉核心知识;课后及时检测,把控内化程度。全过程的学习检测,能让“以学定教”有直观的感受也有量化的管控,这为教师对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决策,提供了一个依据。  [关键词]IRS即时反馈系统;检测;认识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新课程指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要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要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获知。但是,环顾当下的教学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热闹程度,说假话、研究假问题、师生作秀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公开课和评优课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必须是真实的,真正地学会知识。在真实的探究行为中体验最为真实的情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真实的生命态度,进而提升数学素养。要实现这一切,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务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会忽视对教材的解读,解读视野狭窄,解读方法单一,解读程度肤浅,不能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导致解读教材不到位,出现偏差、误读,使整个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效果几乎等于零,甚至产生负效应。就
[摘 要]追问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催化剂”。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和回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他们在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追问;知识源头;错误原因;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92-01  数学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  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  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  生1:3厘米、3厘米、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应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只是从教学角度,还要从生活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读题不清,导致做题失误。  例1 A、B两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