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方法的生态性建构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2005年、2007年,袁鼎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相继出版了著作《审美生态学》、《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和《生态艺术哲学》,持续而系统地探索了生态美学。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学术研究的规律,又写出《超循环:生态方法论》一书,既有生态美学方法论的作用,又有一般的跨学科方法论的价值,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生态研究,均有启发意义。
  
  一、建构生态方法论系统
  
  生态研究有横断学科的性质,可以适合一切学科的探索,但学界尚未形成诸如系统方法之类的生态研究方法体系。袁鼎生将科学形态的超循环范畴,提炼为哲学范畴,并以此作为生态方法的元范畴,生发出生态方法体系。这种学术方法的生态性建构,在科学学的研究方面,具有系统创新的价值。
  作者认为,超循环是最高的学术规律、生态规律、自然规律,是三者的耦合为一。用超循环的方法指导学术研究,可使学人的认识更具系统真理性,可使学术系统更有生态结构性。作者进而具体指出:
  学术之道、社会之道、自然之道,都是超循环之道。
  方法生态、地球生态、宇宙生态,都是超循环生态。
  学术方法、学术体系、学术对象、学术生境、学术环境,都走向超循环。
  超循环也就有了多位一体性,即是大道与小道的统一,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的结合,思维之道和存在之道的同构,研究方法之道与研究对象之道的融会。
  它们是这样融会的:方法生态与学术生态同一,学术生态与研究对象的生态同一,研究对象的生态与所属生境、环境的生态同一;凭借递进的同一性,方法生态与上述诸者耦合并进,遂成整生性,遂成立体或整体的超循环。
  超循环,也就成了立体圈进旋升的网络生态辩证法。
  这种辩证方法,表征了学术之道、社会之道、自然之道,集众道于一体,隐汇了多元整生的规律,有了指导学术研究的自由。(2010:前言)
  作者的这些论述与看法,揭示了超循环规律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有着聚焦性,有着普适性,有着自然、社会、生态、文化等等规律的耦合,是系统整生的。这就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元点,使生态方法系统的生发对应了自然、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彰显了科学性、真理性、真实性,具有实际的学术研究的指导价值。
  该书指出生态方法系统有三个层次,呈超循环运行。哲学层次的超循环生态方法,是原理形态的,可指导学人形成具有当代生态文明特征的学术理式、学术理念。科学层次的超循环方法,是原则形态的,可指导学人形成具有当代生态文明特征的学术理路、学术模式。技术层次的超循环生态方法,是方式形态的,可指导学人形成具有当代生态文明特征的学术规程、学术制式。哲学方法,依次规范科学、技术方法,技术方法依次升华为科学、哲学方法,在持续对生中,形成超循环的方法系统。
  贯穿上述观念,该书形成了活性的系统结构。其哲学方法,研究学术战略,探索学术人生的超循环;科学方法,研究学术方略,探究学科系统的超循环;技术方法,研究学术策略,探讨学术活动的超循环。三种超循环,旋接环回圈升,生成更大的超循环。也就是说,全书各部分,均是超循环这一元范畴的“分形”,是超循环的具体化。这就形成了生态方法系统的严谨性,构成了一个聚力与张力中和的弹性结构。
  作者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是超循环生态方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螺旋发展的理论,是超循环生态方法的重要来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历史走向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已成为超循环的生态辩证法内核,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生态特征。这表明作者对生态方法系统的研究,实现了雅正的传统与时代创新的统一,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方法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探索生态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是科学学,包含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生态方法体系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视角与路径,从而使方法系统别开生面。
  1.系统整生理路。整生在共生的基础上形成,指整体的系统生成、系统生长、系统提升。整生是“以万生一”和“以一生万”的辩证统一。作者通过概括各层次各类型的研究方法,在“以万生一”中,形成哲学层次的超循环方法,通过哲学层次的超循环方法的具体化,在“以一生万”中,形成科学和技术层次的超循环方法,这就形成了超循环的生态方法系统。
  2.生态化视角。作为一本方法论专著,须整合融通各种学术方法,以成整一的方法系统。作者从生态视角,发掘各种学术方法的生态意义、生态特性和生态潜能,使之凸显生态向性,进而将其融入超循环的生态方法系统。以数学方法为例,其分形方法,具有派生性,能成为以一生万的形式,可以作为超循环生态方法的有机成分。分形方法的自相似性,从生态辩证法的角度看,有着“似又不似”性。学术生态圈中的生态位,在循环中,显示出“似”的一面,在超循环中,又生发了“不似”的一面。这样,分形的自相似性,成了学术系统的超循环机制。运用生态化策略,可使超循环的生态方法,成为以往学术方法的集大成。与此相应,超循环的生态方法系统,也就提升了公理性与普适性,发散出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3.对生法。学术方法来源于学术研究,是对学术研究规律的总结,进而指导学术研究,两者有着对生性。随着生态文明的兴起,生态文化和生态学科相继涌现。该书总结了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学科的生发规律和研究方法,将其归纳、总结、升华为超循环生态方法。多年来,著者本人从元学科、逻辑、历史、应用、比较研究五个维度,系统地探索了生态美学,出版了多部专著,形成了体系性成果,其理论系统是超循环形态的。该书不少内容来于著者对生态美学研究体会的总结与升华,实事求是,显得真切。也就是说,该书是生态学科与生态方法对生的结果,是作者本人理论建构与方法探索对生的结果,其创新创造与发现发明,有着方法论原理的支撑。
  
  三、形成整体性的学术创新
  
  该书的学术创新在整体结构与各局部之间对应展开,形成系统效应。
  1.形成了有原创意义的生态方法体系。超循环是生态大法,各种层次与类型的学术研究的生态方法,是它的具体化。凭借这种最高方法本体与派生体多层次对生的关系,该书形成了由超循环这一元范畴生发的学术方法系统。探讨学术研究的生态方法的专著,该书为第一部,有系统创新意义。特别是由超循环这一元范畴分生出学术方法体系,该书更显独创性与原创性。这样的学术方法体系的构建规程,反映了理论思维的自觉与超越。
  2.提出了学人发展的标准与路径。在对学术目标的论述中,该书提出了学人自学者起,经由专家、名家走向大师的学术发展路径,进而还对学者、专家、名家、大师提出了学术标准,形成了有序发展的学术生态位,构成了环环相接的学术生态链,可使学人自觉地走向可持续发展。如对学者给出的标准是:具有知识结构的学人;选择、诠释、承传经典文化的学人;支撑专家、大家、大师且与之耦合并进的学人。再如对大师的界定:在推进学科系统创新,使之走向深刻创造与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大师形成与发展了学术范式,引导和推进了时代的学术主潮,成为时代的学术高峰与颠峰。推进与终结学科当下时代的质域,设计与拓展学科未来时代的质域,是学术大师的本质规定性,是学术大师和学术大家的本质区别。上述学人学术发展生态位的界定和生态链的给出,使学人规划和实施学术战略更富理性,同时也标识了超循环发展的基本的学术路线,使超循环的理路有序分化。
  3.形成了学术发展的各种超循环模式,显示了学人、学术、学科发展的生态规律系统,可进一步形成学术实践的创新。如完整的学术素质,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放性结构。它从元点性的系统发育—学术潜构层次,走向学术本能—学术素养层次,再经由学术潜能—学术能力层次,抵达学术潜质—学术品质层次,最后螺旋地回向元点,形成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学术潜构层次,以展开下一轮的良性循环。正是这种超循环的运行模式,推进了学术素质的生态发展,相应地促进了学术目标的递次实现。再如学科结构,形成了运用研究、历史研究、逻辑研究、比较研究、元学科研究依序生发、五维环进的格局,显示了超循环态势,形成了学术发展的另一条基本路线。诸多不同的超循环模式,特别是基本的学术路线,既丰富和拓展了超循环的生态大法,又保障和促进了学术操作和学术实践的创新性。
  方法与理论内在同一,方法的创新引领理论创新,方法的创新也就更有战略意义。袁鼎生探索的超循环生态方法,于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学科的研究和其他学科的生态研究,有范式创新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袁鼎生.2010.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周来祥(1929-),男,山东高青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山东济南250100)]
  
  责任编辑:胡颖峰
其他文献
2010年6月24日至27日,第二届世界生态文化组织大会(The 2nd World Ecoculture Organization Conference)在德国美因兹古藤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at Mainz)召开世界生态文化组织2009年由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教授组织创建,参与者囊括了世界各国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领
期刊
[摘 要]本文用围裙式图表来说明深生态运动的基础这个图表描述了四个层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四个层面分别为:第1层——基本规范和假设;第2层——平台性原则;第3层——政策制定;第4层——具体的行动借助围裙式图表,文章详细解释了八点平台性原则是如何刻画了深生态运动的特点,以便来自不同文化持不同人生观信奉不同宗教的支持者能够合作起来共同缓解生态危机本文旨在说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可以在共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估计了中国29个省(市、区)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包含环境因素在内的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环境生产率值都要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在制定碳税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充分考虑各地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及全国减排总成本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根据不同的政策意图来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在以碳排减数
期刊
人类虽然跨进了21世纪,但是20世纪的生态债务却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世人眼前发轫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绿色运动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精英启蒙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群众性参与,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绿党”参与政权,实现了从最初的理论设想到政治实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生态危机非但没有消减的迹象,反倒有加剧之趋势,群众环保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激昂变成现在的冷漠理论的问题和
期刊
2010年7月25日至29日,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一行6人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生态文化考察队一行20多人联合考察了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生态现状沙漠化治理和生态文化建设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全盟从东到西有三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年降雨量在40~200mm之间,而年蒸发量则高达3000mm严重的干旱过度放牧地下水过度抽取农业扩张等
期刊
[摘 要]南非的生态批评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生态批评必须把挖掘清除导致生态危机的心理和文化根源作为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培育生态的自我认同观;清除“生态恐惧症”,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和世界当下的生态批评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的认同;生态恐惧症;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06;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在当前中美气候谈判的过程中,两国围绕一系列的问题争论不休,分歧巨大,严重影响了气候谈判的进展。在两国谈判过程中,双方首先要确立一个谈判准则,在这方面,气候正义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原则。一个国家的气候政策必须建立在气候正义的基础上才具有正当性。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美两国应该在气候正义的原则下,加强政府间的合作,面对共同的气候变化困境。  [关键词]中美关系;气候变化;气候正义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叙事背景,进化生物学为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使我们能够识别人类发展的生物法则和规律,同时强调人类学习和适应的巨大能力。它解释了人类特有的习得的属性,如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视野以及展开有原则的行为的能力,能促进建立一个广泛的文化领域。本文的目标是展示这种文化领域如何可能按照生态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来建构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进化叙事;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 要]英国广播公司所制作一系列《莎士比亚名剧》现代版,取材自四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其中,现代版《麦克白》凸显出1606年的莎翁剧作中,后人类学者所关注的自然恐惧症和物种歧视,以及人文主义学者所关注的阶级歧视、同性恋恐惧症和异邦人恐惧症。本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角度响应现代版《麦克白》并评论其中与自然恐惧症和物种歧视相关的内容。因此,本文提出此剧能以现今生态批评和动物研究的角度来阅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富裕和安康生活,我们需要多维度的指标来表明一个共同体中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发展。虽然使用GDP方法有其显而易见的优点——严格局限于市场领域及其交易活动,但如果量度的对象是可持续发展和福利的话,那么十分明显,非市场活动也是与之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和福利的许多构成元素都不会体现在市场活动中,或者说,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需要替代性的答案和作更宽泛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