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NGO生态保护的启示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25日至29日,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一行6人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生态文化考察队一行20多人联合考察了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生态现状、沙漠化治理和生态文化建设。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全盟从东到西有三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年降雨量在40~200mm之间,而年蒸发量则高达3000mm。严重的干旱、过度放牧、地下水过度抽取、农业扩张等诸多因素导致愈演愈烈的沙漠化。阿拉善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之一,从这里生成的沙尘暴可以直扑北京,远达上海、香港、台湾,甚至漂洋过海,影响日本、韩国、美国。治理沙漠,减缓直至遏制沙尘暴发生,达成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态修复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阿拉善盟迫在眉睫的中心任务。国家高度重视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每年拨款10亿元以上,用以实现大规模的退牧和退耕。当地政府也开展了燃料替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沼气灶、推广节水作物、推广管灌和膜下滴灌等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沙漠治理和全面的生态保护还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需要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也需要国际援助。
  团队这次考察的主要对象就是由中国企业家阶层发起成立的NGO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和两个来自日本的NGO——奥伊斯嘉(OISCA)和世界沙漠绿化协会。我们与中日NGO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各类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正负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获得如下启示。
  
  一、沙漠治理的主要方式应当是“退”而非“进”
  
  在沙漠治理乃至所有生态修复方面,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是主张人类退出已经失衡、脆弱的生态区域,让大自然按照自然规律逐渐重建生态平衡;另一则是主张发挥人的能动性,凭借科技手段,主动干预,把人类破坏所导致的生态失衡扭转过来,帮助自然实现新的生态平衡。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基本共识是前者,是退出,是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的攫取和破坏。其总体思路是:“通过人退来带动沙退,变革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和调整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是将分散居住在沙漠里的农牧民转移出来,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建立无人区。”这种生态治理理念与美国上世纪治理沙漠化和沙尘暴的理念如出一辙,承袭的是生态思想史上的主流观念。
  不过,要真正做到“退出”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不具备管理权力和行政资源的非政府组织来说,选择这样的生态保护途径,就等于选择了一条最困难、表面效果最不明显的道路。这比起捐点钱、种点树、做几项水利工程要困难很多。要让长期在保护区里生活的农牧民退出来,需要与当地政府密切沟通,需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农牧民真正形成生态意识,还需要确保退出来的和以后将要继续退出的农牧民切身感受到经济利益和生活实惠,看到美好的生活前景。要实现这一目标,SEE生态协会要面对的是长期、复杂的工作,但也正因为如此,其成就才更加令人敬佩。在我们看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最了不起的,不在于有多少企业家捐助了多少资金,也不在于选择了这样一个最难以做好生态修复的地区,而在于他们选择了一个最艰难的却又最具长远效果的生态保护方式。
  
  二、依靠当地民众,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调动当地人的生态保护积极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生态保护组织的努力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非洲保护野生动物、在拉美保护热带雨林的一些NGO所进行的努力。从根本上说,生态保护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生态保护也不是少数人和组织凭借自己的良知、责任和能力就能够做好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唤醒了民众的生态意识,只有调动广大当地百姓积极参与,只有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沙漠治理这类生态保护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选择“通过人退来带动沙退”这一奋斗目标的SEE生态协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首先解决人的问题上来。他们深入民众宣讲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举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带领项目区村领导和积极分子到北京、贵州、甘肃、河北、四川等地学习生态保护的经验和技术,实地体验成功的生态保护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保护项目的选择上,SEE协会坚持村民牧民自愿和多数赞同的原则,绝不把任何项目强加给当地人。在项目投资方面,SEE协会坚持必须有当地村民的入股或集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与当地人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民众的责任心。此外,根据我国的国情,SEE协会特别重视与当地政府合作,为政府的生态保护出谋划策,每做好一个生态保护项目就主动向当地政府机构介绍,争取由政府机构大范围推广。阿拉善地方政府也被SEE协会的热情、敬业和成功运作所打动,不仅为SEE协会提供办公用房,而且经常大力支持协会的项目,甚至还把政府的生态保护项目直接交由SEE协会实施。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SEE协会成功的重要保障。
  腰坝镇贺兰队的170多户村民原本是退牧还草后从贺兰山搬迁来的,但因为人均耕地少、组织管理混乱和地下水开采过量,不久就出现返贫现象;一些人成为生态难民,另一些人试图返回山区继续放牧,还有一些村民把怨气和不满向政府发泄,不断上访,不少政府官员都不敢进入贺兰队。SEE协会进入之后,组织村民海选项目管委会,以村民每户出资500元、SEE协会每户配套500元的方式建立社区发展基金,以村民自愿入股20万元、SEE协会配套45万元的方式购置了现代化的挤奶设备,又由村民集资1/3、SEE协会配套2/3购入优质奶牛,建立对生态影响和对水资源需求远远低于农业生产的奶牛场。奶牛场目前已经显示出很好的经济效益,政府又大力支持,投入200万元帮助奶牛场扩大生产规模。此外,SEE生态协会还帮助贺兰队兴建沼气池(村民个人出资2/3、SEE协会支付1/3);建成管灌1000多亩,节水近30%;帮助推广用节水的杂交谷子取代玉米,每亩可节水400方,经济效益增加200元。在SEE协会的帮助下,贺兰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收入大大提升,生态意识大大增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从一个上访村变成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高兴,政府满意。由于SEE协会的项目卓有成效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SEE协会在吉兰泰镇素套勒盖嘎查生态保护项目开始阶段推广的是舍饲养殖(对自然的破坏远低于放牧)、太阳能灶、节柴灶,以及每亩比种玉米节水300方、经济效益翻番的优质棉花。在进行这些项目时,一般是由SEE协会投入40%的资金,村民投入30%,政府投入30%。在前期项目的成果充分显现之后,SEE协会又推动节水高达近50%的膜下滴灌示范项目,此时政府投入竟高达90%,而且把款项直接打入SEE协会的账户。在谈到生态农业项目成功实施的经验时,SEE协会的李慧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让当地人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只有当地人自觉自愿、当家作主,只有形成了本地生态保护项目自身的造血机能而不再依靠外部输血,只有做到当地人感到实惠、当地政府感到满意;生态保护才能具有可持续性,SEE协会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项目,也才能放心地转向另一个项目。
  
  三、在特定区域和特定阶段进行有限度的、科学的主动干预,也是控制生态急剧恶化不得已但却有效的选择
  
  当今的生态危机并非自然本身演化的结果,而主要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必须承担起减缓危机、恢复生态平衡的责任。在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生态总崩溃的征兆愈来愈显著的危机情况下,仅仅靠限制人类破坏性开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等非主动干预的生态保护,无法很快遏止生态恶化势头。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区域里,尽快扭转生态恶化态势是不得已的必然选择;如果只靠缓慢的自然修复,很可能修复尚未完成,生态系统总崩溃就已经到来。我们的生态保护需要治本,但也要治标,特别是在“标”的症状危及地球和人类存在的时候,我们的选择也许只能是首先治标,然后才能展开耗时很久的治本。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具体到阿拉善沙漠和迅速扩张的其他沙漠来说,如果不能强行地、人为地建成几道能够有效遏止沙漠急剧蔓延的防沙固沙林带,那人类就只能节节败退,而且退不胜退。要使沙漠退,首先要让它停下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阿拉善的日本NGO为沙漠锁边的不懈努力值得高度肯定,他们创造的很多技术和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在中日合作腾格里沙漠东缘生态治理示范区(亦即腾格里沙漠锁边工程示范区),负责人吴向荣严肃地说:“在迅速推进的沙漠边缘,仅仅靠退牧和节水型农业畜牧业是不可能阻挡黄沙脚步的,不进行人工干预,不靠人工种植足够宽阔、足够长度的防沙固沙林带,沙漠化的范围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他以6年治沙的经验告诉我们,选择适合本地的耐旱沙漠植物进行人工种植,虽然也需要抽取地下水灌溉,但所需水量是有限的,而且不到农业生产用水的1/20。为什么很多人认可在沙漠边缘从事比种树多用十几二十倍水量的农牧业生产,却对种树防沙需要地下水的负效应过度夸大呢?吴向荣等人的防沙固沙林带种植的都是适宜于本地沙漠存活的树种和灌木,第一年只需浇三次水,第二年浇两次,从第三年开始就无需人工浇水,林木完全可以成活。他坚信,为了遏止住沙漠的流动性扩散,这样的短期抽取地下水种植防沙固沙林带是无奈但却必须的选择。待到林带建成3年以后,活下来的植被能够与地下水达成新的平衡。
  在奥伊斯嘉阿拉善沙漠生态研究研修中心,富?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对当地地下水下降、物种消失和减少、沙尘暴、贫困与沙漠化之间的恶性循环的研究,展示了他们创造的节水种植和无水种植防沙植物的技术,叙述了他们对飞播草种树种的改良。以前的飞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种子都被沙鼠吃掉了,即使是外表涂了药的种子,聪明且饿极了的沙鼠也能先咬破药物层再把里面的种子吃掉。另外一个原因是沙漠地表温度一天之内变化极大,白昼和夜晚的温度最高能相差60°。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研究了用防水棉花制成的梭梭树种子的胞衣,实验证明这种胞衣既可以保水也能够防止沙鼠咬噬。对于这些新研发的树种草种的成规模飞播试验即将开始。富?还向大家介绍了一种无水种植法:先用挖洞机挖出一个口径很小的圆洞,加入保水剂,再投入保育块(有防水外层的含水营养土),再将梭梭树苗根部套袋植入,最后密封树洞。他告诉我们,即使在夏季这样种树,成活率也能达到100%。我们地询问保水剂的配方以及是否会造成污染,他坚定地说,绝对没有污染,所有材料完全可以自然降解。虽然我们从大原则上对这种依靠科技来战胜自然灾害的方式并不认同,但依然对日本专家和NGO志愿者严谨科学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而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气势汹汹的流沙和沙尘暴面前,我们急需依靠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态保护者,需要他们凭借人的才智首先控制住沙漠化的蔓延。
  
  四、借助本地传统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开展生态思想启蒙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生态保护之本在于生态思想的启蒙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思想的启蒙和教育、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思想资源。生态思想资源既有普适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大多认同的;也有本土的,带有本民族特点和本地色彩、为本地人喜闻乐见的。在特定区域进行生态思想传播,不仅要注意普及人类普适的生态思想,而且还需要特别重视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在后一方面,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SEE协会认识到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有着丰富的崇拜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延续生命的哲学和伦理资源,其草原伦理的基本精神就是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平衡和谐为最高原则,以完善和延续生命系统为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为充分发掘和大力推广这样的生态智慧,SEE协会联合阿拉善丝路•兰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并资助了当地作家、民间长调艺术家深入阿拉善盟3个旗,对蒙古族长调民歌进行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录制,共录制了450首长调民歌,对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资助出版了专著《阿拉善长调民歌的生态理想——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生态文化解析》,并出版了包括34首原生态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录音的CD光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该书作者是阿拉善盟作协主席马英(莫•策登巴尔)。
  阿拉善蒙古族长调民歌有一首经典曲目《孤独的驼羔》,在内外蒙古广泛传唱。歌中唱到:“孤独的小驼/在饥饿的时候悲鸣/白额灰毛的母亲/此刻她在哪里//啃着荒野的草丛/一声一声地悲鸣/思念着苍老的母亲/情不自禁地流泪/……/茫茫原野的蜃霭/以为是流动的溪水/海市蜃楼的幻觉/以为是母亲的身影/……。”可怜的驼羔为什么饥饿?因为生态失衡了,贺兰山下的这片原本水草丰美的草海变成了荒野,流动的溪水干涸了;因为它的母亲和别的骆驼因此而枯瘦了、衰老了、消亡了。古老的民歌在告诫一代代蒙古族后人,草原才是“大命”,生态系统才是最高价值;而人和所有动物都是“小命”,是依赖于自然母亲哺育的“小命”,人的利益永远不能高于大自然的整体利益。在这首民歌的启发下,当代蒙古诗人恩克哈达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苍天的羔驼》,传承并弘扬了古老的长调民歌的生态思想。恩克哈达写道:“刺鼻的铁锈味弥漫荒野,满目疮痍/穿梭的钢丝网隔离你我,大地伤痕累累/人与自然冷漠地对视,世界变得如此渺小/……就这样,苍天终于唤回了骆驼/广袤戈壁失去了剽悍的骑乘/苍天的驼羔带着破碎的心回归天堂/恋恋不舍的大地母亲泪满衣襟”(马军译)。
  正因为清楚地认识到当地蒙古族民歌的生态思想价值和生态思想启蒙的重要意义,SEE协会才高度重视发掘和传承阿拉善长调民歌。SEE协会还会同阿拉善民歌协会在额济纳旗建立了阿拉善民歌传承基地,举办了民歌传承培训班,举办阿拉善蒙古族原生态音乐会。其目的就是在保护原生态民歌资源的同时,通过传承培训,普及这些民歌,使生态思想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短短几天的考察,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和早稻田大学的师生们还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在阿拉善的NGO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但已有的感受和认识已经使我们获益良多。我们相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非政府公益组织的生态保护理念、实践和经验,对全国各级各类组织的生态保护都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简介:徐 新(1984—),女 ,河南安阳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王 诺(1958—),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生态文学研究团队带头人。]
  责任编辑:王俊羑
其他文献
[摘 要]刘基在六百年前即已提出人类应当善待自然、巧用自然的卓见,并发出如果肆意掠夺自然,将导致自然再生机能的毁坏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警示。其间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历久而弥新。  [关键词]刘基;善取自然;生态智慧  [中图分类号]X71/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4-0096-04  [作者简介]夏咸淳(1938—),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期刊
第五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  ●主旨演讲人  吴新雄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 主持人  洪礼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演讲人  汪玉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张玉清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翔民生集团董事长  王再兴香港豪德集团董事长  程长仁上海金銮国际集团董事长    【主持人】  2009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掀开了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
期刊
[摘 要]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壮族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境和物种,德保苏铁、白头叶猴等更是全球范围内独有的珍稀物种。文章以在S屯进行的田野调查为主要资料来源,回顾德保苏铁发现、濒危与保护的历程,揭示德保苏铁保护过程中复杂的权利关系,并试图反思镶嵌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政治属性,为学术界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政治;德保苏铁  [中图分类号]D0-
期刊
[摘 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省传统农区,其粮食生产在江西省粮食生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DEA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状况。整体来看,2000-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就
期刊
浩淼的鄱阳湖,汇聚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系统工程,责任重大,它承载着胡总书记“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教诲和温总理“要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嘱托,承载了4400万江西父老沉甸甸的期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去研究宣传和实践  正是基于这一目的,由刘上洋黄鹤汪玉奇池红等编著的《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
期刊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体现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的过程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深重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及种种社会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党的十七大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明确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体现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  2009
期刊
2010年6月24日至27日,第二届世界生态文化组织大会(The 2nd World Ecoculture Organization Conference)在德国美因兹古藤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at Mainz)召开世界生态文化组织2009年由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教授组织创建,参与者囊括了世界各国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领
期刊
[摘 要]本文用围裙式图表来说明深生态运动的基础这个图表描述了四个层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四个层面分别为:第1层——基本规范和假设;第2层——平台性原则;第3层——政策制定;第4层——具体的行动借助围裙式图表,文章详细解释了八点平台性原则是如何刻画了深生态运动的特点,以便来自不同文化持不同人生观信奉不同宗教的支持者能够合作起来共同缓解生态危机本文旨在说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可以在共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估计了中国29个省(市、区)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包含环境因素在内的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环境生产率值都要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在制定碳税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充分考虑各地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及全国减排总成本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根据不同的政策意图来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在以碳排减数
期刊
人类虽然跨进了21世纪,但是20世纪的生态债务却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世人眼前发轫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绿色运动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精英启蒙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群众性参与,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绿党”参与政权,实现了从最初的理论设想到政治实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生态危机非但没有消减的迹象,反倒有加剧之趋势,群众环保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激昂变成现在的冷漠理论的问题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