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麦克白》中的生态与动物研究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y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国广播公司所制作一系列《莎士比亚名剧》现代版,取材自四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其中,现代版《麦克白》凸显出1606年的莎翁剧作中,后人类学者所关注的自然恐惧症和物种歧视,以及人文主义学者所关注的阶级歧视、同性恋恐惧症和异邦人恐惧症。本文试图以生态批评的角度响应现代版《麦克白》并评论其中与自然恐惧症和物种歧视相关的内容。因此,本文提出此剧能以现今生态批评和动物研究的角度来阅读。
  [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恐惧症;麦克白;物种歧视;动物研究;素食伦理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识别标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6-0122-06
  [作者简介]罗艾琳(Iris Ralph,1962—),女,澳大利亚籍,文学博士,淡江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批评、动物研究与后人类研究。(台湾新北 25137)
  [译者简介]林楸燕(1982—),女,台湾新北人,文学硕士,淡江大学英文系博士研究生,淡江大学兼任讲师,主要从事中古世纪英国文学研究。(台湾 25137)
  Title: Ecocritical and Animal Studies in Macheth
  Author: Iris Ralph
  Abstract: Macbeth , one of the four films adapted from Shakespeare in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 series titled ShakespeaRe-Told, highlights the posthumanist concerns of speciesism and ecophobia as well as the humanist concerns of homophobia, xenophobia, and classism in Shakespeare’s 1606 drama. In ecocritically responding to the film and commenting mainly on the film’s ecophobia and speciesism content, I argue that the film can be read according to current ecocritical and animal studies issue.
  Key words: ecocriticism; ecophobia; Macbeth; speciesism; animal studies; vegetarian ethics
  英国广播公司所制作一系列《莎士比亚名剧现代版》(ShakespeaRe-Told),取材自四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改编成现代版戏剧。其中,现代版《麦克白》凸显出1660年代莎翁剧作中,后人类学者所关注的自然恐惧症(ecophobia)和物种歧视(speciesism),以及人文主义学者所关注的阶级歧视(classism)、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和异邦人恐惧症(xenophobia)。现代版《麦克白》中,邓肯国王的苏格兰王国,变成英国某城中一家位于数层楼高、远离斑驳凌乱闹区并以包厢款待喜嗜肉食(carnophile)都会顾客的高档餐厅。爱尔兰裔的道克堤(Duncan Docherty,“Duncan”),为餐厅的名人厨师兼电视烹饪节目的明星厨师。苏格兰裔的麦克白(Joe Macbeth, “Macbeth”)为餐厅的主厨。麦克白的好友比利(Billy, “Banquo”)亦为餐厅厨师之一。唯一能继承道克堤事业的为其独子马尔康(Malcolm, “Malcolm”),而马尔康之前为素食者。莎翁剧中设局杀害国王的两位仆人,变成来自前南斯拉夫非法打工的移民;原剧中和道南班(“Donalbain”)一起帮助马尔康,打败麦克白的苏格兰领主马克道夫(“Macduff”),则由同名的餐厅英国领班马克道夫(Macduff, “Macduff”)所替代。最后,《麦克白》原剧中的三位诡奇女巫由三位垃圾清运员所代表。原剧中的战场变成位于餐厅地下室的厨房,而荒原则由后巷的垃圾桶和市郊的垃圾场所取代。以上所提改编皆与生态批评和动物研究(animal studies)所关怀议题有所连结,包括从后人类研究范踌来看待贬低猪类(porcine species)。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首见于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1978年所发表的《文学与生态: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文章中。不久,生态批评以学科(discipline)之姿崛起。起初,主要着眼于分析文学范畴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自此,此学科内涵日渐多样化,其范畴亦渐扩展。研究非人/动物(other-than-human animal)议题的生态批评学者们与从事动物研究的学者们携手合作。动物研究是门跨领域的探究(inquiry),广度胜于初起的生态批评。《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与环境》(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Environment)一书的作者贺根(Graham Huggan)和蒂芬(Helen Tiffin)认为,动物研究发展于哲学、宗教与动物学(zoology)之内,而于文学学门之外(2010:17)。身为动物研究的重要先驱,克拉尔可(Mathew Calarco)则认为动物研究折中糅合数个学科领域,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科学与认知科学。克拉尔可提到虽然动物研究并没有“标准和广泛被接受的定义”,但持续关注两个议题:“动物的存在感与动物性”和“人类与动物的区别。”(2008:2)另一位动物研究的先驱沃夫(Cary Wolfe)则认为此探究的特色在于1990年代早期,其“散见于各领域中,共同研究动物与人类关系与此关系的再现”,随后拓展成“充满活力初现的跨领域探究”(What is Posthumanism?: 99)。   “物种歧视”一词对于生态批评学者与动物研究学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概念。此词汇首次由保护动物人士(animal activist)莱德(Richard D. Ryder)所提出,泛指对非人类(nonhuman)物种的歧视与偏见。现代版《麦克白》中,物种歧视被置于素食伦理(vegetarian ethics)和宰杀动物的框架下检视。现代版《麦克白》上演于一个现代化的厨房,专门料理非人类的动物肉品,麦克白是该“厨房的战士”(1:34)。现代版《麦克白》将物种间的暴力与人类间的暴力相互比拟。莎翁《麦克白》第一幕第二景,来自邓肯国王军队中的一位队长,报告着该国的苏格兰军与来自挪威的敌军交战的惨烈场景。他还提及勇猛无惧的麦克白血腥处决叛徒麦唐纳(MacDonald)的场景:
  勇将麦克白不愧是名门出身,
  冲着运气发威,手中挥舞的
  钢刀冒血腥热气腾腾,
  像个勇气儿,劈出一条生路,
  直奔逆贼前,
  来不握手,临去也不道别,
  一刀划开从肚脐到下巴,
  把他的首级挂在城墙上。①
  (《麦克白》,第16-23行)
  电影中,麦克白最早现身的场景(4:40)为他正向其他的厨子们展示如何肢解一颗刚宰杀的猪头,包括猪耳朵。在场观看的厨子们,包括比利和马尔康。由于马尔康之前是吃素的,见到麦克白展示肢解猪头之时,他表现出不自在的样子(5:45)。当麦克白“卷起”袖子时,上臂有个猪头刺青(20:34)。新版剧中麦克白手臂上的猪头刺青和他肢解的猪头,两者的头和耳朵皆被夸大描绘如同翅膀一般。此图像的意义直到电影结尾才完全呈现。在此之前,其意义仅隐讳附于麦克白幻想与那三位奇怪的垃圾清运员见面的场景。垃圾清运员们跟麦克白保证,他杀害道克堤一事和雇用曾涉入谋杀案而服刑的人去杀害比利和马克道夫的太太和小孩们,这些事迹不会败露。他们并预言,直到“猪……会飞”(58:16-59:39)麦克白的犯行才会被揭露。现代版最后一幕恰与莎翁剧相对应。直至马克道夫的妻儿被杀害之后,马克道夫才察觉到麦克白的罪行并通知警方前来餐厅。其后他在餐厅的厨房遇到麦克白,两人打斗之际,麦克白身受重伤倒在地上之时,听到直升机盘旋于餐厅上方的声音,立即理解这就是垃圾清运员所透露的预言(1:23:14-1:23:49)。
  垃圾清运员们的预言“猪会飞上天”中的“猪”一词常被物种歧视者(speciesist)用于贬抑警方及执法人员,抑或用于称呼厌恶、惧怕的对象或群体。例如,一个不甚注重餐桌礼仪的人可能被称作是“猪”(一个不甚整洁的房间可能被称为“猪舍”)。把“猪”一词及其同义字“豚”(swine)和“彘”(hog)用来比喻人类的自私与贪婪等弱点,曝露了物种歧视者对于猪类的态度。用猪来比拟厌恶、惧怕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连带贬低了猪类。“猪会飞上天”这句话不仅带出有翅膀的猪的意象,同时也点出相关的基因工程、基因改造,亦即改造和增强猪类 (Twine,53)。近来,与猪类相关的研究蔚为风潮,猪只的心理、行为、主体性(subjectivities)乃至猪肉,皆为了迎合人类的需求而大大改变。举例来说,关于猪只的研究和实验,包含剔除可能使猪只出现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基因、增加母猪乳头数目和增大乳房以便于母猪们成为“超级妈妈”、增加公猪的“屠宰体重”(slaughter weight)以提高猪肉的产量;另一类猪类实验,包括把猪器官移植至人类体内的“异种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还有把具争议性的药品像是能使猪肉精瘦的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强行注入或喂食猪只。如果让猪只“增强”长出对人类有益的翅膀,则此行为是否符合伦理的问题将会搁置一旁,而会飞的猪则变成物种歧视者对猪只所认知的事实同时也是贬抑猪只的玩笑话。
  著名的生态批评学者爱斯达克(Simon C. Estok)探讨莎士比亚作品中物种歧视议题,提出人类对于自然世界“非理性和无由来的恐惧与厌恶”,又称“恐惧自然症”(2011:4),时常体现于人类日常生活中每个面向,也呈现于我们所崇敬的文学作品中。在《生态批评与莎士比亚:探究恐惧自然症》(Ecocriticism and Shakespeare: Reading Ecophobia) 一书中,爱斯达克指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的矛盾和厌恶。爱斯达克认为《考利欧雷诺斯》(Coriolanus)将同性恋恐惧症跟恐惧自然连结;《沉珠记》(Pericles)和《奥赛罗》(Othello)则是将恐惧异邦人症与“具有敌意的地理景观”(hostile geographies)连结起来;《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将对女人的恐惧和妄想控制女人,连结恐惧自然和妄想控制自然;《李尔王》(King Lear)剧中所发生事情皆与恐惧异邦人症相 (2011:32)。上述书中题名为《素食伦理》(“Vegetarian Ethics”) 一文中,爱斯达克谈到莎翁《亨利六世》(Henry VI),指出于莎士比亚时代“关于食用动物肉的伦理议题”已经引起激烈的讨论和辩论,特别是关于人类身体和连结肉品与疾病等面向 (2011:53-55)。现代版《麦克白》并无明确提到素食伦理议题,但剧中提及许多跟食用肉品有关议题,特别是宰杀猪只和其他动物的影像和场景,皆隐隐约约涉入素食伦理的议题。其中,现代版《麦克白》有一段源自于莎翁剧第六幕第一景,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设宴款待邓肯国王。席间邓肯国王宣布因着麦克白近来的战功,拔擢他至考特领主(Thane of Cawdor)。现代剧中,餐厅摆设宴席向老板道克堤致意,庆祝餐厅获得米其林三星的肯定。席间,道克堤以庄严但带点自命不凡的语气,提到两段他一直记得的儿时回忆。他面露情感边回忆边说:
  我母亲曾经两度半夜叫我起床,一次是为了观看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 登陆月球,另一次为了看我父亲夜半溜进猪舍,用刀子宰杀尚在睡梦中的坦沃斯猪 (Tamworth)。(14:08-14:23)   道克堤的事业靠着杀猪而起,因此,对他而言,将上述两段回忆相提并论,一点也不滑稽,也不会不协调。对于道克堤而言,身为一位料理肉品的厨师,观看父亲宰杀珍贵品种猪只的意义,重要性等同于平民百姓观看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那历史性时刻一般。道克堤将观看父亲杀猪事件视为成长礼(rite of passage)(14:37)。他告诉员工们,看过父亲宰杀猪只之后问父亲:“我可以开始穿长裤了吗?”(14:48)。接着,为了博得员工的笑声与喝采,道克堤继续道:“从此之后,我便不再穿短裤了。”(14:53)道克堤提到的轶事,把穿长裤者归类为成人而穿短裤则为小孩子,隐晦地对比观看动物宰杀过程的前后和小孩转为成人的过程。我稍后将再阐释这部分,现在,我先评论把登陆月球与宰杀猪只这两段回忆相提并论的重要性。
  对于生态批评学者与动物研究学者而言,道克堤将父亲宰杀猪只与登陆月球两段回忆相提并论一事并不荒谬。虽然,此对比表面上点出道克堤是从低下工人阶级亦称农村阶级往上爬的过程,但道克堤所获得物质上的丰足和经历社会流动的过程并无全然改变他对人生的看法。更深层来说,此对比实则对宰杀动物的行为提出严厉的批评,重视的程度如同人类登月历史性的一刻一样重要。道克堤提到登月的回忆为人类历史中新里程碑,而他父亲杀猪的回忆已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宰杀动物行为日益增加且变得越来越无法忽视与合理化,包括“多把动物们视为附属品”和“大规模、企业化、集中的对动物们施以暴力”(Calarco: 113)。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些仰赖以强迫且集中方式喂食动物系统(CAFO’s)的农场 (Adams, “Why feminist-vegan now”:305),农场动物被宰杀之时,往往不是在睡梦中。常常,动物们是在完全清醒或半醒的状况下被宰杀。农场动物们短暂生命中,牠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感觉到强烈的痛苦。
  许多提倡动物权的组织,例如根基于英国的“关怀世界农业组织”(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和“国际善待动物组织”(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皆致力于推广教育大众了解企业化畜养动物的真相。国际善待动物组织最近在官网上,公布了一份关于美国农场圈养猪只真实生活面貌的报告:《运载与宰杀猪只报告》(“Pig Transport and Slaughter”)。猪只的自然寿命平均可活十到十五年,但是,畜养的猪只仅活六个月就要被宰杀。最后,前往屠宰场的路上,猪只被“推挤”进十八轮的大货车上,相互推挤挣扎着呼吸。为了使吓坏的猪只顺利装载上前往屠宰场的货车,工人们用棍子敲打猪只敏感的鼻子及背部或拿电棒戳猪只的肠子。猪只们因为害怕及空间狭小之故,相互推挤到连肠子都(从肠道)挤了出来。到达屠宰场后卸载猪只的情况跟装载猪只时一样地惨烈:
  这些猪只活到现在,皆被禁锢无法移动的状态,牠们的腿和肺变得虚弱无法支持牠们走路。牠们看见前方有空间,有些纷纷向前奔去,开始有生以来首次的奔跑。猪只们跳跃着,如同朝气蓬勃、活力十足的雌马一般,欢乐地感受首次的自由气息。然后,忽然间牠们就这么倒下,再也无法站立起来。牠们只能躺在那,呼吸着;牠们的身体受着痛苦煎熬,这苦痛源自于牠们在工厂式农场受到的虐待与忽视。接下来卸载时,司机们为了拉动猪只,把牠们的脚挂在绞轮上,猪只的脚常常因着这样被拉断。一座典型的屠宰场每个小时处理高达一千一百头猪只。处理数量如此多的猪只,致使牠们无法接受到人道无痛的死亡方式。由于电击方式不当,有些猪只到热水褪毛槽时仍旧是有意识的。此槽的功能是以滚烫的热水软化猪只的皮肤以利刮除毛发……某位屠宰场的员工说到:“上输送带只有数分钟的时间,猪只根本无法放血完毕。时常,牠们被送到热水褪毛槽之时,意识清楚且尖声啼叫……”冬天的时候,有些猪就冻死在运送货车上的两侧;夏天的时候,有些猪则因热衰竭而死;还有些猪,因着其它动物推挤堆栈到牠们上方,而摔倒窒息死亡……。另一位屠宰场的工作人员提到:“冬天的时候,常有猪只卡在货车的两侧或地板上,工人们必须用铁线或刀子把猪从卡住的地方松开,猪只的皮肤因而被削掉。当我们工人们进行此动作时,牠们都还是活生生的”。(《运载与宰杀猪只报告》)
  除了“国际善待动物组织”和“关怀世界农业组织”所发表质疑工厂式畜养动物有关伦理议题的报告之外,主流媒体上亦常报导工厂式畜养动物的可怕虐待情况。现代版《麦克白》的灵感取材自以下富戏剧张力、令人颤栗的、重节奏的对话:
  第一位女巫:“姊妹,你去哪了?”
  第二位女巫:“杀猪去了。”
  这段对话强调了21世纪杀猪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议题的重要性,纵使早期及莎翁时代此议题尚未被提出。现代版《麦克白》杀猪议题实则呼应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所著《故我在的动物》(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文中关怀的议题。克拉尔可概述德里达文章的论点,提到要成为主体,抑或是一个有言论权、有普选权的主体,前提必要成为食肉者和必定是成年男性人类。新词汇“变身主体-阳性-逻各中心主义”(carnophallogocentrism)涵括概述了成为历史所认可主体的三种要素(2008:131)。“变身主体”(carno-)意指成为主体的过程中牺牲祭品的仪式;“阳性”(phallo-)性别必要为男性;“逻各”(logo-)为语言能力,一般视为人类所专有(现在有许多科学家与学者严重质疑语言为人类独有特点一事)。三个要素剔除了“女人、孩童、各类的少数团体和许多其他的大他者(other Others)”成为“全然主体”的可能性,因为这些人和团体少了一个或数个使之具有主体性的基本要件。剔除的对象,当然,这包括非人类的动物(2008:131)。德里达认为世上有许多主体同样不被认可为主体,而且受到如同虐待动物般的暴力相向(“Forces of Law” 951)。许多非人类动物“持续被剔除于基本法律保护的范围”(2008: 131)。   克拉尔可继续谈到:
  ……现今社会中,做为食肉者是成为一个全然主体的核心要素。直接或间接参与宰杀和食用动物肉的过程或仪式活动,则被视为成为主体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以德希达的话来说即“把食用肉当作献祭为架构主体性的基本要件”……(“Force of Law” 953)。特别是男性主体必须接受献祭并食用肉。(Derrida,“Eating Well” 114)。(132-3)
  克拉尔指出德里达所举的“一国之领导者”(chef d’Etat)的“雏型主体”(prototypical subject)为例。德里达问到:“可能成为一国之领导者的人,谁会公开地以自身为例,表达自身为素食者?领导者(chef)必须是位食肉者”(Derrida,“Eating Well” 114, qtd. in Calarco 132-3)。
  现代版《麦克白》对于素食伦理所提出的论点,常见于生态批评以外的文章抑或现于生态写作文章中,因着对于生态写作来说,文学和美学的关注仅为次要辅助的主题或内容。早于2009年食用动物肉品与全球暖化议题挂勾之前(Twine 162),《莎士比亚名剧现代版》系列的制作人和现代版《麦克白》的编剧莫菲特(Peter Moffat)已注意到素食伦理的议题。亚当斯(Carol J. Adams)富争议性的作品《男人爱吃肉·女人想吃素》(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A Feminist-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 亦倡导素食伦理。其他生态女性主义者,如多娜文(Josephine Donovan)、葛尔德(Greta Gaard)、奇尔 (Marti Kheel)、普兰伍德(Val Plumwood)和沃伦(Karen J. Warren),皆致力于建立文化、政治面剥削动物与剥削女性之间的哲学、物质与历史之理论连结,但其范畴比较属于非美学与非文学领域。提倡动物权的哲学家们里根(Tom Regan)和辛格(Peter Singer)为《解放动物》(Animal Liberation)一书的作者们,也是活跃于文学和美学研究场域以外的天地。里根和辛格提出动物权概念之际,亦早于1980年代才成为学科的生态批评。1990年代前活跃于文学领域的生态批评学者,大多发表关于环境议题的研究,较少关心动物权的议题。此时的学者们对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伦理与食肉之间的连结较不感兴趣,抑或是忽略之间的连结。文学院至今仍是无法全然欢迎生态批评此学科。最新(第二)版《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编辑们并未将生态批评当作一门学科或是一系列批评论述的事件,说明生态批评被忽略的事实。尽管如此,生态批评和素食论理以及相关议题已渐渐得到文学领域学者们的关注与支持。学者们,如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依根(Gabriel Egan)、爱斯达克(Simon Estok)、贝尔(Bruce Boehrer)、布鲁克纳(Lynn Bruckner)、布瑞登(Dan Brayton)和克里奇(Richard Kerridge)等人,以环境伦理或素食伦理的角度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尽管他们的研究有不周全或些许谬误之处,皆已将莎士比亚研究推展至三十年前无法想象的方向,并持续的拓展。以上所提学者们的眼中,现代版《麦克白》并没有将莎士比亚研究推向更“绿”的方向。但此剧的内容包含后人类研究对于物种歧视、动物权、恐惧自然、素食论理等议题的关怀。再者,现代版《麦克白》藉由突显宰杀动物议题带出现今最值得人类所关注的问题——“动物议题”(Wolfe, Philosophy and Animal Life 3)。
  [参考文献]
  Adams, Carol J. The Sexual Politics of Meat: A Feminist-Vegetarian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Continuum, 1991. Print.
  ---.“Why feminist-vegan now? Feminism & Psychology. 20 (August 2010): 302-17. Print.
  Boehrer, Bruce. Shakespeare Among the Animals: Nature and Society in the Drama of Early Modern Engl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rint.
  Brooke, Nicholas, ed. Macbeth. The Oxford Shakespeare. Oxford World’s Classic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P, 1990. Print.
  Brayton, Dan. Shakespeare's Ocean: An Ecocritical Exploration (Under the Sign of Nature). Charlottesville: U of Virginia P, 2012. Print.
  Bruckner, Lynne, and Dan Brayton, eds. Ecocritical Shakespeare. Burlington, Vermont and Surrey, England: Ashgate, 2011. Print.
  Calarco, Matthew. Zoographies: The Question of the Animal from Heidegger to Derrida.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8. Print.   Derrida, Jacques. “The Animal That Therefore I Am (More to Follow).” Trans. David Wills. Critical Inquiry 28 (Winter 2002): 369-418. Print.
  ---.“’Eating Well,’ 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ubject.” Who Comes After the .
  Subject? Ed. Eduardo Cadava, Peter Conor, and Jean-Luc Nancy.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rint.
  ---. “Force of Law. The ‘Mystical foundation of Authority,’” Cardozo Law Review 11.5-6(1990): 952-53. Print.
  Donovan, Josephine and Carol J. Adams, eds. The Feminist Care Tradition in Animal Ethics.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6. Print.
  Egan, Gabriel. Green Shakespeare: From Ecopolitics to Eco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rint.
  Estok, Simon C. Ecocriticism and Shakespeare. Reading Ecophob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rint.
  Fox, Michael Allen. Deep Vegetarianism. Philadelphia: Temple UP, 1999. Print.
  Gaard, Greta, ed. Ecofeminism. Women, Animals, Natur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Temple UP, 1993. Print.
  Harrison, Robert Pogue. “Macbeth’s Conclusion.” The Green Studies Reader. Ed. Laurence Coupe. London: U of Chicago P, 1992. 212-218. Print.
  Huggan, Graham and Helen Tiffin. 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 Literature, Animals, Environ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rint.
  Kerridge, Richard. “An Ecocritics’ Macbeth.” Bruckner and Brayton, 193-210. Print.
  Kheel, Marti. Nature Ethics. An Ecofeminist Perspective . Plymouth, UK: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Print.
  Macbeth. By William Shakespeare. Adapted for film series ShakespeaRe-Told. 2005. By Peter Moffat. Dir. Mark Brozel. Prod. by Pier Wilkie. BBC Northern Ireland and BBC Drama Department. Broadcast inUK November 2005. Broadcast in USA August 2006. Released on DVD by Acorn Media UK (for Region 2) in Dec 2005 and by BBC Warner (for Region 1) in July 2007.
  “Pig Transport and Slaughter.”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 Virginia, USA.
  Plumwood, Val. Environmental Culture: the Ecological Crisis of Reas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rint.
  ---.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3. Print.
  Rueckert, William.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 Iowa Review 9.1 (1978): 71-86. Print.
  Twine, Richard. Animals as Biotechnology. Ethics, Sustainability and Critical Animal Studies. London, Washington D.C.: Earthscan, 2010. Print.
  Warren, Karen J. Ecofeminist Philosophy: A Western Perspective 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Oxford, Eng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Print.
  Wolfe, Cary, et al. Philosophy and Animal Life. New York: Columbia UP, 2008. Print.
  Wolfe, Cary. What is Posthumanism? Minnesota,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2010. Print.
  责任编辑:王 琦
其他文献
浩淼的鄱阳湖,汇聚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系统工程,责任重大,它承载着胡总书记“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教诲和温总理“要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嘱托,承载了4400万江西父老沉甸甸的期望,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去研究宣传和实践  正是基于这一目的,由刘上洋黄鹤汪玉奇池红等编著的《为了一湖清水——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
期刊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体现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的过程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深重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及种种社会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背景党的十七大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明确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体现了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  2009
期刊
2010年6月24日至27日,第二届世界生态文化组织大会(The 2nd World Ecoculture Organization Conference)在德国美因兹古藤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at Mainz)召开世界生态文化组织2009年由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教授组织创建,参与者囊括了世界各国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研究领
期刊
[摘 要]本文用围裙式图表来说明深生态运动的基础这个图表描述了四个层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四个层面分别为:第1层——基本规范和假设;第2层——平台性原则;第3层——政策制定;第4层——具体的行动借助围裙式图表,文章详细解释了八点平台性原则是如何刻画了深生态运动的特点,以便来自不同文化持不同人生观信奉不同宗教的支持者能够合作起来共同缓解生态危机本文旨在说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可以在共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估计了中国29个省(市、区)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包含环境因素在内的生产率。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与环境生产率值都要显著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在制定碳税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充分考虑各地区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及全国减排总成本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根据不同的政策意图来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在以碳排减数
期刊
人类虽然跨进了21世纪,但是20世纪的生态债务却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世人眼前发轫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绿色运动也由20世纪70年代的精英启蒙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群众性参与,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绿党”参与政权,实现了从最初的理论设想到政治实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生态危机非但没有消减的迹象,反倒有加剧之趋势,群众环保的态度也由原来的激昂变成现在的冷漠理论的问题和
期刊
2010年7月25日至29日,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一行6人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生态文化考察队一行20多人联合考察了内蒙古阿拉善盟的生态现状沙漠化治理和生态文化建设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全盟从东到西有三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年降雨量在40~200mm之间,而年蒸发量则高达3000mm严重的干旱过度放牧地下水过度抽取农业扩张等
期刊
[摘 要]南非的生态批评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生态批评必须把挖掘清除导致生态危机的心理和文化根源作为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当保证生态的可持续;培育生态的自我认同观;清除“生态恐惧症”,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些都是中国和世界当下的生态批评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的认同;生态恐惧症;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06;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在当前中美气候谈判的过程中,两国围绕一系列的问题争论不休,分歧巨大,严重影响了气候谈判的进展。在两国谈判过程中,双方首先要确立一个谈判准则,在这方面,气候正义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原则。一个国家的气候政策必须建立在气候正义的基础上才具有正当性。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美两国应该在气候正义的原则下,加强政府间的合作,面对共同的气候变化困境。  [关键词]中美关系;气候变化;气候正义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叙事背景,进化生物学为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使我们能够识别人类发展的生物法则和规律,同时强调人类学习和适应的巨大能力。它解释了人类特有的习得的属性,如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视野以及展开有原则的行为的能力,能促进建立一个广泛的文化领域。本文的目标是展示这种文化领域如何可能按照生态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来建构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进化叙事;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