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por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关注课堂,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有一种新奇感,从而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一、运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比学生的已有水平稍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教师启发、自己思考并结合已有知识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时学习知识。教师设计出科学有层次的问题,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小题的结果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应注意不要把问题设计得过于细小琐碎,将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实用性较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形再加上图片的帮助,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通过教师的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题意画图,把题目理解为:如图,AC=AD,∠C,∠D是直角,你能说明BC与BD相等吗?通过教师的问题,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而且教师提出了和生活情境很接近的教学情境,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的出现促进了教师以丰富的形象和形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关注课堂。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站到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充分考虑课件的内容是否简单易学,画面与环境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知识的逻辑和系统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否在课后布置了相关的思考题,题目是否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的陀螺、荡起的秋千、汽车的括水器,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将这些物体的旋转与教学中几何图形的特征联系起来。学生会被多媒体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和图像所吸引,从而认真地观察思考,得出旋转的定义。
  三、运用尝试错误法创设教学情境
  在运用尝试错误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改变传统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内部,和学生一起探索和思考,并且以教师提出的错误的论点开始,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谈论,一点一点地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和解题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方程2(x-2)-3(4x-1)=9(1-x)的解,来从中总结规律,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尝试错误法来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于正确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问学生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先移项,接着合并同类项,再进行去括号,对吗?认真倾听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教师总结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反驳教师,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总结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先去括号,接着移项,再进行合并同类项,最后引导系数化为1。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个常规方法。尝试错误法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很快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要害,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
  四、利用实物来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或者是经常看到的东西,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些东西,从而方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以实物作为教具来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实物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真实存在,并且很直观地看到物体的真实面貌,把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非常具体的事物,这样会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到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车轮、杯子、钟表这些物体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去观察圆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有关概念,理解垂径定理并灵活运用。实物的出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会很好奇,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带到课堂上呢?接下来教师会讲什么?教师的实物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而且实物的出现方便了学生的理解,有时,教师枯燥的讲解会让学生感觉到无味,实物会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其他文献
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通常采取逐步“消元”的策略,变“多元”为“一元”,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因此,抓住方程组的特点,灵活运用“消元”的策略,有助于变“多元”为“一元”.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整体代入消元  例1 解方程组3x+2y=1,①2x+4y=-2. ②  分析:方程组中y的系数成倍数关系,把①变形为2y=1-3x,并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代入②中,可直接消去y.
所谓语感,是指语言能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只要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语文素材就能信手拈来,不需要再仔细思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后,由“量变”转为“质变”的一种成果。学生如果能培养出语感,即意味着学生的语文已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因此,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目标。  一、引导学生“读”来培养语感  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感,就要引导学生读语文,古人
课改已实施多年,综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是“不健康”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  一、“近视”的课堂  (一)关注当前,忽视未来  因为过分地关注教学成绩,教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钻研教材时,只把目光投注在所教的这一册语文书上,甚至只把目光投注在单篇课文上,忽略了单元课文编排的
同学们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那么如何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呢?一题多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下面对一道与正方形有关的题目作一题多解,希望对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有所帮助.  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的任一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强调更多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思维的扩展。数学作为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思维的训练。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的质量与成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三数学为例,探讨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思维优化训练。  一、思维优化训练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思维优化训练中,
一、苏科版第一章衔接知识点总结  今年是我第一年教苏科版的数学教材,在教师队伍中对这个版本的教材也是褒贬不一,也一直很好奇想去探究一下。以前在教学当中不是很重视第一章的教学,认为这只是个过渡章节,没必要很仔细地去研读,教的时候也把一个章节用很少的时间一带而过。而这次在教之前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后发现,苏科版的数学教材很注重生活与数学相联系的现实情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情境以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其他教学
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本文以七年级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为例,谈谈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一、类比思想  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下面从求解步骤及解集等方面进行类比.  例1 (1)解方程 x+■=1-■,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解不等式x-■≥■-■,并把它的解
在最本质的层面,宋冬和尹秀珍正在进行的合作项目"筷道"是一个简单的二元体:如同夫妻一样,一根筷子需要另一根筷子的配合才能正常使用。与2002年和2006年分别在前波展出的两个装
情境教学在我国教育界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在教学时或多或少会用到情境教学的方法,特别是孔子主张“相机教学”,他经常在具体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孟母“断织教子
学习了矩形判定的知识后,八年级(3)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矩形判定闯关比赛.下面分别是小明、小强和小华三名同学的闯关实录,同学们赶快来看一看.  通关密语一: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例1 (2012年青海西宁)如图1,已知菱形ABCD,AB=AC,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AE、CF.证明:四边形AECF是矩形.  图1  小明分析:由题意可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