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讨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科学学科,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逻辑性强。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方便生活。所以说生活化教学在物理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就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物理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
  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得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生活化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是知识与生活的碰撞,让“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让物理知识回归现实中去”,物理知识将不再是一滩死水。
  一、物理课堂的现状
  第一,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老师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体验,往往只重视现象记忆和实验原理。学生没有机会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更无法探索并解决非常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也得不到启发和培养。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老师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第二,忽视现实生活,只重视习题的大量反复训练,这让学生苦不堪言。
  第三,老师十分重视课本物理知识的记忆,却忽略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二、生活化教学在物理中的运用
  1。把物理置于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任何知识,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科内容深奥,传统的说讲式教育对于处在弱自控力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没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摩擦起电知识时,可通过一个小实验,把反复摩擦过的尺子用来吸细碎的纸片,以此解释摩擦起电这一具体现象。
  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知识时,通过转动调节收音机电视机的按钮,使收音机、电视机的声音变大;电视机荧光屏画面亮度发生变化,则是滑动变阻器带来的作用。教师通过现实生活现象引出了这些具体现象,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类似的具体现象,学生可能会提及舞台灯光效果会随着银幕剧情而发生变化。在讲解《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识时,让他们自己思考可采用的方法,例如把衣服用衣架撑开摊放或者放置在向阳通风的方位。通过一系列生活知识引导出要学习的问题,并且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把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学习《力的作用相互》时,可让他们参与一个小游戏“拿的快”,两个人把手放在桌子上,其中一人突然拍打另一人的手,这个游戏能够用来测试人的反应速度,在游戏中让学生自己进行体验,通过力产生的疼痛感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之后,让他们讲解已经知晓的生活小知识,体会到划船,游泳,还有推墙动作中也蕴含着力学知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能获得很好的效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引用他们生活时常出现的例子,也促使他们养成观察日常生活的习惯,并且热爱生活。
  2。生活化的情境教学。
  与某一件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就是情境。教师在实际情况下让学生在多媒体创建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经验、知识和表象。生动丰富的情境能激发联想,通过眼睛,耳朵、脑器官的同时开放来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经验,重新认识新知识,赋予知识新的生命意义。
  这时,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增加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可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个人在开车,转动方向盘,车逐渐向前运动,刹车时车并不是马上就停下,而是滑行一段距离再停下来。学生会深入了解到有力时物体才会运动,维持物体运动原因是力。接着提问:停止开的车为什么又向前滑行了一点呢?这与他们原有的猜想有了出入,有了悬念,有了求知欲,他们开始带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再比如学习物质比热容的知识时,播放“异常炎热的夏季,游客在海水里玩耍,海滩上却没有人”的画面,让学生找出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在讲解弹力和弹簧测力时,播放一段视频展现跳水运动员的跳水动作,运动员向上跃起时用力压撑杆,运动员把箭射出去时用力把弓拉弯的场景。这些熟悉的生活细节能够快速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3。生活实验教学。
  为了丰富学生的思维,并让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实践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可利用生活随处可见的器具、物品,材料,让他们发现问题,观察并探究问题,切身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巨大联系。例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把两个烧杯并排放在一起,从一侧吹气,使乒乓球从一个烧杯跳到另外一个烧杯;准备两张自然下垂,大小相同的纸张,在中间吹起它们,大家都以为会分开,演示之后却发现两纸张紧紧贴合在了一起。
  这两个实验的结果都令人意外,再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示对拉吸盘、覆杯实验、烧瓶吞蛋等有趣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理解大气压是真切存在的。
  在物理中还有很多的理论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比如电压的概念。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住在3楼,你的朋友住在10楼,那水塔应该搭建在什么位置?学生说应该在11楼以上,但这里存在一个水位高低的问题,水压会使水发生定向的移动形成水流。同理,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能聚集大量的正负电荷,正极和负极之间就产生了电压,电压使得正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电路形成电流形成的原因。
  由此可见,物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获取物理知识比单一的课堂讲解要有效的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还原生活,促使学生能够创新并探索身边的事物,在物理学习中享受生活,且将物理知识具体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作者单位:云南省弥渡县弥城中学
其他文献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我们要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我们每位初中数学教师的追求与目标,课堂教学效率是指课堂有限的时间
具备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这也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时更为便捷与高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提炼与归纳的能力。这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很多复杂问题时保持更为清晰的思路,并且找到最为适宜的方式高效地将问题得以解答。  一、从文本知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数学教学对于培养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这使得我国各个阶段中,数学教学使用的工具以及教师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数学的本质来看,其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学生又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就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比并”法讲求的便是“导”的作用,所以,将该方法应用到苏教版数学的课程教学中,能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很辛苦,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很痛苦,听得一塌糊涂.结果是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注重师生交往,激发学生热情  教心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上,师生交往的形式越多样,信息交流量就越大,交流渠道就越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會的需求,能够独具创意、灵活应变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代的发展动力.“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融合创新意识,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独立思考问题,拓展数学创新思维,为未来学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理
在初中的数学课程当中,函数一直是师生比较头疼的内容.学生刚开始接触函数,会觉得函数很抽象,在学习当中困难重重.在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函数的特点,改进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走进了初中的数学课堂.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对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进行良好的改进,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环境下初中数学函数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进入初中课堂,但是
复习,是贯穿整个高三乃至整个高中学习活动的主动脉。在高三的学习活动中尤为重要。高三复习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学生上课也认真听了,课后的笔记也认真整理了,可下次遇到条件稍作变化的同类题型,还是做不出来。其实,这是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够导致的。复习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能力,从而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是值得高三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直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又决定于教师正确地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虽“教不定法”,但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教法进行教学,都应遵循启发诱导原则,都应以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