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情景教学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inginthe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过去了的人类活动的记录,是历史人物和人民大众活动的遗迹,既不会重演,又无法实验。但是,历史具有突出的情景性,教师应努力把过去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头脑里并使其形象化,形成具体、清晰的历史表象,使学生在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体验、想象,开展思维活动以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并有所创新。历史课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学科,它所讲授的历史人物、事件都是过去发生的。教师要使学生清晰了解过去的历史,就要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创造出历史情景,创造出感人、诱人的历史画面,将呆板的历史画面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一下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情景教学。
  一、运用语言与情感,营造氛围
  语言描述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节。这要求教师要善于描述、善于表达,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学生们一起投入到历史情景中。比如《戊戌变法》中的“公车上书”,就可以进行一场面描述:1895年的春天,京城热热闹闹,举人来来往往,正是举人进京赶考殿试的日子。但是这个春天并不美好,京城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因为清政府刚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强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悲痛。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更是痛苦流涕。早已主张变法的康有为一呼百应,号召1300多个举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拒签和约、迁都再战。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这个场面描述可以把师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感受中国的苦难、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从而更好地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结合起来。创设乐教乐学的情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融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展示直观教具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促其想象,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演示,再现情景
  多媒体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它从视觉、听觉等刺激了学生的大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
  多媒体演示要灵活机动,可以演示历史场面、历史事件、历史活动的进程。下面就教学实际谈谈多媒体的演示。比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让学生观看邓世昌和黄海大战的节选片,就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且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也展现出来了,自然会吸引学生,自然会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即首先让学生看到历史事件,再进入历史事件,最后走出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旁观者评价和认识历史事件。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充分地看到了历史事件,并以其展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吸引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这为学生走出历史事件,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做了最好的准备。
  四、扮演角色进行情景教学
  角色扮演是历史情景创设的一种新方法。历史情景的创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通过角色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
  1.单角色进入。戊戌政变前的9月18日的深夜,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一段对话情景,可由学生表演。学生进入角色时,一会儿是谭嗣同,一会儿是袁世凯,分别在不同历史人物的立场上,领会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通过二人的对话,学生可充分体验谭嗣同的天真豪爽,袁世凯的阴险狡诈。
  2.多角色扮演。多角色扮演是创设历史情景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和历史人物一道思维、对话、行动,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如关于《诸子百家》一课,由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孙膑七个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展变革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历史情景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电教影片的回放,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是一段文字的描述,也可以是图片、引文资料的展示,更可以是扮演角色。不论哪一种,都可以模拟与真实历史情景相似的历史情景,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让学生得其“情”而进,观其“景”而入。在模拟的历史情景中,学生会带着兴趣参与,带着情感体验,带着疑问思考,从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05年秋,高中新课程已在南京市全面推行。近几年来,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商榷。    一、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的距离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领悟一些基本特点。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与学融会贯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新颖的导课艺术,教师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学习,激发起求知的欲望。以境入情、生动导入的方法很多,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用
新教材粤教版《思想品德》,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小链接”材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具有知识性、典型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如果教师能加以科学地利用,就会极大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一堂课的开始往往先进行导入,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它常常会影响整堂课的质量。“情境导入法”是常见的一种导入形式。但是,情境材料从何而来?渠道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利用“小链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教育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空泛的理论说教,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对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有厌烦、逆反、排斥心理,从而使思想品德课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带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
由于种种原因,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普遍对政治课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互动,课堂不和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我们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建立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课堂,政治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要构建和谐课堂,
摘 要: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核心内容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其实质是一部近代西方政治简史。基于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本文作者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历史教学 教学尝试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
各门课程教学中都渗透着审美教育,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其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通过审美提升学生素养,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它是以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生动形象来感染学生。而历史本身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审美教育因素都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发展,从而使学生不仅获知历史、认
历史知识本身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可以使人变得成熟、渊博而有智慧。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人善于用历史眼光观察事物、观察现实、预见未来。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笔者拟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兴趣是人的一种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些规定体现了历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