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数学探究能力的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确定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由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来分析问题,并从学习实践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究能力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来体验和解决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从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意义
  1.从知识建构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知识的传授,过去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来实现,而对知识的建构与意义却认识不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从属地位被过度放大,从而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有的学生擅长计算,有的学生擅长分析推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更应通过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来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能力。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从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2. 强化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借助于知识的积累,才能在新知识与自我认知结构出现矛盾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敢于主动提出“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强化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单单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与再创造者。数学知识的传授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的转变,让教师从教学活动中认识到“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同时,教师从过去居高临下的说教转变为平等参与,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并从中改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初中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1.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前提
  在数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引入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加深学生对物体不同视角的理解。同时,丰富课堂演示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体验来形成知识,数学源自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化的知识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如对“旋转”的认识时,通过对轮子、时钟、风扇等旋转物体的引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现象的真实性。
  2.在假设与猜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是需要从问题的猜想与假设中获得知识的验证,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数学概念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通过计算(-2)×9与9×(-2);[(-2)×3]×(-4)与(-2)×[3×(-4)];(-5)×[0.5+(-0.3)]与(-5)×0.5+(-5)×(-0.3),从而了解乘法运算法则在有理数范围内依然成立,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衔接。同时,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楼梯来教学,假设每一级台阶是20cm,当从一楼向地下室走时,每下一个台阶,与地面的高度是多少?(-20)×1=-20cm;(-20)×2=-40cm;(-20)×3=-60cm;(-20)×4=-80cm;….而当从一楼向二楼走时,每上一个台阶,与地面的高度是多少?20×1=20cm;20×2=40cm;20×3=60cm;20×4=80cm;….探究两者的关系可知,当两数相乘时,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即为原来的积的相反数,而当把两个因数都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与原来的积一致。
  3. 强化动手能力,注重合作解决问题
  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需要结合相应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与论证,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合作实现学生的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一定的任务小组,使其能够在小组内的互助与小组间的竞争中,营造学习氛围,每一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同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如对于几何图形的学习,各组成员自己动手制作学习材料,并从中探讨其异同点,在合作学习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注重课堂评价与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对探究活动中的得失需要借助于评价机制,总结出课堂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认真反思,获得改进建议。如通过合作学习,使得一部分学生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思维训练,并从合作交流中增强学习的信心。
  同时,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从知识广度与深度上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教学反思,提炼教学智慧,完善教师的专业水平。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从思想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学生认知实际,注重循序渐进地教学,真正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整合,促进学生科学、有序地获得数学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按照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我们的英语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指
看到实验两个字,我们更多想到的是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实验。难道数学也要实验?其实,数学的发展缺少不了实验,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它是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  一、数学实验的定义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或技术手段,并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并且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的学科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只会被动地按照例题解题,对于新题型往往缺乏探索的兴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将实验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有效标
期刊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某种事实,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向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老师。”因此,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学得快、记得牢。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如果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质量也会大幅提高。尤其是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兴
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实施课堂改革,大胆创新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易于学英语,乐于钻英语,善于用英语,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新教改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新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学是为了终身受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新课程对课堂教学内容有着与此相同理念。英语教学纲要指出:“外语是学习文
期刊
期刊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确定了更高的标准,对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更为严格的规范。有效性教学就是要合理利用现有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讲授,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学生才能主动地去学习,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根据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