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中感悟历史,思想中探究人生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975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的使命之一是把鲜活、生动的历史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摸”鲜活的历史人物,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之“魂”,然后,生成智慧。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史”感人,以“魂”立人,还历史以真实的血肉,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感悟历史,深切体会历史的生命跃动之美。笔者在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谜语瞬间引趣,视频代入情境
  导入部分:猜猜他是谁?他是晚清中国人。他为寻求“强国”之路,于73岁高龄,走出国门。他带着自己的棺椁,出访欧美8国,历时190天,横跨三大洋。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通过猜谜活动,既迅速地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又引入了本课的主题——李鸿章及其出访欧美之旅。接下来,通过播放一小段李鸿章访英时的历史视频资料,不仅把学生们带入到了当时特有的历史情境之中,而且,让学生们对李鸿章的英国宪政考察之旅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二、深挖史料——史料充实血肉,角色体会情境
  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里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历史要丰满起来,不能缺少有血有肉的史料。
  英国的《泰晤士报》当时对李鸿章的访英行程做了全面报道,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因而,我以李鸿章的访英行程为主线,采用了李鸿章会见英国外交部部长索尔茨伯里,觐见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参观英国上、下议院并旁听国事,会见曾四次担任英国首相的威廉·格莱斯顿等珍贵的照片,配以相关的访英行程资料和人物的历史背景信息,并选取《权利法案》等文本资料,尽量做到选择的史料有针对性、典型性和情境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情境更加立体。
  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當时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心境去感悟历史。为此,我通过问题设计增强历史的代入感:“请你以英国外长的身份介绍……”“你还记得……”“请你帮助李鸿章梳理一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人物产生亲切感,自然加深了内心体验。
  三、开拓思维——语言描述情境,探究启迪思维
  思想是历史课堂的灵魂。要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就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思维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要想更好地搭建起思想交流的平台,就要精心设计好探究课题。我设计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请你以英国外长的身份,用图示的方式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并简要说说感受。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有的小组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点,按时间顺序,用箭头的方式展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有的小组用数轴的方式,横向坐标为时间点,纵向坐标为发展趋势,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以历史发展曲线图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发表的感受是,历史是曲折上升的,我们不要惧怕困难,定能走向成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发光,大家在思辨中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沉思,在沉思中重新审视历史,并从中感悟出人生的道理。
  四、激发情感——音乐渲染情境,启示升华情感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音乐作为一种微妙的语言,可以带给人强烈的主观感受。用音乐渲染情境,再配以恰当的语言描述,可以增强感染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在本课结尾处,我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深情地给学生朗读了以下文字:
  李鸿章在离开英国之际,满怀深情地说,希望自己“回华之日,再握大权……以一人之所知,补一国之所缺,分在则然,责无旁贷也”。
  这样,与开头相呼应,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一位垂垂老者,在他的风烛残年,拖着自己的棺椁,以终身积聚的眼光,虚心求教西学。他带着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洋务图强却无奈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外交上虽据理力争却难免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其在备受诟病而尝尽冷落之际,仍然心念朝廷,出访欧美考察宪政,做带有悲壮色彩的奋力一搏……可惜,可悲,可叹!历史的情境再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时代的感慨回旋在同学们的心中。
  最后,展示启示题:通过李鸿章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亲密接触,你有哪些感悟和启示?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史为鉴,同学们思考的是历史,也是人生。
其他文献
说课是指执教者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事、专家或评委,在指定的时间内,结合学生实际,把自己对一节课创造性的设计及理论依据表述出来,然后由听者评说的一种集体教研形式。  在此,笔者以《鸦片战争》为例,就如何在说课中展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学情分析的“精彩”:针对性  大多数老师在学情分析上,多停留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上的差异、知识与能力要求上的
一、史料设计的形象化  当下历史教学强调材料教学,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的史料要典型、精炼,要尽可能让学生思考全面。但是在阅读大量专著的过程当中,很多很好的史料、观点往往篇幅过长,不利于上课时在有限的时间里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我在设计《明清商业革命》这一微课时,阅读了大量专著,如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侯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海啸般冲击着各国经济:股市大幅度缩水;实体经济也开始大规模受损,许多公司销售业绩下滑;房产市场冷淡,部分房产商血本无归,许多楼盘无人购买,大量中小房产机构倒闭;中小企业艰难度日,部分企业倒闭;大型企业融资困难,面临合并或被迫收购的局面;消费市场缩减,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我国经济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贸易量大幅度减少,外向型中小企业步履维艰。但党中央、国务院
石家庄市2014年高中政治评优课活动已经结束。这次活动亮点频现,许多课堂教学令人印象深刻,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们的良好素质和我市课改取得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现实问题。下面笔者就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评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本次活动呈现出的主要亮点  1.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参加本次比赛的所有教师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学生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扮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团队学习的态度,在教学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相互帮助,通过团结合作去实现学习的高效,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达到互补的效果。  一、合作学习需要团队精神和团队的形式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要基于生活,基于合作和交流。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是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效果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一、解构考试说明,明确核心目标,确立历史主线  核心目标和历史主线的确立必须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构建。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掌握学科知识和依托学科能力基础上深入内心的一种修养和行为,一种科学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一种正确地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对于二轮复习课《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而言,考试说明要求掌握: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2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这表明,生活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时事政
新课改理念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均有涉及。因此,教学中文综知识的渗透非常重要,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尤其需要锤炼学生对文综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中文综知识融合度高,教师在
在讲授《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时,笔者告诉学生们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后,不少学生提出了疑问:我国领导人为什么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由此可见,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师得出的现成结论了,他们还想要更多地了解我国的现有国情。于是,笔者萌生出给学生们做一次讲座的想法,专门探讨我国对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选择历程。于是,经过准备,笔者在本市开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如何才能实现充分、高效的师生互动呢?师生互动是仅仅体现在历史课堂中,还是体现在历史学科的预习、听课和复习全过程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内容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