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条件句相关论文
通过综述已有的英汉反事实条件句的对比研究,发现英语有明显的反事实标记,而汉语由于语法缺乏形态变化,需要依靠语境来加工反事实含义......
本文基于语料库,对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和非事实条件句进行研究,首先将条件句语料分为小说类文本和科技公文类文本,然后根据统计结......
因果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当代最流行的因果研究进路是因果关系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因果理论则是......
干预理论是借助于贝叶斯网络和结构方程来构建因果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分析因果关系和评价反事实条件句,其优势在于可以用概率演......
反事实条件句是指前件与后件均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反事实条件句作为条件句中的特殊一类是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
古德曼提出“绿蓝悖论”并将问题转为投射性问题和科学定律与偶适假设的问题,并对反事实条件句、可能性与倾向性作出澄清.对于反事......
相对于真记忆,是什么定义了记忆虚构?当前的两个对记忆虚构的解释是“假记忆”和不良基础的记忆,基于无法解释真实虚构、不良基础......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整个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最核心的工作。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适当鼓励和引导的方法,激发......
本文在形式语言学视角下,运用可能世界理论,以“如果”引导的条件句为例,分析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反实性及预设的触发,旨在验证Alfr......
可知性悖论是指:从检证论的论点"所有真理都是可知的"加上一些可信的假设,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矛盾。Edgington的解悖方案是将检证......
一般认为,反事实条件句是前件为假的条件句,但前件为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事实上是假的,另一种是主观认定是假的(而客观事实是真......
某些案例显示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是有“内在歧义的”(inherently ambiguous),即同一句反事实条件句既可以表达......
从逻辑经验主义的角度来看,一个合适的科学定律需要满足具有经验内容的普遍形式的陈述句。但仅这个条件并不够,假的普遍形式的陈述句......
实质蕴涵与否定、合取、析取、等值等其他逻辑联结词一样,其实质是对自然语言中复句的关联词所进行的合理的逻辑抽象,所谓的“实质蕴......
科学定律和偶适概括在自然语言中都是全称命题.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呢?这就是古德曼所说的"新归纳之谜".古德曼和亨佩尔等人在一定......
可能世界的模型构造可以用来确定知识及其核心本质。以信念的敏感性理论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普理查德在利用信念的安全性理论解决......
汉语反事实条件句在日常语境中承载了十分重要的话语地位,该语法项目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对于英语母语者的汉语习得过程具有实际意......
假设心理—心理因果性存在,且将因果性分析为反事实依赖关系,那么有两种非物理主义立场可以得到心理—物理因果性。第一种承诺心理......
反事实条件句的特异性表现在:用传统理论去解读反事实条件句会使一些事实上无效的推论模式合法化,而对某些逻辑上可信的推论形式反......
一些学者将排他性论证中的因果关系解释为特定内涵,并以此消除排他性论证,我们将这种研究称作"因果释义"进路。本文分析了两种因果......
根据两种不同的标准对反事实条件句进行分类,第一种划分是根据前件在事实上为假或者不太可能为真,我们将其分为前件为假的反事实条......
现代模态逻辑是克拉伦斯·欧文·刘易斯(Clarence Ivring Lewis)二十世纪初创立的。在他建立S1—S5五个模态系统之后,如何确立模态......
<正> 大家知道,现代逻辑产生以后,逻辑与语言的联系日益密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的层面逐渐加深,而且在方法上也日趋严密。但是它也......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大卫-刘易斯(D.Lewis)的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对因果关系问题的解决,并作出自己的评价。论文分析了其理论在处......
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是新实用主义和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1946年,古德曼在《科学杂志》中发表......
纳尔逊.古德曼(N.Goodman)美国人,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其主要的代表作《反事实条件句困境》于1946年在《科学杂志》上公开发表,这......
D·刘易斯(1941-2001),出生于俄亥俄州奥柏林,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教授。本文主要介绍D·刘易斯的反事实条件句的思想。全文分为四章......
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陈波教授发起并组织、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
从"要不是"条件句的反事实语义出发,探讨"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中的情态动词问题。发现"要不是"反事实条件句的后件具有一种情态黏......
可能世界是一个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是由莱布尼茨提出的。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颇有特点的句式,有点与英语......
本文以彩票难题为典型案例,探讨和分析了普理查德通过安全信念理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参照信念的敏感性理论,本文展示了......
<正> 对逼真性的兴趣最初来源于Popper的《猜想与反驳》(1963,p.235),他渴望提供一个能够从两个假理论中选出其中一个的非归纳的优......
在古德曼看来,像"反事实"、"倾向性"以及"可能性"之类的概念都无法得到显明可见的经验事实的证实和支持,因此都无法合理地把它们作......
本篇论文报告了对国内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所做的一次实证性研究,其目的是调查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不同类型的四种英语条件......
20 0 4年第 5期《读书》上有李泽厚先生的一篇《思想史的意义》 ,其中论到“‘假如’史学”的意义。所谓“‘假如’史学”就是近年......
文章重点关注2011—2012年国外语言哲学研究中的若干前沿热点问题。其中,较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指称理论的新进展,模糊性问题研究......
倾向性问题是当代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诉诸虚拟条件句是理解倾向性的基本出发点,但必须对条件句的语义学解释作出恰当限制。当代......
本文阐述了反事实条件句和实质蕴涵、严格蕴涵的区别,着重归纳了汉语反事实条件句的时态和意义特征,认为汉语无论过去、现在、将来......
本文基于真实文本语料,对苏州话中反事实条件句的句法形式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苏州话中的反事实条件句存在六类基本的句法形式:假设......
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由于缺乏固定的表达形式,且在教科书中出现数量较少,一直没有引起日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