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相关论文
《易》以象示,涵蕴恒变,变以适道。《易》道阴阳。阴阳互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生生不息。《易》以垂教施化而生,非为卜筮而创。先秦卜筮......
“姑底”是水语音译,是“最原始开端”之意.“姑底”是水书历法的最根本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纪元历法”.本文是通过《水书姑底卷》......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被称为宋代三大家之一。然而作为一名经学家,尤其是作为一名易学家却鲜......
方以智(161-1671),字密之,号无可,药地和尚,安徽桐城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诉”的大......
《左传·僖公十五年》有“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一段,载有史苏解筮之言、韩简子讽谏之论,管中窥豹,于春秋文化史之研究意义颇大。概而......
清末儒学潜流太谷学派所存遗的《易》学书稿为《太谷学派遗书》第三辑所收录。 其《易》学研究独辟蹊径,由观象入手,佐以文辞,参悟......
[摘 要]《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200241 文章是潘雨廷先生(19251991)遗稿《诗说》的选刊。《诗说》是一部从《易经》的角度解说《诗经......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
胡小伟《钱锺书与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一文中说:"现在误以为常的‘天人合一’,反映了让天来迁就人的鲁莽;而孔子注《易》所说的‘人天......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指周文王被殷纣王困在美里而演周易一事。周文......
“易简”出自《易》之《系辞传》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意为“乾卦以容易......
东汉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俱为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但是家风却迥然不同.本文从二氏家风之异处入手,深入分析导致家风相异的深层学术......
宋明理学的创生和发展是在与经学的具体互动中实现的;具体到张载来看,“太虚”的概念虽然在宋朝之前更为道家和道教所盛言,但是张......
在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遗产中,山水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山水文化广泛地存在于城市建设规划中.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集中......
在我国早期文献中,“中”原指方位,至《易》出现,已有崇尚“中”的记载,并有道德的内涵。《尚书》以“中”表示合宜,可以贯穿九德,......
《宋赠尚书驾部员外郎傅府君墓志铭并序》考释于联凯马庆民《宋故赠尚书驾部员外郎傅府君墓志名》(志盖)及《宋赠尚书驾部员外郎傅府......
中国画"意"、"色"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易》书中就指出"意"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立象"以"尽意"。虽然当时的"象"是指卦象和形象,但是多少有一......
“止”根字族内部诸字是通过语义的相似性原则而系联在一起的。“正”根字族和“寺”根字族是“止”根“母族”系统内部的“子族”......
易学象数派解《易》坚持辞从象出的原则,三国吴人虞翻以卦变说解《易》,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同为《易》学象数派的民国《易》......
<正> 范仲淹对《易》有深入的研究。《宋史》本传说他“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现存《范文正公......
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薛季宣、叶适都很重视《易》。他们对《易》之地位与成因的回答、对“道器”关系的解决、崇阳黜阴的主观选择等......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直以来。湖南天心种业有限公司的种猪以其质量稳定、长势优良等特点,在市场中如鱼得水,并没有感觉到......
读书与《红楼梦》只是读与被读的关系。之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基于这样一种现象:在当前的许多阅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说到“有感......
《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形象”的观察,其中“形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周易》讲:“......
广东没有经历先秦诸子学而直接进入两汉之际古文经学渐兴的时代。两汉之际,广信"三陈"以《左传春秋》与中原今文经学家展开大论战,以......
《书》为政史资料之祖,《易》为群经之首,《周易通义》引《书》释读《易》,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周易通义》在《书》......
在王夫之看来,易与礼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讨论易与礼之间关系时,王夫之追溯了周王朝的政治基础,认为"周以礼立国,而道肇于<......
魏高贵乡公曹髦与经学博士围绕经学文本展开的论辩,披露了经学文本自身的不周全性。经典之间、经注之间记述的不一,尤其是儒家继承......
摘要:刘勰与北宋士人都从形而上的层面阐释了“文”的本原问题,其异同需从认知逻辑、文学观、思想基础三个层面加以辨析。表面上看,他......
《易》在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发展上,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阐述的宇宙观与人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鲁迅在《集外集拾遗·小引》中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红......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
余生五六岁,从家兄受句读,学韵语。及长,见《诗》、《书》、《易》、《象》、《春秋》三礼诸书,喜而窃诵之,以渐而及。虽朱拘牵注疏,但略......
本文认为,儒学发展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的发展;二是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的发展。研治中国儒学循......
南宋理学家叶采有一首让人颇可玩味的绝句,名曰《书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诗人以......
朱熹是“四书”系统的完成者,他对《四书》的解释,结合理学提出创见,提升了《四书》的整体地位,影响了经典系统从《五经》向《四书》的......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