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相关论文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丰富含蓄的意象,复杂多变的情感,优美悦耳的韵律和深刻悠远的意境浓缩在长长短短的诗句中。一代......
读2012年《语文学习》第6期黄玉峰老师的《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在感叹文章的独特见解时.不免感到惊异——屈原竟然成一个自......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读书方法。《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
熟练掌握近体诗的分析方法,是提高本科生对近体诗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分析法以及杨......
《读杜心解》的诗歌鉴赏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其中,“以意逆志”表现为三点:以心会心,通观全篇,辩证运用注和......
"以意逆志"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它源于孟子,经过东汉赵岐与北宋孙爽的丰富和发展,成熟于南宋朱熹.朱氏认为"逆"是一种复杂的等待......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蜀相》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
“诗言志”。那么诗人的心志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诗人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以意逆志”,意象浸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引导学生把......
<正>语文阅读的"美读"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什么叫美读呢?叶圣陶先生解释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
孟子说《诗》理论及其实践探蕴孔慧云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热情倡导学《诗》、用《诗》的大师,他的说《诗》理论对后世的《诗......
【正】 从孟子开始,就提出理解诗应该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力两种力法,才能得到比较切合原意的结论。后来,尽管说法不同,但......
从儒家士人生命个体之现实存在方式着眼,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所谓"养气",就是扩大个体生命的配置与格局,从天道自然的层面找到个体生......
在中国学者当中,“思想史”的身份(identity)以及边际(limit)是不同的,并且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没有自觉意识。在汉语学界,英文术语Histo......
“以意逆志”是一种鉴赏诗文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期刊
对“以意逆志”说的传统解读,忽略了对孟子弟子咸丘蒙所提问题本身的研究。孟子其实是针对咸丘蒙在读诗时的跳跃、附会,提出解诗首......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是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构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本文运用郑州电大“一主三学”......
刘国正先生早在1998年出版的专著《实与话: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里,剖析了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从教学方面追究原因大致有二......
摘 要:孟子的“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为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在当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种学说依然发挥......
<正>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上阅读课,文本解读是第一步。正确、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教师在执教每篇课文时应该确保的底线,也是语文教师......
孔、孟与画论邓乔彬孔、孟极少论及绘画,但他们对我国的画论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试从四方面论之。一、绘事后素《论语》中关于绘......
<正>从先秦百家争鸣到唐宋古文运动前这一阶段的母语教育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诗教课程。如果说孔子是最早确立诗教性质的人,那么孟......
<正>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标发生了根本转变。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有利于全......
<正>文学的"本体",决定了"文学研究的方法"。什么才是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呢?以文学为本位的研究是对作品文本审美的研究,是以作品......
"诗言志"与"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前者是诗歌要言作者自己之志和读者等他人之志。后者是用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诗学接受论看来,由于主体因素的必然介入,读者在阅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作品艺术形象.其实是对作者以文本形式表现的作品......
<正>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接受美学在德国康士坦茨大学崛起并迅速在欧美产生影响之时,正当中国处在社会政治风云动荡的岁月,大批......
西 方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形成了以姚斯、伊瑟尔、费什为“支点”的接受线路, 他们提供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未定性”......
理雅各《诗经》1871年译本以《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为底本,并辅以《毛诗注疏》等文献。理氏解诗遵循"以意逆志"的宗旨,以考据训诂为......
期刊
<正>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
孟子的"以意逆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它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实际上就是将"意"和"志"融为一体的理解和阐释。由于各个时......
<正>解释学,作为美学的一种批评方法,诞生于西方近代.进入20世纪中晚期后,以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异军突......
<正> 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理论,今人多评为“切合实际的”、“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评论作品的“创造性见解......
孟子针对春秋以来断章取义的诗风,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释......
<正>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