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jac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正因为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4.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5.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能够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而随着现代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学校是我家,创建靠大家。”这里的“匹夫有责”、“人人有责”、“靠大家”都是强调大家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想:有大家呢!是“大家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大家尽责,我则尽责,反之,大家中有不尽责者,我自然可不尽责。这种把“大家”作挡箭牌,表面看顺潮流,从大众,走的是群众路线,实则属自我保守,不愿主动尽其能,担其责的极端利
在以往的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而今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了六下,略读课文甚至比精读课文还多一篇。这么大比例的略读课文,篇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用?  一、略读课文的尴尬现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大纲中明确指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于是,在许
21世纪,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崭露头角,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多少年前那笨重的竹简、木刻印刷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印刷和电脑印刷。日产几十万种图书根本是小事。现如今书籍就像雪片一样,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加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风靡全球。我们会发现:  ——现在的社会,围绕人们的将是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多元化信息。  ——信息的存在
作文教学几乎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永恒、最说不清的话题。写作是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中非常头疼的一件事,写作教学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最乐于孜孜不倦地去探索的一件事。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希望能够摸索出一套“速效”的作文指导方法,但结果往往令人失望。我认为如今高中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真情”的缺失与“说理”的肤浅。  作文中真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情感萎缩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县推出了“导学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导学互动”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不足提出来的,它根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改变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法。  “导学互动”教学法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教学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导学互动。”它是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教学活动
从2004年3月至今,我校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摸索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小结如下:  一、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依据现代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和和信息能力。而一个良好宽松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所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第一小学引进导学互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已全面铺开。导学互动的引进,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提升。为深入推进导学案,全面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我结合语文组实践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 准确把握学生身心
特殊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特殊学生的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在不断上涨,随之而来的,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化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部分化学实验因环境、环保、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