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探究之花尽情绽放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ong_jon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驱动力,是学习好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限的兴趣,必然会问这问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科学课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每节科学课,我都会精心设计导入部分。比如我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将一个茶杯装上半杯水,用一硬纸片将杯口盖住,用手按住硬纸片,然后将杯口向下倒置,松开按住纸片的手,结果纸片掉下,水“哗哗”全部流了出来。接着,我还用这个茶杯装满水,盖上硬纸片;然后问学生:“若我将这杯水杯口向下,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会”。我将杯口向下,手拿开结果杯里的水没滴下。学生们都感到很“奇”,并且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这时我便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大气压力”,开始了这节课的探究。又比如《磁铁》一课,我用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胸花,然后在衣服里粘了一个小磁铁,当学生看见,胸花一接触衣服就被牢牢地粘住了,觉得十分神奇。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胸花不用胸针别住就能粘在衣服上呢?”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纷纷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主动探究的激情之火由此被点燃。
   二、亲历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当我们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教育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时,会发现他们的科学教育都十分强调让学生“动手学科学”,在“做”中学,在实验中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我们的教学时,发现这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我们过去“重说教轻实践”,“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样做的弊端已暴露无遗。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参与探究学习。
   科学课上有很多实验要求全体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要求学生共同去探究实验的过程,发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探讨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探寻实验的结论。因此,在实验时应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验小组中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成立科学探究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成立了12个科学探究学习小组,每次实验研究都分组进行,每组4个人都参与到实验研究过程中,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三、呈现材料,提升探究实效
   在科学课堂中,常可以见到教师还没有布置完实验的要求、步骤、注意事项时,学生便开始摆弄起桌上的材料,有的学生甚至在一进入课堂就开始自己“探究”起桌上的材料,这样不但会产生安全问题,还会影响探究活动开展和结果,更加会影响到教师对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掌握。因此,适时向学生发放探究材料,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例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如在课前将所有材料展示于实验桌上,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系统训练也不扎实,一进教室便会对桌上的石头产生兴趣,还可能对桌上同时摆放的放大镜、小刀产生兴趣,在教师开展教学前,自顾自地进行研究,不但影响教师开展教学,小刀或稀盐酸还会产生安全隐患,同时也局限了学生探究的方法,仅会用小刀和放大镜或稀盐酸探究岩石的特征,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前要将课上要探究的岩石摆放于封闭的袋中或盒中,先让学生带着疑问与猜想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情境中。当充分展示各自的意见后让学生打开袋子或盒子,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进入第一阶段的探究。
   当学生不满足于用肉眼进行观察后,向学生提供放大镜进行观察,当学生对岩石的颜色、纹理、颗粒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后,再向学生提供小刀、直尺或稀盐酸等材料,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不断提供的材料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进行思考研究,从而使探究活动不断地向前推进,逐步建立科学概念。
   四、适度拓展,延伸探究时空
   科学课具有开放性特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自己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所以就纷纷向老师求教,把稀奇古怪的问题一股脑儿提出来,老师在课堂上恐怕一时也无法解答,因为毕竟课堂上时间有限,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怎么处理这些众多的问题呢?我们不能简单说一句“下节课解决”来敷衍学生。首先应该赞扬学生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成果,是他们思维的火花,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原动力。有些问题因课堂上碍于条件无法解决却又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探究的现实性,我们应该考虑安排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将实验性的探究活动延展到课外,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探究学习的能力。
   比如,我执教《恐龙》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对于书上和老师讲的知识感到不满足,还想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有的学生问:“老师,恐龙有多少种呢?”“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如果现在恐龙复活,和我们人类生活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恐龙的知识,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做了一场有关恐龙的交流会。学生们都非常开心,也体会到了求知和探究的乐趣。
   【作者单位: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逾越了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之间的藩篱,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开放,但对科学教师,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某区,在开设小学科学的3-6年级中共有1200名学生,其中科学专职教师(每周科学课12节及以上)共8名,兼职教师40名。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调研,发现专兼职教师在科学教学质量上也有差异。  一、教学质量存在的成绩差异  笔者连续两年跟踪了2009级学生在五、六年级科
听到好课,常感叹于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人解读,对教材巧妙的重构和再创。在他们的音乐课堂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拨动学生的审美心弦,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彰显了教师深厚的素养底蕴,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文本重构和再创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011版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就有提到: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对于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几乎每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确实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了。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本文是我在《At
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2、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不可分割。3、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祖国在我心中  师: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谁能上来找找中国在什么位置;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  二、祖国政区我知晓  师:我们国家这么大,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成了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阅读教学占用了语文教学一半以上的课时,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好坏。“感受——升华”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  一、“感受——升华”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它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语文课中学生情感参与的问题。在学习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将课文中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需要把社会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它的教学之中。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宗旨,可以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遵循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去开展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教好这门课,需要具备一种宏观视野,即把社会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之中。以下是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科学合理地教学环节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确定重点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步构建起基本的教学流程:“提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线条艺术是我们中国古代艺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表现方法的秘密”之一,线条的粗细、长短、转折、力度的不同,会呈现出各色的形象,不同表现形式的线条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每个活动看似都可以和线条装饰进行综合类的教学,但往往幼儿兴致不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嘴”,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偏远,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只有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习英语,学生总体的口语水平并不高,很多学生只会读不会用,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是国际性通用的语言交流工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英语已成为中国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观念,已经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而且正在进行如何落实于教学实际的探索。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从阅读的“量”与“质”,阅读的“方法”与“习惯”,阅读时的“智能程度”与“情感状态”等方面,始终承认并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