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求异各得其所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观念,已经被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而且正在进行如何落实于教学实际的探索。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从阅读的“量”与“质”,阅读的“方法”与“习惯”,阅读时的“智能程度”与“情感状态”等方面,始终承认并充分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在阅读的全过程中,又能够采用“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利于个体发展”的科学的评价方法来做保障,那么,“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一、同教材,同进度,要求不一
  在以“班級授课制”为基本机制的情况下,阅读教学受到教材、进度和要求这三个因素的制约。显然,在同一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同教材,同进度,同要求”是无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解决“班集体”与“个性化”之间的这种矛盾,可作以下几种形式的调整:一是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二是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三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第一种显然是最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的。可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学习进度又不一样,要求也不一致,这一点难以做到的。而“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虽然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要求似乎完全一样,但由于进度不一,很快就会造成同班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同,他们需要不同的教学辅导,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这由一个教师来承担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能够照顾到个性差异、关注到学生不同需要的明智选择,应该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篇文章,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前提条件。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我提出了三个层次不同的阅读要求:1.《螳螂捕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是最低要求)2.吴王起初说过:“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一般要求)3.如果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是在大庭广众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话,吴王能接受吗?(这是较高的要求)全班同学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要求去认真阅读课文,结果,不但同学们都弄清寓言的内容,懂得了“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而且有的学生认为吴王听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还算是比较明智;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凭吴王那种骄横的性格,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是死要面子,根本不会改变主意,这说明侍奉吴王的少年很聪明,善于选择时机,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注意场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同内容,同情境,感受有别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在性格、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性格上,有的阅读目的非常明确,主动积极,能自制,有毅力;有的虽有明确目的,但缺乏自制能力;有的则可能是目的性不强,意志比较薄弱。在兴趣上,有的喜爱抒情散文,有的喜欢说理文章,有的酷爱故事传说。在能力上,有的阅读速度快,领悟能力强;有的反应比较慢,理解比较慢,理解能力差。有的想象力强,想象时似乎就能够听到、看到、摸到真实的事物。有的想象力比较弱,想象表象比较模糊…..诸如此类的差异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即使面对同样的阅读内容,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的情感状况、方法习惯、领悟程度都是互不相同的。
  《三袋麦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后面有这么一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对此,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认为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是及时消费,避免浪费;有的认为小牛吃一半保存一半,这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德;有的认为小猴具有现代人的意识,能够想到发展,敢于承担风险;还有的则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采取哪种办法……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出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肯定。这个课例很能说明同一班学生阅读感受的差异性。
  那么,怎样按照“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要求,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客观现实,让课堂教学的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首先,对学生的阅读程序、阅读方式不要限制太死,应该让他们有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阅读的自由;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的作用,给学生更多的各抒己见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第三,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只要在不挫伤其积极性的前提下予以纠正;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气氛,倡导创造性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乐意阅读,享受阅读。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始终注意让学生在阅读时“同中求异,各得其所”,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能达到“标准”所希望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境界。
其他文献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方面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参与,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以开放的思路指导教学,发展學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
科学课程逾越了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之间的藩篱,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开放,但对科学教师,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某区,在开设小学科学的3-6年级中共有1200名学生,其中科学专职教师(每周科学课12节及以上)共8名,兼职教师40名。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调研,发现专兼职教师在科学教学质量上也有差异。  一、教学质量存在的成绩差异  笔者连续两年跟踪了2009级学生在五、六年级科
听到好课,常感叹于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人解读,对教材巧妙的重构和再创。在他们的音乐课堂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拨动学生的审美心弦,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彰显了教师深厚的素养底蕴,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文本重构和再创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011版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就有提到: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对于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几乎每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确实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了。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本文是我在《At
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2、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不可分割。3、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祖国在我心中  师: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谁能上来找找中国在什么位置;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  二、祖国政区我知晓  师:我们国家这么大,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成了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阅读教学占用了语文教学一半以上的课时,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好坏。“感受——升华”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  一、“感受——升华”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它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语文课中学生情感参与的问题。在学习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将课文中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需要把社会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它的教学之中。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宗旨,可以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遵循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去开展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教好这门课,需要具备一种宏观视野,即把社会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之中。以下是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科学合理地教学环节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确定重点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步构建起基本的教学流程:“提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线条艺术是我们中国古代艺术最重要和最独特的“表现方法的秘密”之一,线条的粗细、长短、转折、力度的不同,会呈现出各色的形象,不同表现形式的线条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也是不同的。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每个活动看似都可以和线条装饰进行综合类的教学,但往往幼儿兴致不高,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儿童应当有言论自由,有话直接和先生说”,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嘴”,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偏远,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少,只有在有限的课堂中学习英语,学生总体的口语水平并不高,很多学生只会读不会用,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是国际性通用的语言交流工具,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英语已成为中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