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再创:三“人”、二“于”和一“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到好课,常感叹于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人解读,对教材巧妙的重构和再创。在他们的音乐课堂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拨动学生的审美心弦,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彰显了教师深厚的素养底蕴,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文本重构和再创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011版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就有提到: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一、文本解读的三“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 境始于亲。上好课的第一步就是文本解读,音乐的文本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音乐教师对于文本应有自己的理解,多听、多思、多唱才能品尝到音乐的原味。
  1.体验感悟进人文本
  音乐是听觉艺术,作为音乐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以“听众”的身份去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聆听与感悟。曾听到浙江一位高中老师的欣赏课《欢乐颂》,教者对音乐文本的挖掘、选择、整合充满深度和内涵,整个教学过程辐射着源源不断的震撼力,深深感染到现场每一位。在点评环节,专家询问当初选此课题时的想法,他讲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喜欢,更说出了一个让现场老师都震撼的数字,这段名曲他已经聆听了上千次,每一次都会听到浑身战栗,情不自禁站起来挥舞双手,因此课堂中这位教师时常举起双手,感受身心的一种穿越,虔诚的,如身在教堂中的那般被音乐洗礼,这是一种对音乐的烂熟于心所带来的情感的外在流露。在每一次的备课中,和学生一起融入音乐中,把身心交给音乐,让音乐浸濡自己的感官,这是解读文本的首要境界。
  2.音乐要素深入文本
  聆听音乐,获得体验,学生有了整体的感受,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此。吴斌老师有过这样的阐述:“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只有以此为内容,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音乐要素是师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一道桥梁,也是师生深入文本的一种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音乐要素就是“渔”,它让文本解读更有水到渠成的功能。
  3.情感升华融入文本
  罗丹说“艺术即情感”,在特级教师黄美华执教的《渔舟唱晚》课堂中,你时时能触摸到诗情画意的意境,获得与作者、文本、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如她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古筝演奏的特殊记号:花指,学生说像一朵小花一样,老师让学生听一听古筝是怎样演奏的,并用动作学着做一做,引导学生想象这声音像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像流水、浪花,參与式的聆听中学生已经完全融入音乐文本中,一个灵动的小设计、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作,品出了音乐的味道,升华了情感体验,这种细腻入微的文本解读对老师来说需要深厚的底蕴,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二、文本重构的二“于”
  新课标为文本重构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让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仔细研读文本后,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丰富的重构,以此来挖掘文本的深度,拓展课堂的宽度,提升学生视野的高度。
  1.于教材内容的重构
  文本的重构并不是要教师自己创编出音乐旋律或编写教材,它来源于原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和补充。重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仔细研读教材,掌握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而用自己的方式挖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促使有意义文本的生成。上述案例中黄美华老师重构后的文本生动而有内涵,将音乐作品串成一条“文化链”,让儿童在丰厚的音乐中浸濡,得到精神审美的享受。教材只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传达,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建构出更丰富、更充实的文本。
  2.于学生主体的重构
  文本重构一定是基于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经验积累出发,脱离学生实际过高或者过低的重构,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重构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人点,音乐作品的切入点往往是隐藏在音乐文本中。黄美华老师在《渔舟唱晚》一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就是“文化”,她将音乐置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化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在音乐文化链中让学生抒发情感,表达心声,文本重构是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
  三、文本再创的一“养”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不断积累的,有素养底蕴的老师会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把禅悟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修正再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文本再创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人文素养的底蕴支撑。成尚荣先生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于学科的,应当用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音乐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人生阅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底蕴,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新文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解读非一日之功,文本重构与再创,更需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让我们以生为本,领悟音乐作品真谛,赋予文本活力,成就课堂精彩。
其他文献
幼儿一日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和孩子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而教师处于其中的核心地位,起着独特的作用。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幼儿的对话、精彩的回答、幼儿的创新思维,不仅启发着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往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就能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活动。在与我班孩子共同养蚕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以下是养蚕活动中的几段趣事,与大家分
数学活动课因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富有趣味性、强调实践性、注重渗透性、关注及时评价,广受欢迎,深得师生们的青睐。苏教版一年级的活动课以“数学 实践活动”“活动 思考”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让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得趣味盎然。  数学活动课虽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材料准备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课堂结构松散,活动不能有效地实施
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的根本,也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充实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技术与数学之间“自然天成”的关系,使得在数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学活动,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当代教师不容推卸的使命。各类移动设备的出现为教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本文就使用移动软件(主要以g
新《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可见,新《纲要》更注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创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地让幼儿自由探索,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探究力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活动选择的梯度  科学活动内容的确立对于幼儿科学的发展十分关键。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探索与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天然的场所。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从最普通的“麦子”人手,将麦子资源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充分活动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麦”进课堂——彰显魅力  新《纲要》中指出:“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教学练习课是对本节或本单元所学内容的综合,因此,如何在练习课中巧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练习,系统整理,思维拓展,我个人觉得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在现实教学中,感受颇深,现结合两次练习课谈点个人感受。  一、创设情境,动态调控  《10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片断  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
和畅二字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和谐通畅、融合顺畅。建设和畅班级便是建设一个融合顺畅的班集体。本人认为要建设好“和畅班级”,最基本的就是要建设好班级文化,那也是班级常规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和纪律。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班训、完善班级制度、优化班级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和畅的班训  首先,班级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的,班训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只有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方面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参与,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以开放的思路指导教学,发展學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
科学课程逾越了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之间的藩篱,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开放,但对科学教师,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某区,在开设小学科学的3-6年级中共有1200名学生,其中科学专职教师(每周科学课12节及以上)共8名,兼职教师40名。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调研,发现专兼职教师在科学教学质量上也有差异。  一、教学质量存在的成绩差异  笔者连续两年跟踪了2009级学生在五、六年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