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课堂”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法探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bianhongyaog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科学合理地教学环节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基于这种理念,我们确定重点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步构建起基本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
  下面以“聲音的产生”为例,谈一谈科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探究”这一核心,以及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何操作。
  一、学会探究的前提是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活动始自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具体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不管何种方式,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主要问题上来。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来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的疑问是什么?你想弄清楚哪些知识?”学生如同打开了思想的闸门,争相表达自己的好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大体有四个方面问题:
  1.声音是哪里来的?
  2.什么物体都会产生声音吗?
  3.为什么我大声喊叫,附近的人能听到,而远处的人听不到?
  4.怎么样才能听到声音?
  学生的问题有了,但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在这些问题中应该研究和解决哪个问题。当然,问题的选择一定是在现有的课堂条件下能解决能实现的问题。很自然,学生会选择“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二、鼓励、信任和指导学生动脑、动手是探究的关键
  1.确定研究方案,合理猜想及预测
  猜测是探究的前提,大胆猜测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在“声音的产生”中,学生关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基于自己的认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猜测,为下一步实验验证做了铺垫。
  2.动手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和预测
  猜测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猜测出来的东西毕竟是主观的,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际的验证。问题确定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选择材料与途径进行研究,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及预测是否正确。但在学生动手研究之前,要指导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有一个计划,即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过程、方法及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这些都要考虑周全。
  “声音的产生”一课,课堂中的桌椅板凳、学生的文具、老师的教具都可以用来分组实验。还可以选择用直尺做实验,从“你能让直尺发出声音吗?”入手,让学生制造声音。不是看谁制造的声音最响,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看看谁能让一个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最多。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注意观察到的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小组汇报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为了使更多的实例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接下来继续完成击小鼓实验,方法是在鼓面上撒上豆子,有一名学生击鼓,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发现在击鼓时,小鼓会跳舞,说明拍打也能产生声音。接着再让学生利用音叉进行验证,得出同样的结论。在学生有了一定探究的基础上,接着提出“液体会不会发出声音”的问题,再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证明“液体流动也会产生声音”。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另一个问题:“气体能不能产生声音呢?”继续引导学生“猜测——验证”,让学生通过吹小瓶子、玩塑料袋,最后“得出结论”。
  3.控制实验条件,保证结论科学
  要保证结论的科学,必须依赖于条件的合理性。为此,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条件符合问题需要,才能保证结论的合理和科学。《声音的产生》一课,让学生自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对各种发声物体的实验中,学生先后获得了这样的结论:有的组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摩擦产生的;有的组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产生的;有的组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再引领学生对这三种结论进行再次探究分析,学生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最终获得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时,依照“提出问题──设法解决──得出结论”这一基本活动思路,既可以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宽裕的施展个人才能、展示个人风格的空间,又能让他们避免遭遇到削足适履的尴尬而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运用探究方法指导实践是探究的目的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要在实践中验证。验证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反证法。如,在本环节中,让学生捏住嗓子,不让声带振动,看看有没有声音产生,结果,没有声音发出。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因此,感兴趣、记得牢、效果好。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目的是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因此,“声音的产生”“讲”完了,只是一节课的结束,而探究过程远远还没有结束。要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方法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增强他们对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相关结论科学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这样做,“钱学森之问”是不是会更早地解决?这也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价值所在吧!
  【作者单位:淄博市淄川区育英双语实验学校 山东】
其他文献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天然的场所。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从最普通的“麦子”人手,将麦子资源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充分活动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麦”进课堂——彰显魅力  新《纲要》中指出:“农村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教学练习课是对本节或本单元所学内容的综合,因此,如何在练习课中巧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练习,系统整理,思维拓展,我个人觉得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在现实教学中,感受颇深,现结合两次练习课谈点个人感受。  一、创设情境,动态调控  《1000以内数的认识》练习片断  师: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
和畅二字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和谐通畅、融合顺畅。建设和畅班级便是建设一个融合顺畅的班集体。本人认为要建设好“和畅班级”,最基本的就是要建设好班级文化,那也是班级常规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和纪律。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制定班训、完善班级制度、优化班级环境、和谐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和畅的班训  首先,班级是由学生和老师组成的,班训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只有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这两方面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参与,真正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以开放的思路指导教学,发展學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
科学课程逾越了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之间的藩篱,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与开放,但对科学教师,特别是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某区,在开设小学科学的3-6年级中共有1200名学生,其中科学专职教师(每周科学课12节及以上)共8名,兼职教师40名。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跟踪调研,发现专兼职教师在科学教学质量上也有差异。  一、教学质量存在的成绩差异  笔者连续两年跟踪了2009级学生在五、六年级科
听到好课,常感叹于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人解读,对教材巧妙的重构和再创。在他们的音乐课堂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拨动学生的审美心弦,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彰显了教师深厚的素养底蕴,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文本重构和再创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011版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就有提到: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对于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合作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几乎每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确实课堂教学更民主了,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了。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本文是我在《At
教学目标: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2、认识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祖国的领土不可侵犯,不可分割。3、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祖国在我心中  师:这是一张世界地图,谁能上来找找中国在什么位置;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大吗?  二、祖国政区我知晓  师:我们国家这么大,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成了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阅读教学占用了语文教学一半以上的课时,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好坏。“感受——升华”阅读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  一、“感受——升华”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它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语文课中学生情感参与的问题。在学习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将课文中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需要把社会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它的教学之中。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宗旨,可以针对这门课程的特殊性,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遵循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去开展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教好这门课,需要具备一种宏观视野,即把社会的基本要求纳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之中。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