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74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取得显著效果。班级作为学校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借助班级载体来开展工作。如何挖掘和利用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情感交流和共鸣并进行自我反思,是本文讨论的焦点所在。笔者认为,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步骤来运作。
  
  一、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
  观察法的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长期性的、累积式的考察和研究。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必须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并注意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其他老师的观察结果相比较。在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解释时,应与学生所处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一贯表现以及学生的整体人格特征相结合,防止得出片面的结论。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档案袋记录的方法,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件或表现加以观察和记录。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出正确的评定。
  2.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的状况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采用问卷的形式;另一种采用会谈的形式。问卷形式虽然具有简便易行、调查面广、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学生在回答问卷中一些涉及到个人真实想法的问题时,可能会产生某种“掩饰”,致使答题出现表面化、虚假化的倾向。这时可使用投射问卷。所谓“投射”是指将自己的动机和想法当做别人的动机和想法的倾向,也即是所谓的“推己及人”。通过这种投射问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
  当调查的内容比较敏感、调查对象有所顾虑时,观察和问卷就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此时应选用会谈法。会谈不但可以通过言语交流触及和了解学生内心深处“不可告人”或“难以言表”的一些想法,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学生非言语行为的观察,体验其内在动机、情感和意愿的真实情况。运用会谈法必须注意以下一些基本技巧:如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尊重的会谈关系,在会谈中注意对学生的倾听,当学生在会谈中出现“阻抗”时,要鼓励学生把“心病”说出来。此外,对学生的一些活动作品(周记、日记、作文)进行分析,也是调查和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
  3.运用心理测验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
  心理测验是准确诊断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但班主任在使用心理测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端正对心理测验的态度。一方面,不要高估心理测验的效能,将之当成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也不可认为其完全不可信,仅凭经验去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2)慎重选择心理测验的种类。一方面,所使用的心理测验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对那些正规的心理测验也应根据不同的施测对象有区别地、有针对性地使用,而不可“千人一测”。(3)施测过程应严密规范,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尽量控制测量误差。f4)对测验结果要替学生保密,对结果的解释应全面、客观,并结合学生的其他表现,不可采取“唯分数主义”的态度,认为测验分数具有绝对意义。
  
  二、激发动机,全员参与
  
  1.激发动机
  学生的活动动机源自于其自身的学习、交往、发展等需要,并以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有效地引起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动机,教师可考虑运用以下方法:(1)提出诱人的、振奋的奋斗目标,使学生知道活动的目标、价值。(2)形象地描述即将开展的活动过程的种种趣味,引起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活动动机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激发学生去探索答案。(4)树立亲切感人的、具体实在的榜样,引起学生学习、模仿的需要。(5)实行兴趣转移,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过来。(6)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产生参加活动、接受教育的需要。(7)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渴求赞许等特点,激发其参加活动的动机。
  2.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班级活动的多样性是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活动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游戏活动、心理剧表演、主题辩论、参观访问、体育运动等。这里主要讨论两种:游戏活动与心理剧表演。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揭开他们平时面对老师时所戴着的人格面具,流露出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此时班主任应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尽情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展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不应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否则会造成学生畏首畏尾。
  心理剧表演是以某种心理冲突情境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把参演学生的人格结构、人际关系、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在戏剧活动中逐渐呈现于舞台,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受到参演过程中激情的影响,对所演的角色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从而使参演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生改变。班主任在导演心理剧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发地参与表演活动,表演应尽量能够再现日常生活的情境和真实的自我,尤其应反映本人心理上的重大矛盾和冲突;对辅助性配角的选择应合理,配角应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主角所处的真实生活情境,使主角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与这种背景相联系着的内心冲突;在表演中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帮助他们把自己内心深处从未吐露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
  
  三、班级活动的体验分享及引导
  
  “体验性原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在活动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把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在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理解、同化过程中实现“助人自助”。要让学生做到真情流露,班主任就要营造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情感体验的心理环境,否则学生有话不敢说,或者言不由衷,就不能取得心理教育的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真情流露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因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它要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的接纳与关注上,教师应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轻率地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真诚是信赖关系的基础,对学生要胸怀坦白,不要掩饰自己。班主任也可以以集体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信可敬。
  在班级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创立者艾利斯(A·Ellis)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使自己在快乐中成长,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当人们用不合理、不合逻辑的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逃避现实,缺乏忍耐,或苛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自怨自艾。如果个体陷入一种非理性的取向而不能自拔时,就会产生许多情绪、心理的困扰和适应不良。贝克(A·Beck)的认知疗法也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而,班主任在倾听、尊重学生表达情感体验的同时,着力在引导上下工夫。一方面使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产生一定的碰撞;另一方面要在碰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班级活动的评价
  
  评价的过程,从维列鲁学派的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来看,就是心理的反馈调节机能发挥作用的过程。因而,在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班级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和班主任这两大要素。所以对班级活动的评价也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班主任评价
  (1)班主任是否具有共情、真诚、尊重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人格特征,能否正确、积极、主动地将这些特征外化并与学生建立平等、理解、信任和合作的师生关系,能否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
  (2)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能否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能否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去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加他们的正向情感体验,能否发现学生潜藏的各种能力,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这种潜能表现和发挥出来。
  2.学生评价
  (1)学生能否自主地、积极地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能否全身心地投入班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
  (2)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能否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是否有优化和健全自身心理素质的态度和意愿。
  但需要说明的是,在班级活动中开展的心理健康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推崇学生的自我评价,断定“只有一个人能评价目标实现的程度,这就是学生自己”。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反思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心理的自我成长。
其他文献
一、我国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法学教育沿袭了从一般到特殊的三段论的演绎推理的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座式教学模式,注重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原理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的律师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思维与口才等方面的训练。随着社会生活对法律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外来法律文化冲击,人们发现单调刻板的理论框架和学院式教学方法日益不能满足丰
一、引 言    我们都知道,语音命令的训练样本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譬如,男女声发音之间、不同发音人之间、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发音之间,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在差异性较大的训练样本集上,训练的模型很难对所有样本都有好的建模效果。我们将ANN/HMM混合模型应用于语音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差异造成的识别率并不理想的情况。  由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多重ANN/HMM混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呈现出多元办学模式。以现有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美术学的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如何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保证人才质量,这对美术学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
一、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实施    1.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因素  (1)探究式教学与学习者有关:指学习者具有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所需要的获取、收集、分析、理解知识和信息的技能,以及热爱学习的习惯、态度、能力和意愿。以这一指标来衡量高等数学课程教育,体现高等数学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特色。  (2)探究式教学与课程的设置有关:课程的设置是一门实践l生很强的科学,它使学生经过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获得
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现状rn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指个性在网络环境下,由于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知内部的道德自律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rn
一、问题的提出    希望是一种要求满足良好需要的欲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击败绝望和消沉的有力武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的功利化发展,教育过程中遭遇学业失败、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学生”日渐增加。希望教育不仅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动力,而且也可以为他们指明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创造未来的生命体。”采用一种开放、激励式的教育模式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研究的现实意义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处在现今价值观混淆、缺乏明确的信念来引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混沌时代,如何把握自己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就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万物、人和社会、人的思想和活动等在内)对于人的意义(好坏、善恶、美丑、利弊、祸福等)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的行为选择等问题。”与此同时,人运用价值判断的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由此,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认为德育应帮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目的上获得统一,从而帮助他们成长。德育教育就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而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柏拉图曾经说:“一个人除非经过多年的实行,养成习惯,还要经过多年的训练,否则决不会懂得善的真意。”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也指出:“灌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
自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等文件出台以后,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日益增多,渐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运动”之势。在这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问题似成“共识”。但对这种“双重身份”是权宜之计还是应该如此,据笔者所见的文献,还没有充分的研究探讨。故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辅导员的身份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