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中考选拔测试加大了物理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目的就是为了根除“高分低能”的顽疾,促进物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态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初中物理教学的首位.
一、重视实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是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由于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影响,学生已形成“铁比木头重”的思维定势,上课时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便可说明其错误.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也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可演示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的实验,学生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会下落,就会确信大气压的存在.但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两手用力拉,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在上课时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赛马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有学生上课时都会十分投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知识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概念多,规律多,实验多,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多.因此,指导学生“一意多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题,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就要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一般程序及主要环节.
在复习课上设计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复习浮力问题时,设计以下的练习: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练习后,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讲,重点归纳总结学生们在练习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症结,并制定对策,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四、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认为物理是抽象的符号、刻板的法则、枯燥的公式和变幻莫测的解题方法,因此对物理既害怕又反感;而有人却酷爱物理,迷恋物理,为解决物理难题而冥思苦想,废寝忘食,把解决困难的探索活动视为乐趣.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及对物理美的领悟不同所致.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就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制造“悬念”,精巧设计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重视实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是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由于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影响,学生已形成“铁比木头重”的思维定势,上课时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便可说明其错误.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也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可演示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的实验,学生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会下落,就会确信大气压的存在.但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两手用力拉,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在上课时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赛马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有学生上课时都会十分投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知识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概念多,规律多,实验多,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多.因此,指导学生“一意多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题,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就要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一般程序及主要环节.
在复习课上设计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复习浮力问题时,设计以下的练习: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练习后,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讲,重点归纳总结学生们在练习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症结,并制定对策,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四、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认为物理是抽象的符号、刻板的法则、枯燥的公式和变幻莫测的解题方法,因此对物理既害怕又反感;而有人却酷爱物理,迷恋物理,为解决物理难题而冥思苦想,废寝忘食,把解决困难的探索活动视为乐趣.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及对物理美的领悟不同所致.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就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制造“悬念”,精巧设计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