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peng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中考选拔测试加大了物理学科能力考查的力度,从而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目的就是为了根除“高分低能”的顽疾,促进物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态度,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初中物理教学的首位.
  一、重视实验,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是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由于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影响,学生已形成“铁比木头重”的思维定势,上课时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便可说明其错误.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也发展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可演示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的实验,学生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会下落,就会确信大气压的存在.但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一个学生两手用力拉,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学生根本感受不到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在上课时可以借助于电教手段,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赛马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了现场实验情景,所有学生上课时都会十分投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施压给半球的基本知识的理解,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概念多,规律多,实验多,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多.因此,指导学生“一意多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题,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我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一个常见的问题: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就要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逐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一般程序及主要环节.
  在复习课上设计出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复习浮力问题时,设计以下的练习: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练习后,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讲,重点归纳总结学生们在练习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剖析导致错误的根源、症结,并制定对策,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四、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人认为物理是抽象的符号、刻板的法则、枯燥的公式和变幻莫测的解题方法,因此对物理既害怕又反感;而有人却酷爱物理,迷恋物理,为解决物理难题而冥思苦想,废寝忘食,把解决困难的探索活动视为乐趣.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及对物理美的领悟不同所致.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就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制造“悬念”,精巧设计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然而,目前的数学知识,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巧设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使他们体验“生活教学”,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一、让数学走出课堂  模子里的样品永远是定势的,驰骋于原野的马儿才会适应生活.一个公民数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自我设疑、析疑、释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巧妙设疑,创设激发思考的情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设疑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习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常感现成的传统山水题材与手法不足以农达我对生命的感悟,故不执于山水中澄怀观道,所以画枯水以表现对生死的超越感悟、画巨幅白菜以观平凡而伟大之道。人化流行也,事事物物皆可
写作是用有组织的文字表现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如影随形地影响社会生活,起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很多学生怕写作,写不好文章,从而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生成绩。其实“文有定则”,只要掌握了写作的普遍规律,写好作文并不难。    一、加强阅读,以读促写    读与写各有自己的任务,但它们之间却又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从阅读中吸取对写作有价值的东西,能为提高写作
曹雪芹说过:“人情练达即文章。”“文”之不存,“情”将附焉?语文本身包含着情感,“语”中有“情”,“情”托于“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这三种性质不同,作用互异的心理活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又是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
一、鼓励树立后进生学习的信心    对于后进生,哪怕他们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作为老师也应该多鼓励、多表扬,要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多引导帮助他们,让后进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  虽然后进生缺点较多,但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当老师用真诚关注了这些孩子,他们会觉得老师是信任他们的,他们会用同样真诚的目光回应我们。如我在工作中,经常任命一些后进生为小组长,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不把他们当后进生看待
作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为目的,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学生作文差的原因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要想对症下药,把作文教学这一难题解决好,必须理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症状,然后逐一击破。  写作素材单一贫乏。现在的小学生的生活的方式是:“吃饭—学习—睡觉”,三点一线,非常平淡,再加上年纪较小,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知之甚少,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往往毫无机会,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和学习兴趣是物理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因此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首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新课导入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新课导入时,可精心准备一些新奇直观的实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等来导入.如对于“平面镜成像”一课,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后进生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被放到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后进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其学习情况,生活行为习惯,家庭状况,生活成长环境以及心理特征等,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构建和谐班级,促进教育工作。  一、深入了解后进生  1. 后进生的类型  后进生大体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