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及应用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高中数学就开始教学,在大学,甚至很多研究里一直在使用.但是,这究竟是一种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从名字看,以为是没有疑义的归纳法.这是否是真的呢?
  2 数学归纳法的形式
  2.1 第一数学归纳法
  4 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对数学归纳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用途广泛,而且使用非常方便.可以说,对于一般和自然数有关的性质,大都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予以解决.
  不过,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其实,是我们使用无穷递推得来的,换句话,是演绎得来的,并非简单归纳就得到的.
  
  参考文献
  [1] TANG X. WANG H,Stepwise confidence interval method for finding drugs minimum effective dose in trial[J]DRUG EVALUATION RESEARCH,2010,33(1).
  [2] LIU N. WANG H.TANG X, et al. Maximum safe dose of drug based on continuous reassessment method[J]DRUG EVALUATION RESEARCH,2011,34(6).
  [3] TANG X, LIU N, WANG H,et al,A class of new two-variable chromatic polynomial [J]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2,48(2).
  作者简介:石书志(1972,12-),男,湖南新邵人,中学一级教师,长沙市稻田中学高中数学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从教17年,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效果好.2009年被评为雨花区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雨花区优秀班主任、2012年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师.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在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对创设教学情境意义的理解还存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情境的价值缺失,出现了为创设教学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的
1 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都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可是很少有人研究过它的逆命题. 某同学经过深思熟虑,得出结论:当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和这边上的中线重合时,显然它是等要三角形;当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和这边所对角的角平分线重合时,显然它也是等腰三角形;可是他无法判断当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和这边所对角的角平分线重合时,它是不是等腰三角形,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图1,在△ABC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规救人的方法是“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当时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使“人离开水”. 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儿童自然也就得救了. 这样司马光把救人的一般方法“人离开水”变成了 “水离开人”,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而且恰巧从这一个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又是实际可行的,从而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若用直接证法证明命题“两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很多资料上表明问题已被用不同方法得到完全解决,但证题过程较为复杂,寻找简捷的证明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在间接证法中最多见的是反证法,读者在阅读、理解方面都存在诸多不便,如果选用间接证法中的“同一法”,可使证题过程简化,且便于理解,于是将该证法整理如下,并作一些探讨.  定理 两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如图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着物理学科教育研究的发展,也对物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师范院校培养物理教师的主干课程“物理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撰写教研论文,首先必须获取论文的写作素材.那么如何灵动捕捉写作素材呢?笔者从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做个有心人,论文的“源”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是论文的源头活水,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1 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互
问题1 某班共有45名学生,在元旦班级联欢晚会上两两握手致意,那么他们共握手多少次?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第1个学生分别与其他44个学生握手,可握44次手;第2个学生也分别与其他44个学生握手,可握44次手;….一依此类推,第45个学生与其他44个学生握手,可握44次手,如此共有45×44次握手,显然此时每两人之间都按握了两次手进行计算的.因此,按照题意,45个人每两人之间握一次手
规律小结 自双曲线上的任意两点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段,则:  量守恒 双曲线上的点及其对应的横纵垂足和坐标原点构成的矩形面积相等.   置守恒 连结双曲线上第一点对应的横(纵)垂足与第二点对应的纵(横)垂足的线段与连结双曲线上这两点间的线段平行.   (下面给出证明)
利用相似形探求结论是等积式(或比例式)的几何题是一种主要手段. 关键是如何迅速发现要利用的相似三角形,这是解题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这类题型的证明思路一般可归纳为“三步连环法”,即“一查、二换、三过渡”.     一查——横查竖找    所谓横查竖找,把要证的等积式通常转为比例式,得到两个分式四条线段,分数线上、下方的四个字母分别去掉一个重复的字母,剩下三个字母,能构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想法证明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