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教材不同步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和建议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d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纽带.数学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物理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与物理同为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但现行数学教材有些知识滞后、同一知识在物理、化学学科的进度、表述不同等对物理教学有诸多不利影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对物理教学影响不大,本文不涉及.下面就笔者所在地使用沪粤版物理和人教版数学、化学教材的教学现状,谈谈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和一点粗浅想法与建议.1数理化教材知识内容编排的问题1.1知识内容编排不同步数学知识滞后,对物理学习有严重障碍,甚至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八年级密度,应该说密度知识是学生感到比较有趣的一个内容,密度的计算简单.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学生简单的问题总是出错,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学生对较小的物体进行计算时,质量、体积的单位要划成“千克、米3”后,数值太小,而进行计算时出错.对密度的单位“kg·m-3”学生根本不理解,因为他们不会进行指数运算(负指数).同样,光学部分计算题,未学到相关几何知识而困惑,对杠杆的力臂(如定、动滑轮力臂)的作图不理解,“为什么轴心与力在轮缘上的点连线正好垂直”,因为数学知识“圆心到切点的连线与切线垂直”在九年级才会学到等.而有些化学实验器材同样在物理上也是重要的器材,如酒精灯,但由于化学要重点介绍,物理教材就未作介绍,八年级学生出现实验操作不规范,不会正确使用酒精灯、不会在玻璃管上套橡皮管等甚至出现实验事故.1.2知识内容重复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同属自然学科,无容置疑他们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内容,尤其是二者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科学研究方法、操作规程等方面是相同或相近的.如实验器材:量筒、量杯、天平物理课在八年级上学期就学会使用了,而九年级化学又重新学习这些器材的使用;在知识内容方面:八年级物理“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九年级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好多内容相同与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与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内容基本相同,还有物质结构的内容等.1.3知识点表述不统一
  同样是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规律表述应该规范一致.而物理教材和化学教材对某些知识点的表述是不相同的.如物理教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化学教材“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物理教材“分子在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化学教材“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物理教材中已经早就用“热值”代替“燃烧值”这个概念了,而化学教材仍然使用“燃烧值”等.1.4教材编写不严谨物理教材在编写时突出趣味性、可读性,对科学知识缺乏严谨性.如:“属性”在“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在物理教材中,应该只有“运动”、“质量”、“惯性”是物质的属性.而教材提出的“密度、硬度、导电导热性”等,应是特性而非属性;“物体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不能说“物体由分子组成”;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样的表述粗糙不精炼,若用“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则言简意赅.教材图16-3(b)“为什么接在家庭电路中的灯泡100 W的要比15 W的亮得多”,学生会回答“那是当然,电功率大吗!”其实,编者是想问“灯丝粗的为什么比灯丝细的亮”,对“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和控制”图16-5(c)电冰箱,安排不妥,电冰箱的“热”是电流热效应产生的吗?这会误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安排错位的也很多,如声、光中要用到速度计算,而学生未学速度公式,只会用数学方法计算,由于先入为主的效应,对后续教学极为不利;未学习“二力平衡”知识,对“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学生也不能理解等等.节装入瓶中的沙子的多少,可使瓶子在水中漂浮、悬浮或下沉.测出其在不同状态下的重力和浮力,可得物体的浮沉条件.15摩擦起电用一个塑料瓶在头上反复摩擦几下,将其靠近小纸屑,发现塑料瓶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随手可得的塑料瓶能做出如此多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兴趣.其实用塑料瓶做的实验还很多,如潜水艇模型、喷泉等,还可用塑料瓶做许多实验替代器材如烧杯、量筒、溢水杯、漏斗等.生活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长久保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2对物理教学的不利影响由于学科之间知识内容不同步,给物理教学增添了诸多困惑,主要体现在:2.1教学活动难以完成由于数学知识滞后,使学生无法解物理习题.比如密度计算需要用到指数的运算;光学作图需要用到平分线、相似形等知识;杠杆的力臂作图与计算,需要用到勾股定理、圆的相关知识等.而化学器材的操作与使用,如酒精灯、玻璃管上套橡皮管等操作都是物理实验八年级就需会的,而化学到九年级才学习;对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必须系统地认识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后才能解释,而物理教材九年级一开始就涉及等.如果要顺利完成此类物理知识的教学,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数学、化学知识的指导,否则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但物理教师在这方面用的教学准备又受时间等因素制约.2.2浪费教学时间物理、化学学科又有许多知识内容是相同或相近的,物理、化学老师各授各的课程,依教材进行教学.对许多知识点重复教学,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如托盘天平、量筒等的使用,物理、化学都要学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化学也有涉及、热量与燃料等知识物理、化学分别详细介绍,其知识内容相同的较多等.这样既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每个学科对知识内容的表述不一致,要求也不尽相同.2.3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同学科间对同一知识内容的表术和要求不一致,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物理学科的习题:“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球也带上了正电,为什么?”物理学科可以回答:“验电器上的正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去了”,而化学这样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正电荷是不能移动的”;对“乙醇能源(选填‘可再生’、‘不可再生’).”物理、化学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1999年安徽省中考数学卷中有一道物理题:“27.某人用一架不等臂天平称一铁块G的质量,当把铁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中时,称得它的质量为0.4 kg;当把铁块放在天平的右盘中时,称得它的质量为0.9千克,求这一铁块的质量.”,应该说,数学卷中出物理内容的习题,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该卷的标准答案为:设不等臂天平的左、右臂的长分别为l1、l2.铁块的实际质量为m千克,由题意易得:ml1=0.4l2,ml2=0.9l1.……   上面的式子在物理上,直接列出显然是错误的,而学生在考试时,有的用物理方法列出,却被打“×”.3一点粗浅设想和建议因为数学教材、化学教材的知识内容与物理知识不同步和分歧,作为物理教师上课时就不能对数学、化学学科“充耳不闻”,同样又不能因增加数学、化学知识内容的教学而增加学生的压力.所以,物理老师必须处理好物理与数学、化学学科的关系,有利于物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3.1既要考虑物理知识的教学,还要考虑数学、化学知识的指导我们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时,对学习的内容要考虑需要运用哪些数学知识?哪些实验器材?用哪些数学、化学学科知识为物理教学服务.如果数学、化学知识滞后,作为物理老师既不能抱“事不关己”,只管教物理的态度,也不能把物理课上成数学、化学课.对此可补充必须的知识储备,但不作过深要求,比如:介绍负指数运算法则(其实,他们已学习正指数运算,负指数只要点拔就行),会进行计算即可;对于八年级需要使用的酒精灯,我们只要求学生明确酒精量、如何点火、熄灭,应急处理措施即可,并不要求解释为什么要有外焰?对所有器材的使用,并不需要化学老师那样规范操作,我们只要告诉使用方法和可能造成事故令行禁止的要求.3.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物理教师要结合教材安排知识不同步的机会,把其不利因素,当成培养学生能力的契机.指导学生自学必备的数学知识,不懂的问题,主动去请教数学老师或同学交流.另外,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资料,寻找仪器的使用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我会学!”这个终身受益的自学学习方法.3.3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及相邻学科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重组.如九年级物理开始介绍静电知识,对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等现象的解释,完全可以移到学期中间待化学“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对原子结构知识学习了以后,很容易解决.如果按照教材教学可能让学生“昏昏然,不知所以然!”适度调整教材,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3.4加强学科渗透,突出科学的严谨性不同教材各有各的“口味”,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加强学科渗透,消除学科壁垒应转化成教师的实际行动.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知识的学习,而要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的学习,特别是渗透“过程与方法”的教育.要与数学、化学老师加强沟通,实现相关知识互补.对同样的知识点,由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研究角度及方法不同,对专业术语有一定差异.但我认为对初中学生来说,以统一为好,防止学生认为:“物理是物理,化学是化学”等,突出科学的严谨性.3.5教材编写要改变学科本位观点,与邻近学科加强沟通教材是专家学者编写的,它有一定权威性.而教材编写者都只编写本学科教材,他们可能没有与其它学科编写者进行沟通.所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改变学科本位观点,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以使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能同步,减少相关知识的重复学习,以方便教学.当然如果条件成熟,可以用科学学科取代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
其他文献
●字母大家园  Ⅰ.奥运“入场式”  请按英语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列国家参加奥运会入场式的先后顺序。  FranceEngland JapanAmerica China  ItalyGermanyBrazilHolland Denmark  1.____ 2.____3.____4.____ 5.____   6.____ 7.____ 8.____ 9.____10.____  Ⅱ.排除异己  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79页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阐述是这样的: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教学中对这条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是见仁见智,尤其是对于其中弹力做功的理解更是一头雾水,莫衷一是.本文拟从中学物理教师应有的高度相对系统地阐述一下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并尝试打通力、电界限,以期对能的转化和守恒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1为什么要在“系统内”考查
对于“同课异构”的概念大家已经较为熟识,即指同学科同主题内容,由不同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系列教学活动.然而“课堂观察”这一概念,虽然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及,但究竟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有哪些内容?该如何进行?可能了解的不多,笔者便是如此.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关于“课堂观察”只知道有许多课堂观察表,观察者们要在教师(被观察者)授课的过程中完成这些观察表,通过对观察表信
何谓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评价标准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教学的课堂也就要求教师利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引导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动起来,自主的发现问题,大胆的提出问题,快乐地探究问题,幸福的收获成果,取得进步.因此“高效
笔者认为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补充练习B组第四题的答案值得商榷.本题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给出具体物理情景,导致该题的答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现在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  原题某商场安装的智能化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顾客始终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B.顾客受到
时下谈论教育,有一个很有点击率的话题,即不少人认为:教师的讲已过时了.更有人在学习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先进教学经验后,深有感触,写就的论文甚至给物理“不同课型”的具体讲授作出了时间安排:如新授课讲多少时间,实验课讲多少时间(建议是“最好为0”),复习课多少时间……不知各位同仁作何解,笔者看了以后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关于以上观点,严育洪先生在其《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一书中曾谈及:
在平衡问题中,我常会遇到共点力平衡求极值一类的问题,众多参考资料中介绍的方法大多为应用三角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若引入摩擦角的概念,可以很好地将多力平衡简化为三力汇交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简化极值的求解过程,避开了繁琐的数学三角函数公式,降低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此处运用摩擦角的物理方法优于三角公式的应用.笔者在给学生介绍这种方法是这样引入的:  摩擦角指的是:物体在受到摩擦力情况下,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提到第一宇宙速度时,经常是灌输式的讲解,给出第一宇宙速度是环绕的最大线速度,又是发射的最小速度;在提到卫星变轨时在切点通过加速减速以实现变轨,为什么圆轨道上的线速度和椭圆轨道的线速度不同.其实学生在理解程度上还是不够深入,平时就是强记结论,效果较差.笔者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许抛砖引玉.  1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7.9 km/s,既是环绕的最大线速度,又是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中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欲望,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而这些实验和探究活动大部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完成.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各种实验和探究活动,既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又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这样做本
还在讨论3D电影吗?那你可out了。上海世博会多座场馆都将向游客播放环幕电影,站在圆形观众厅的中央区域,被四周环绕的广阔画面所包围,再加上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全方位立体声效果的配合,能产生极强的身临其境感。  请看相关报道:  Eight proje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pavilion will create a 360-degree audio-vi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