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婚恋观分析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axi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国前期,随着社会学的传入,民意调查开始在中国社会兴盛,1921年陈鹤琴的民意调查实为中国迄今可见的首次民意调查。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和认识当时的婚恋观念,对研究婚姻史、校园文化史乃至教育史都有意义。
  关键词:男生;婚恋;民意调查;江浙
  婚姻是家庭和社会存在的基石,男女成婚不仅是指生理和生活上的结合,更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中国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和进步,与广大女性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密不可分,但是也要看到,许多新知识分子中的男性为此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以江浙地区男性学生的婚恋观为考察对象,以陈鹤琴的民意调查为中心,力图呈现一幅19世纪20年代有关江浙地区的婚恋全景图。运用民意调查研究当时的学生婚恋观,笔者还未见有学者对此的论述。

一、陈鹤琴民意调查的主旨


  民国前期,中国政体的变革,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导致中西方文化激烈冲突,婚恋观是新旧文化交锋的重点。有鉴于此,教育家陈鹤琴以男性学生为主题,研究社会新式群体对婚姻的看法。1921年,陈鹤琴在江浙地区某些学校中,做了民意测验(以下简称为“陈氏民调”)。[1]
  为保证学生对调查问卷的重视和填写内容的真实性,在填写问卷之前,陈鹤琴都会详细告知学生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性质。为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本次调查为无记名填写。
  本次婚姻调查在被调查人填写完年龄和籍贯后,将问卷填写者具体分为三类:已婚、订婚、未婚,针对以上三类人群设置了各类的问题。
  (一)已婚人群
  1.结婚时的具体年龄?2.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还是家人代订婚姻?3.你在结婚以前是否和你的妻子相识?4.结婚之后,你们夫妻关系如何?是否有不和睦的事情发生?5.你对于你的婚事是否满意?满意在什么地方?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6.你对你的妻子态度如何?使用哪种态度?7.你现在是否有子女?儿子几个?女儿几个?8.假使你结婚多年,你的妻子还没有生育,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你那时是否会娶妾?9.婚后生活是否有困难?如果有困难,你觉得哪方面的困难最大?10.你觉得结婚对你的身体、经济、精神、学业有什么影响?11.对于当下的婚姻制度有什么具体意见和建议?如要改良婚制,应该从哪方面改良?12.除了上述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意见和建议?[2]
  (二)订婚人群
  1.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还是家人代订婚姻?2.若是家人代订婚姻,你现在心里是否赞同?为什么赞同?为什么反对?3.若是你不愿意家人代订婚姻,你是否有退婚的?若是想退婚,你该想何种办法?4.若是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你是否与你的妻子相识?若是认识,你们是如何认识的?是否经人介绍认识?具体的介绍人和你是哪种关系?5.对于婚后生活,你是希望组织小家庭还是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想要组织小家庭,是因为什么原因促使?6.你结婚后,是否同意你的妻子在社会上服务?7.除了上述具体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意见和建议?[3]
  (三)未婚人群
  1.你的婚事是自主婚姻,还是家人代订婚姻?2.若是自定婚姻,你将如何着手准备?3.你希望你的妻子是咋样的女子?(1)外貌(2)性格(3)年龄(4)身体(5)学问(6)才识(7)家世。4.你希望结婚的年龄?5.你打算有几个孩子?6.对于婚后生活,你是希望组织小家庭还是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是什么原因促使组织小家庭?7.你结婚后,是否同意你的妻子在社会上服务?8.除了上述具体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意见和建议?[4]
  以上就是针对这三类人群,所形成的具体问题。在问卷的结尾,陈鹤琴还附加了一个问题:你以为结婚究竟是为的什么?你对于独身主义的意见怎样?[5]
  陈氏民调以大、中学生为对象,共发出婚姻调查表1500余份,收回调查表631份。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男性学生,学生主要是来自两个中等师范学校、两个中学、一个大学和一个高等师范学校,校名为浙江第五师范(绍兴)、浙江第一师范(杭州)、江苏第十中学(徐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6]

二、民意调查所反映的学生婚恋观


  民调反映的学生婚恋观是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当时学生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尽管身处新旧嬗变时期,学生们还不能完全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但是相比在“男权主义”社会中的其他男性,学生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体现出求新、思变、不断进步的趋势。因问卷填写不全,统计数字比率原文如此。
  (一)晚婚成为新的趋势
  陈氏民调将已婚人群的结婚时间与未婚人群想要结婚的时间作一详细对比,可知提倡晚婚的现象已经异常明显。在631份调查问卷中,已结婚的184人,已订婚的181人,[7]未订婚的266人。在已婚人群中,行婚时年龄最小的是1岁,仅有1人,占0.54%;年龄最大的为23岁,有9人,占4.87%;20岁行婚的人数最多,为42人,占23.13%。结婚时平均年龄为18.97岁。[8]对于未结婚的学生,在预计结婚的年龄中,最小為18岁,仅1人,占0.45%;最大的是30岁,共39人,占17.73%,这一部分占比较大,值得关注;预计在25岁结婚的人数最多,75人,占34.09%。预计结婚平均年龄为24.77岁。若以两个平均结婚年龄对比,前后竟差5.8岁。[9]
  中国社会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让孩子们较早结婚,以享“抱孙之乐”。但是,结婚太早排在对婚事不满意的回答中第四位。[10]
  (二)从“父母代订婚姻”转变为“婚姻自定”
  在已婚人群的184人中,只有6人是自定婚姻,6人是父母代订而征得本人同意的,其余172人均为婚姻由父母代订。[11]在已订婚的181人中,“自定婚姻”的6人,占2.32%;父母与自己合订婚姻的是17人,占9.39%;“婚姻父母代订”的为158人,占87.29%。[12]再来考察未婚人群的269人,[13]希望“自定婚姻”的人数达171人,占比高达63.53%;父母与自己合订婚姻的是55人,占21.34%;父母代订的仅为21人,占比仅为7.8%;还有剩下的一些学生填写“暂未确定订婚方式”和“都行”两种意见,因为占比较小,不再赘述。[14]   从“父母代订婚姻”转变为“婚姻自定”,表明当时学生追求自由的个性,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密不可分,也是自由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在已婚人群的调查报告中,对于婚事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父母代订婚姻”,许多学生将这种婚姻称为“皮条式”,直言道,他的妻子“不识字……我同她谈话,简直听不懂,所以不但说不到良伴好友,做一个弟子资格都不配”[15]。摆脱“代订婚姻”,追求自由,有利于学生追求生活和灵魂上的伴侣,促进婚姻和谐。
  (三)择偶标准以学识相仿和性情温和为重要
  择偶标准影响着婚姻幸福和家庭和睦,择偶标准是婚姻的核心因素。针对“未婚人群”266人所设置的问卷调查第三条: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女子为妻?(1)品貌(2)性情(3)年纪(4)身体(5)学问(6)才识(7)家世。根据调查结果,男性学生在择偶过程中,最注重的是女性的学识和性情,在学识中,以学识相仿为宜,在性情中,以性情温和为重。
  266人对问题“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女子为妻”的各项选择数量如下:在择偶的品貌一项中,要求妻子品貌平常的是95人,占35.74%;端庄83人,占32.68%;秀美55人,占21.40%;不论品貌的24人,占9.34%。在性情的选择上,选择性情温和的为223人,占比高达86.77%;活泼10人,4.27%;忍耐7人,占2.69%;谦卑6人,占2.33%;诚厚6人,占2.33%;刚强3人,占1.17%;慷慨1人,占0.39%;快乐1人,占0.39%。在择偶对象的学问上,要求中学以上的131人,占59.82%;要求普通学识的是75人,占34.24%;要求学识较自己低的是9人,占4.11%;希望有所专长的是4人,占1.82%。在家世的选择上,不论家庭情况的是113人,占45.93%;中产74人,占30.08%;相等的是33人,占13.41%;清白的是12人,占4.88%;穷贫的是5人,占2.03%;希望学界出身的是3人,占1.23%;农民出身的是1人,占0.40%。[16]
  在已婚人群中,部分男性学生对婚事比较满意,陈鹤琴将满意的原因归结为17个方面。[17]填写时出现的频次,总次数为99次,善治家务出现18次,排在第一位,之后分别是为人温和(15次)、性情相投(15次)、有知识(13次)。[18]对于婚事不满意的地方归结为16个方面,[19]总次数为149次,最令人不满意的就是自己的妻子缺乏知识,出现的频次为86次,占比高达57.71%。[20]
  门第观念在中国社会影响较大,择偶以求“门当户对”,注重“家世”。1921年江浙地区学生希望打破“家世”的影响,转为追求女性自身的社会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婚姻制度的一种重大转变。
  (四)从“大家庭”生活逐步过渡为追求独立的“小家庭”生活
  婚后和父母继续生活在一起,还是夫妻组织小家庭单独生活,是传统家庭生活和现代家庭生活的显著区别。传统家庭生活受到生产水平的制约,为降低生活成本,子女婚后还是选择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广大农村中,形成“一村一姓皆为一家”的独特现象。而在1921年,江浙地区的学生们逐渐提倡和追求独立的夫妻生活,但同时希望保持原有家庭关系的“养老”观念。
  在对“订婚人群”和“未婚人群”392人的调查中发现,婚后想与父母同住的是281人,占71.68%;希望组织小家庭的是111人,占28.32%。[21]若是仅从调查数据占比来看,似乎学生们还是追求“大家庭”生活,但是,这仅仅为数据的表象,还需要具体分析原因。在提倡和父母居住的理由中,最主要的是“父母年老,无人侍奉”,[22]这种侍奉为物质上的侍奉而非精神上的追求,是社会经济不发达的一种无奈抉择。此外,根据潘光旦在1927年的关于婚姻的民意调查可知,在当时调查中,“虽然赞成小家庭制的只有40.5%,但只要在小家庭基础上加上奉养父母的内容,比例立刻达到60%以上”。[23]这就进一步说明当时社会对小家庭制的追求。在当今物质生活充裕的中国,小家庭制已经是基本的家庭形式,亦是當时人们追求小家庭制的一个结果。
  (五)赞同女性角色走向独立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婚后只宜“相夫教子”,不能“抛头露面”,但是,在1921年的江浙地区,传统女性角色开始出现变化,女性角色逐渐独立,开始走向社会。在陈氏民调中,在结婚后“喜欢妻子在社会上服务”的是282人,“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在社会上服务”的是18人,[24]可知绝大部分都赞同女性群体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女性融入社会,体现了男女平等,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陈鹤琴在调查问卷中所言:“女子要在社会中服务,必须要有服务的能力,所以现在做女子的不单要注意家政,就是对于服务社会上的能力,也当在学校时竭力发展”[25]。
  (六)男女平等的夫妻道德观
  在男女夫妻关系上,男性学生逐渐摆脱“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关系,开始尊重女性的人格和地位。
  根据针对“已婚人群”设置的调查问卷第四条“你对你的妻子态度如何?使用哪种态度?”所得的反馈结果可知,不管男女双方在婚前是否认识以及婚后夫妻关系如何,绝大多数男性对待其妻子采用尊重平等的态度,较少采用“不尊重”“不平等”“怜悯”的态度。
  陈鹤琴在民意调查中把夫妻关系分为4种,分别是爱情浓厚、爱情平常、爱情淡薄、爱情毫无。[26]陈鹤琴将针对“已婚人群”的问卷调查第六题“你对你的妻子态度如何?”的反馈结果分为8种,笔者为便于统计,将其分为4个大类,详细情况请见表1。[27]



  已婚人群反对纳妾的调查结果也能说明新式平等、尊重的夫妻道德观念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调查反馈中,赞成一夫一妻制的是121人,占81.76%;要取妾的是17人,占11.49%;暂未决定是否取妾的是10人,占6.75%。[28]赞同一夫一妻制的比想要取妾的人数多7倍。

三、结语


  通過对陈氏民调研究发现,1921年江浙地区男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新旧婚俗杂冗的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精英意识要求顺应时代的变革,革新传统婚俗的陈规陋习,争做社会婚俗变迁的引领者;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新式婚恋观的认知并不彻底,凸显了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从总的婚姻发展变迁角度来看,江浙地区学生趋新、求新、要求变革的婚恋观念,是与整个社会婚姻观念变革相一致。
  婚恋观是基本的社会道德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现象,婚恋观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集中体现。1921年江浙地区的男性学生婚恋观,既体现出男性学生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男性学生向往爱情和家庭幸福的观念。这种新式思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婚姻思想层面的延伸,是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平等民主价值观念的反映。
  陈鹤琴的民意调查提供了一份有别于传统文献资料的量化信息数据表。这种民意调查不仅为了解1921年江浙地区的学校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资源,也对认识近代的中国教育史产生了价值。
  婚恋观的变迁仍需要经历一个现代化和长期化的过程。如何破除国人婚恋观念中的陈规陋习?除了加强宣传外,还应该提高国人的受教育水平。正如陈鹤琴在民意调查结束后所言:“若男子不受教育,对于旧式婚姻断不能发生不满意的心,若女子不受教育,断不能达到解放的那一天,若男女都不受教育,中国的婚制断无改良之一日,所以要改良中国的婚制,增进人类的幸福,巩固国家的基础,当从普及教育着手。”[2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3][4][5][6][8][9][10][11][12][18][20] 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第104,102,102-103,103,103,103,104,113,109,105,103,108,108页。
  [7]在调查已结婚人群的行婚年龄时,因为有几位学生没有填写年龄,所以在考察行婚年龄问题时候,只有176位同学的行婚年龄。
  [13]据陈鹤琴在最初统计时计算,“未婚人数”为266人,而在《东方杂志》第18卷第5号中,统计“未婚人数”为269人。两次统计人数并不相符,但对于调查结果影响甚微。
  [14][15][28]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5号,1921年,第108、107、98页。
  [16][21]22][24][25][29]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6号,1921年,第110-111、115、116、116、116、122页。
  [17]已婚男性满意的原因分别如下:1.善治家务;2.为人温和;3.性情相投;4.有知识;5.有才能;6.贤明;7.朴实勤劳;8.奉亲抚幼;9.品貌尚可;10.很聪明;11.行事谨饬;12.服务社会;13.沉默寡言;14.为父母的缘故;15.能自立;16.服从;17.好胜。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第108页。
  [19]已婚男性不满意的原因分别如下:1.缺乏知识;2.婚姻代订,自无主权;3.性情不投;4.结婚太早;5.妻子无独立思想,依赖性养成;6.妻子身体薄弱;7.貌丑;8.小足;9.订婚太早;10.意见不同;11.缺乏才能;12.不善治家;13.志趣不同;14.涂粉;15.年岁相差太多;16.多一人负担。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第108-109页。
  [23]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上海:新月书店,1929年,第41页。
  [26]“爱情浓厚”是指:爱情很好,没有什么不和睦的事;爱情怎样,难以言语形容;结婚前后从未有不和睦的事。“爱情平常”是指:爱情还好,不和睦的事也没有;虽然不十分亲密,也没有不和睦的事;爱情尚好,结婚数年,没有不和睦的事,因为两方多有原谅。“爱情淡薄”是指:爱情是很平常的,不和睦的事总是有的。“爱情毫无”是指经常发生口角和反目。例如:时常不和睦;没有任何爱情;我和她从来没连着说过三句话。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第105-106页。
  [27]在表1中,对待妻子不平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不尊敬不平等;2.态度冷淡;3.怜悯态度。东方杂志编辑部:《东方杂志》第18卷第4号,1921年,第105-10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档案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档案管理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档案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新《档案法》体现了档案治理的理念和思想,对实现档案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包括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档案法》宣传工作、提升档案执法能力、推进档案法治现代化等方面。  关键词:国家治
期刊
摘 要:1938年,身在国统区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顾稀为了抗日救国、追求进步,抛弃稳定的技术工作,历经艰难曲折,远赴陕北投奔共产党、参加抗战,颇有时代典型意义。  关键词:苏工; 陕北公学;顾稀;中国共产党;抗日  顾稀(1919—2012),原名顾乾熙,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938年9月参加革命,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代院长,1951年任院
期刊
摘 要:突发事件档案在留证、存史、资政和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但突发事件档案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制约了突发事件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文章从突发事件的档案资源储备和需求特点出发,分析了突发事件档案分散保管与应急需求、零散保管和全面需求、属地保管与异地需求等供需之间的矛盾,提出构建“求全责备”的档案资源体系,选择“主体全宗”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专题化”的突发事件档案利用目标等策略,来应对突发事
期刊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  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施世纶为官坚持以民为先、廉强恤下,因而
期刊
摘 要: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适应人才政策发展的流动人员尤其是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的建档工作等档案服务带来许多困扰与不便。文章通过三轮调查,以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映出的现行制度缺陷,初步提出了政策协同管理、规范标准建设与管理流程优化等对策。  关键词: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建档  根据发展经济学
期刊
港闸之名,来源于辖区两个百年老镇天生港和唐闸,正因为如此,根据2017年江苏省档案局关于开展“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要求,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选择了天生港、唐闸老镇和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八一村作为采集标本,进行口述历史采集。八一村作为重点采集对象,采集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社会变迁、历史往事、乡村名人、文化遗产、民风民俗六个方面。  区档案馆先后组织采访68次计73人次,共采录音频数据35.2GB,录
期刊
摘 要:人才对于城建档案行业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江苏省城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对城建档案行业面临形势、行业人才现状等进行剖析,通过SWOT矩阵分析找出对应策略,尝试建立城建档案人才培养路径模型,为城建档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SWOT分析;培养策略;城建档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期刊
摘要:校史人物故事作为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精神价值的鲜活案例,发挥着独特的资政育人作用,彰显校史人物故事整体功能需从创作、融入、传播三个方面着手。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档案资源丰富,在校史档案资源挖掘中,把校史人物故事研究作为校史档案研究的基本内容。在讲好校史人物故事中探索出“入学知”“课中讲”“实地看”的教学嵌入路径,形成了“宽传播”“厚传播”“高传播”的传播理念,使得校史档案建设功能凸显。  关键
期刊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名人是扬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档案是珍贵的社会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档案文化资源,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工作職责,将名人档案征集利用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建立健全名人档案,取得了很好的征集利用成果。一、树立“大征集”理念,名人档案馆藏初具规模  目前,扬州市档案馆已具规模的名人档案
期刊
摘要:加强公立医院档案建设,已成为现阶段医院管理研究的新课题。兴化市人民医院注重档案建设,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对档案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不断加强医院档案建设的四种战略,即: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WO战略(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劣势)、ST战略(利用自身优势,避免外部威胁)和WT战略(克服内部弱点,避免外部威胁)。  关键词:档案建设;SWOT分析法;公立医院  兴化市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