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名人档案 服务名城建设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名人是扬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档案是珍贵的社会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档案文化资源,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扬州市档案馆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工作職责,将名人档案征集利用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建立健全名人档案,取得了很好的征集利用成果。

一、树立“大征集”理念,名人档案馆藏初具规模


  目前,扬州市档案馆已具规模的名人档案有:“吴氏家族”档案1505件,扬州籍院士档案393件,扬州籍名人、名家书画作品档案500余件,国家级及部分重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1475件,副厅级离休干部档案3300余件,省以上劳模档案2000余件。
  1.及时抢救性征集。扬州市档案馆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散存于社会和个人手上的重要档案资料,抢抓时间归档。梳理从扬州走出去的67位“两院”院士,将其个人成长资料、科研成果等征集进馆,既填补了名人档案的空白,更可励志后人。其中,中科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把毕生所存的各种资料倾囊捐赠。对年龄大的离退休干部,尤其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干部,档案馆抢抓时间征集其档案并开展口述档案录制。其中,为百岁抗战老兵张志清录制的口述档案,讲述了他参加抗战的历史,获得“2015年扬州最佳社会表情奖”;为9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原苏北治淮指挥部团委组织部副部长严汉儒等一批高龄离退休老干部录制的口述档案,保存下众多珍贵史料。
  2.创新规模化征集。2016年,扬州市档案馆与市委老干部局合作,规模化征集到老干部(副厅级以上退休干部或享受副厅级待遇的离休干部)档案1150余件。2017年,与扬州市文联合作无偿征集到扬州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111幅,接收扬州市政协移交的171件书法作品,其中有郭沫若题词、戈湘岚作画的《骏马图》及赵朴初的书法等珍品。2018年,与扬州市总工会联合征集到省以上劳模档案2067件,其中有1959年全国劳模王广庆、缪炳芳的劳模奖章、奖状、任命书等共计数十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020年上半年,与市卫健委、苏北医院合作推进“战疫”档案征集,征集到援鄂医疗队员相关各类档案资料4100余件,做到262名扬州援鄂医疗队员档案一个不漏。
  3.坚持系列化征集。推行抓重点、促特色、由小做大,形成具有鲜明主题的名人系列档案。2010年,深入挖掘扬州“吴道台宅第”一门四杰成长、成才的路径,启动“吴氏家族”档案资料征集工程,经过10年努力,征集到“吴氏家族”各类珍贵档案1505件(全部为原件),为扬州院士博物馆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从2008年开始,征集人员定期拜访扬州非遗传承人,为58名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雕版印刷、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扬派盆景、富春茶点、淮扬菜系等一批“国字号”大师的代表作、成名作被收入馆中,并且非遗档案一直在不断补充中。
  4.注重人性化征集。征集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一方面,扬州市档案馆带着对征集对象的尊重和热情,耐心细致地向他们宣传档案征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定期联系吴氏家族后人,派员拜访吴氏后人30余次;多次登门拜访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86岁高龄的老干部汤国飞,获得他对捐赠个人档案的支持;在征集非遗档案、书画档案前,征集人员提前学习了解相关理论知识,赢得对方信任。另一方面,邀请征集对象实地考察档案馆的保管利用情况。如多次举办档案捐赠仪式,相继举办吴道台宅第主人吴引孙、吴筠孙手书原迹捐赠仪式、孙宅璞烈士档案捐赠仪式、清光绪《林氏族谱》捐赠仪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庆泉档案资料捐赠仪式、离退休老干部档案捐赠仪式、劳模档案捐赠仪式等50余次活动;与每位院士及家属保持常态化联系,邀请他们到档案馆考察。

二、强化档案文化自觉,名人档案利用初显价值


  1.名人档案编研成果广受欢迎。扬州市档案馆馆藏的一份份名人档案、一件件实物,蕴藏着大量历史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名人的人生轨迹和社会影响。档案馆组织力量对馆藏“吴氏家族”档案进行解读开发,形成原创编研成果《测海楼吴氏珍档解读》;在《扬州晚报》《扬州时报》“吴氏家族”档案解读专栏刊发20多篇文章。将规模化征集进馆的书画精品进行汇集,出版《扬州档案馆藏名家书画作品集》,高质量、高标准展示书画馆藏,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编辑出版“扬州人”系列丛书,其中《东西南北扬州人》收录了在外地工作取得一定成就的扬州籍人士431人;《当代扬州人》收录了当代扬州人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有重要影响者156人;《扬州人》(三)收录了全市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先进模范人物、杰出人士、知名人士110人;《宝岛扬州人》收录了在台湾工作、生活的扬州籍人士300余人以及台北扬州同乡会成员的基本资料;《扬州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辑》记录了127位非遗传承人的从艺历程、技艺特征、风格流派及个人成就。
  2.特藏名人珍品档案影响深远。扬州市档案馆对馆藏名人档案进行精心整理与科学保护,建立单独的名人档案全宗(全宗号702)。特藏馆展出具有极高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名人档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珍贵档案包括:“吴氏家族”档案中的清康熙《佩文韵府》全套六十册,《吴氏测海楼书目》原件一套六册,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等;非遗档案中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漆器大师张宇的“宝螺镶嵌”漆器作品《蝶舞金秋》台屏,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刻印雕版原件,淮扬菜技艺传承人薛泉生的代表作“文昌阁”“虹桥修契”等经典菜式模型十六件等;书画名人档案中的近现代扬州著名书画家包契常、颜裴仙、王板哉等名家书画作品多幅;院士严加安、蒋士成、程顺和的相关档案资料等。
  3.名人档案展览亮点纷呈。扬州市委、市政府在吴道台宅第建设“扬州院士馆”,集中展示扬州籍两院院士风采,扬州市档案馆协助配合,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2017年6月,扬州市档案馆在市美术馆举办“扬州档案馆藏名家书画作品展”,较为全面地反映扬州当代书画艺术家的创作风貌。2018年6月8日,举办“档案——见证改革开放记录最美生活”系列活动,全国先进工作者、党的十九大代表郑翔到会发言,与会领导和嘉宾参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劳模档案展”。随后,劳模档案巡展在新华中学、三笑集团、文昌花园社区等地开展,产生较好社会反响。将扬州唯一一位抗美援朝女烈士孙宅璞的初中毕业证书在“辉煌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扬州”大型图片史料展中展出,将百岁抗战老兵张志清的口述采访稿进行整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展”中展出。举办“张爱萍将军在方巷社教蹲点图片展”,展示了张爱萍将军20世纪60年代在邗江方巷大队社教蹲点老照片原件97幅。举办“扬州好人展”,吸引上万名社会各界人士走进市档案馆学习参观,得到国家、省级媒体的相继报道。

三、践行“三个走向”,提升名人档案服务水平


  1.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名人档案依法管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进一步明确了档案收集的方式,对社会和个人形成的档案提出具体要求,为建立健全名人档案带来新的保障。一是强化法治思维。制定和完善《扬州市档案管理办法》《名人档案征集办法》《名人档案管理办法》等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梳理出扬州有国际组织授予荣誉称号的、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在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国著名的社会各界杰出人士等名人,开展专项征集项目。二是强化专业思维。名人档案载体既有纸质的如著作、手稿、信札、日记、家谱等,又有实物类的如奖章、徽章、个人物品等,还有影像类的如光盘、照片、录影带等。针对名人档案载体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探索名人档案征集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针对名人档案征集过程的复杂性,对征集源头和过程进行规范建档,确保真实性。三是强化“一盘棋”思维。在全市档案系统树立“征集一盘棋”的理念,采取市县联动、对外合作、聘請征集顾问、提高征集人员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等方式,构建名人档案征集大网络。“十四五”期间,重点围绕“红色档案”项目,将抗战老兵、革命烈士等相关的散存于社会和个人手中的重要档案征集进馆。
  2.以精准服务谋划名人档案开放开发。一是提高名人档案开放范围和覆盖面。加强鉴定整理,在法律许可和名人同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查询利用。二是推出档案文化精品。邀请专家、学者等对名人档案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多角度进行开发利用;围绕名人音像档案和口述档案,探索推出“语言+影像”编研产品,服务社会大众。三是举办线上、线下展览。举办固定档案展览,将名人档案的重要实物与原始记录内容整理后向社会公众开放;举办专题展览,围绕专题将档案资源临时展出、巡回展出;推动名人展览在线化,在档案网站中设置名人档案专题,扩大展览范围。
  3.以技术创新推进名人档案管理现代化。一是突出“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和联通。加强馆际协作和互通,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其他存有名人档案的单位之间加强合作,通过复制、数字化或交换目录等方式,建立健全名人档案数据库。二是突出“信息化”,加快转型升级。以智慧档案馆为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在线查档、异地查档、“掌上查档”等现代化查档举措,逐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名人档案管理现代化。三是突出“网络化”,扩大名人档案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善于使用融媒体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名人档案宣传,让名人档案活起来、动起来,推进名人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以下简称广陵学院)是1998年12月经江苏省教委批准,由省重点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设置的本科层次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独立学院。2018年初,学院以搬迁新校区为契机、改善硬件设施为突破口,收集、整理、编研、利用等档案业务工作全面跟进。经过几年努力,学院档案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综合分析情况,找出问题症结,建立完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 
期刊
摘 要:新修订《档案法》施行背景下,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档案纵向“体系管理”是必然趋势。基于对333个市级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官网及移动新媒体的调研,梳理当前该系统市级部门档案机构体制、资源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现状,阐述其管理整合的必要性,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自然资源和规划;档案;体系管理;整合优化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共有333个地级行政市(包括293个
期刊
摘 要:档案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档案管理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档案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新《档案法》体现了档案治理的理念和思想,对实现档案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重点包括完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档案法》宣传工作、提升档案执法能力、推进档案法治现代化等方面。  关键词:国家治
期刊
摘 要:1938年,身在国统区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顾稀为了抗日救国、追求进步,抛弃稳定的技术工作,历经艰难曲折,远赴陕北投奔共产党、参加抗战,颇有时代典型意义。  关键词:苏工; 陕北公学;顾稀;中国共产党;抗日  顾稀(1919—2012),原名顾乾熙,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938年9月参加革命,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代院长,1951年任院
期刊
摘 要:突发事件档案在留证、存史、资政和宣传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但突发事件档案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制约了突发事件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文章从突发事件的档案资源储备和需求特点出发,分析了突发事件档案分散保管与应急需求、零散保管和全面需求、属地保管与异地需求等供需之间的矛盾,提出构建“求全责备”的档案资源体系,选择“主体全宗”为主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专题化”的突发事件档案利用目标等策略,来应对突发事
期刊
包公(包拯)、海公(海瑞)、施公(施世纶),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公正廉明”为民间传诵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官员,其中的“施公”便是清代漕运总督施世纶。  施世纶以封荫出仕,先后任泰州知州、扬州知府、江宁知府、湖南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康熙五十四年(1715),他被调任漕运总督(又称漕督、总漕),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在维护运道、调剂漕事、治旱赈灾等方面取得了卓然政绩。施世纶为官坚持以民为先、廉强恤下,因而
期刊
摘 要: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适应人才政策发展的流动人员尤其是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的建档工作等档案服务带来许多困扰与不便。文章通过三轮调查,以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映出的现行制度缺陷,初步提出了政策协同管理、规范标准建设与管理流程优化等对策。  关键词:留学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建档  根据发展经济学
期刊
港闸之名,来源于辖区两个百年老镇天生港和唐闸,正因为如此,根据2017年江苏省档案局关于开展“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要求,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选择了天生港、唐闸老镇和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八一村作为采集标本,进行口述历史采集。八一村作为重点采集对象,采集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社会变迁、历史往事、乡村名人、文化遗产、民风民俗六个方面。  区档案馆先后组织采访68次计73人次,共采录音频数据35.2GB,录
期刊
摘 要:人才对于城建档案行业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江苏省城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对城建档案行业面临形势、行业人才现状等进行剖析,通过SWOT矩阵分析找出对应策略,尝试建立城建档案人才培养路径模型,为城建档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SWOT分析;培养策略;城建档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期刊
摘要:校史人物故事作为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精神价值的鲜活案例,发挥着独特的资政育人作用,彰显校史人物故事整体功能需从创作、融入、传播三个方面着手。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档案资源丰富,在校史档案资源挖掘中,把校史人物故事研究作为校史档案研究的基本内容。在讲好校史人物故事中探索出“入学知”“课中讲”“实地看”的教学嵌入路径,形成了“宽传播”“厚传播”“高传播”的传播理念,使得校史档案建设功能凸显。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