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江浙地区的“两头婚”?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浙一带悄然兴起的“两头婚”现象,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对于习惯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统婚姻模式的人们来说,这种“男不娶女不嫁”的新婚姻模式真可谓颠覆了认知。
   这种颠覆是系统的:结婚时候男方不必付彩礼,女方也不会置办嫁妆。结婚之后,女方不会到男方家庭生活,男方也不会到女方家庭“上门入赘”。他们仍然和各自的原生家庭一起生活,或者轮流在双方的原生家庭居住。婚生子女的“冠姓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通常生育两个孩子,一个由男方家庭抚养,随父姓;另一个由女方家庭抚养,随母姓。与此相对应,夫妻双方的父母不再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之分,大家统一称谓,都叫“爷爷奶奶”。
   这种让不少网友大呼“毁三观”的婚姻模式,在江浙当地早就已经出现,而且不在少数。当地人也早已见惯不怪,淡然待之。
   “两头婚”的出现,其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婚姻制度必须回应这种变化,回答人们对婚姻制度提出来的新需求。
   独生子女普遍化,使中老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陪伴需求成为难题。传统的婚姻模式,无论是“男娶女嫁”还是“招婿入赘”,都无法同时响应男女双方亲子两代的陪伴需求。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家庭仍然居于核心位置,血缘关系仍然是最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之一。独子化和核心家庭的普遍化,又在客观上强化了家庭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既然男女双方都有亲子陪伴的需求,而且彼此之间互相冲突、难以妥协,那么“两头婚”就成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两头婚”也是女性地位上升、男女平等的直观体现。传统社会的“三从四德”,制度化地固化了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当女性作为单一个体嫁到夫家之后,夫家的主要家庭成员往往成为落实夫权的实际执行者。在中日韩等东亞国家特有的婆媳关系中,婆婆往往霸道强势,媳妇则沦为弱小无助的一方。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不但不少未婚女性的父母积累了丰厚财富,未婚女性本人也往往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女性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都充分觉醒之后,嫁落夫家、重复那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人生就变得难以接受。“两头婚”正可以使女性摆脱“夫家附属品”的尴尬处境,也免除了作为“夫家外来者”而遭受压迫的风险。
   从“娘家”的角度来看,“两头婚”也体现了女性地位上升。民间社会有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传统社会里,不但出嫁女儿在娘家没有地位,就是未嫁女儿也往往遭受轻视。然而,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事实上,在“两头婚”模式中,一方面固然体现了女方父母对于传宗接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女儿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在原生家庭里,女儿绝对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更不是一个待嫁的“累赘”,而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主角。
   “两头婚”客观上体现了女性地位上升,也使婚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获得较大的独立自主权,但并不能简单将其归类为“进步的婚姻模式”。“不落夫家”固然使女性得以从“夫权”中解脱,但传宗接代这种传统观念,仍然被人们视为婚姻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两头婚”的一大驱动力,正是女方父母对于“接续香火”的强烈需求。可见,欢呼“两头婚”体现了女性解放可能为时尚早。在这种婚姻模式的深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基调仍然清晰可见。
   更深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两头婚”跟“独立、解放”这些美好词汇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经验研究表明,在江浙等省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父母对于子女的恋爱婚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甚至拥有关键性的决定权。这些地区经济发达,普通家庭都普遍富裕,年轻人留在家乡就衣食无忧,无需努力就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在家庭内部,财富和资源主要掌握在父母手中,子女要仰仗他们的羽翼保护。
   在这样的现实中,父母对于子女的人生事务,包括婚姻、生育等人生大事拥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是关键性的决定权。不难看出,“两头婚”的安排和婚育子女“冠姓权”的安排,都主要体现了父母一辈的意志,而不是婚姻当事人的意志。
   从表面上看,“两头婚”的双方当事人都从婚姻中获得了独立身份,女性也得以从“夫权”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但实际上,“父权(父母权)”同时得到了强化。年轻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出鲜明的依附色彩。在父母强有力的掌控下,年轻人恐怕连跟配偶共同生活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更遑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了。从这一点来说,“两头婚”又表现出文化保守和倒退性的一面。
   摘自“上观新闻”2020年12月22日
其他文献
小镇不大,但同时开着两个木匠铺。两家的生意都还不错,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很多下脚料。   第一个木匠,用乡下人的话说,有点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下脚料不是当劈柴烧了,就是干脆直接扔到了垃圾堆。第二个与其相反,心思缜密,会精打细算。他将那些下脚料做成精美的小木盒,或制作成简易的小木房子模型,很受城市孩子们的喜爱。很多家长慕名前来预购,简直有点供不应求。   同样的下脚料,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纵观一下
期刊
在一个工地上,几个农民工边吃午饭边聊天。   一个看似很文静的小伙子说:“最近我读了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一个盲人,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看每一个一直善待我、陪伴我的人,感谢他们让我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第二天,我会黎明即起,望着黑夜渐渐转变为白天。第三天,我要在俗世里生活,置身于奔波营生的人群中。”   看过这,我突然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给你三天权力
期刊
做人要“先方后圆”  海 若   我常恨自己字写得不好,许多要写字的场合常叫人尴尬。后来我找到了根子上的原因——小时用的第一本字帖,是赵孟頫的。赵字圆润、漂亮,弧线多,折线少,力度不够。当时我只觉好看,谁知这一学就入了歧途。字架子软,总是立不起来。   学字要先方后圆。先把架子立起来,以后怎么变都好说。就像盖房,先起钢筋、骨架、墙面,最后的装修任你发挥。如果先圆再去求方,就像面对一个已装修完的
期刊
葡萄园里,铺天盖地点上了成千上万只蜡烛。闪烁的烛光在黎明前的葡萄园中跳跃着,如梦如幻。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您一定觉得我是在吹牛。   而且,不是作秀,不是表演。不是某个明星富翁的生日晚会,也不是哪家大品牌的新产品发布会。   当地时间4月7日深夜,在法国勃艮第夏布利等几处产区的葡萄园,酒农们冒着严寒,连夜点燃了成千上万支特制蜡烛。因为根据天气预报,那一夜,破记录的倒春寒将袭击这一地区。刚刚抽芽
期刊
主打母婴用品、以女性为消费群体的品牌全棉时代,最近却因为一则多平台投放的短视频广告引发了女性群体强烈反感。在这则广告中,一名美女深夜被不明男子尾随,就在万分紧张之际,女孩灵机一动,拿出该品牌的湿巾卸了妆,露出“真容”成功地“解救”了自己。  对此,品牌方的解释是,“视频为广告创意”,只是为了“突出商品的清洁功能”,并强调自己尊重爱护女性。但是作为一名女性,看到这样的“创意”却觉得心里堵得慌。短短几
期刊
“马上就办”竟变成“马上造假”,不是说办不办,就是敷衍着办、假装办……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一篇题为《变了味的“马上就办”》的记者调查,再次引发了如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讨论。   很多相关讨论都集中在如何使“假马上”转变为“真马上”,认为“马上就办”的重要是“办”,让“假办”变为“真办”。这当然没错,但我认为,更关键的是找出“马上就办”变味的根源。如果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督促,能够解决形式主义所导致
期刊
近日,不少新媒体平台流传一个段子:“新冠密接成都案例:打牌,蹦迪,美甲,火鍋,茶馆;新冠密接北京案例:上班,开会,吃包子,加班,公交车……人在北京,今天你奋斗了吗?”应该说,无论创作者还是转发者,都没有什么恶意。如此调侃新冠密接者和感染者的生活工作状态,没有科学依据,且是片面无聊的,不过是恰巧吻合了大家对两地生活方式的印象,不该成为公众竞相转发的对象。   段子里带着看笑话的语气,随意抓出一些细
期刊
每个人都在年龄里生死。   刚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先有了年龄。无论活得多富贵,或者多卑微,死了,最后,比的还是年龄。这时,生命的好多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年龄留了下来。送行的人说,他比某某活得岁数大。一下子,就盖棺定论了。这,就是普通人一生的成就。   只要活不成爱因斯坦,每个人注定都是肉体凡胎,都是凡夫俗子。没有成就可比的人,也只好比比年龄。与人见面,问话大都从年龄开始。即使是再势利的人,也
期刊
近日,社交媒体上一篇题为《从职场消失的中年女性》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48岁的服装企业高级跟单经理,公司受疫情影响破产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找到稳定的工作。从话题跟帖和相关新闻集纳中看,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很多后育儿期的妈妈身上,当孩子逐渐长大,她们想重返职场的时候,却发现职场的大门已经提高年龄门槛,或是无法对接她们弹性化的工作时间要求。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中年,意味着挣脱了
期刊
从2020年11月17日《今晚报》副刊读到刘成章先生的新作,它从长篇小说《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外出买稻种,为了给新成立的合作社省钱,只吃家里带的干粮,又喝了“一碗不要钱的面汤”这一细节,回溯它的出处:清朝乾隆年间,佳州人逃荒到了包头,常讨一碗面汤充饥,有的饭馆只图赚钱,常常加以拒绝。佳州人气愤地质问:“你们准备倒的面汤,怎么还不让我们喝?”对方生硬怼道:“你们舍不得掏钱买一碗面,我们的面汤当然不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