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师应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课,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学;第一粒扣子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55-02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上好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一、从文明素养教育入“手”
  文明素养是一种修养和风度,是当今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对青少年进行文明素养教育应当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法治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等方面要做学生的榜样。上课时的衣着必须整洁、端庄、朴素、大方,不能穿奇装异服,不宜浓妆艳抹,平时说话要文雅,言词要恳切,有诺必践,用朴实、文明、大方的言谈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教师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的渗透,既要传递教材中的“显性正能量”,也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隐性正能量”,寓德于教,以文化人,以智育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感悟生活,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珍爱美好生活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课还可以开设“文明素养微课堂”栏目,用五分钟的时间或讲“凿壁借光”“曾子杀猪”“孔融让梨”等中国故事,或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或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小实例折射大道理,由“小我”引申出“大我”,引导学生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让学生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入“心”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时期,没有经历过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也没有经受过艰难困苦的严峻考验,人生阅历比较简单。当前社会纷繁复杂,青少年由于受年龄,阅历等的限制,容易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中理想淡化、价值观迷失。在“唯分数论”的理念影响下,部分青少年难免“分数满满,信仰空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有可能走偏。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思想政治教学一定要把握好理想信念筑魂这个关键,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思想政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困惑,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和载体,更应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须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精神追求、核心素养等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之灯,照亮前行之路,激励他们用青春抒写时代、用奋斗开创未来。评价思想政治課上得好不好,既要看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掌握得如何,又要看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否得到引导,信仰有没有树立。力求使思想政治课能够伴随、见证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成长,在追求“养成”而非“速成”,追求“内化”而非“外塑”,追求“润泽”而非“浇灌”的“慢思政”中达至立德树人的境界。
  三、传统文化教育要入“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其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兼容并包等精神内核,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教育做起。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引导学生尊重民主、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敢于担当、立志报国;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传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引导学生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传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学会自律、学会宽容;传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传承“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坚守诚信、有诺必践;传承“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国梦”,先从提升个人修养做起……“学古不泥古”,思想政治教学还应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告诫学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必须世代传承。但今天的“孝”已不再是《论语》中的“父母在,不远游”,也不是“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更不是“埋儿奉母”“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今天的“孝”,提倡的是子女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交流,是忙里偷闲给父母一个温馨的电话,多听父母讲他们过去的事,耐心听父母的叮嘱和唠叨……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对此,思想政治教师既要给学生剖析年轻人热衷“洋节”的危害,更要加强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带领学生领悟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美好内涵和寓意,使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过得有意思。思想政治课还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文明不相融”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通过正反双方激烈的争辩,教会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做忠实信仰的铺道者、科学真理的传播者、教学改革的创新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温度、有情感、有色彩,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牢、扣对“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在汲取健康营养后“拔节孕穗”,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 袁妮)
其他文献
[摘 要]《桃花源记》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主要从语言、故事内容、情感等方面探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特色;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2-0021-02  《桃花源记》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篇
[摘 要]近年来,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推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开始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越来越多的史学研究成果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基于此,文章主要以人教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为例,从史学研究成果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向入手,对应用史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性以及策略做出了全面且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史学研究成果;高中历史教学;必要性;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高中政治课堂中依然存在“填鸭教学”“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教与学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要搭建课堂的沟通桥梁,打造活泼、自由、有效的互动型课堂,教师应活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互动兴趣;深入分析案例,营造课堂的互动氛围;巧设提问,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契机;安排演讲活动,提高学生的互动勇气。  [关键词]互动元素;活泼课堂;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 要]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从教材中挖掘文化元素,还要在校本课程中拓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遵循兴趣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2800
[摘 要]史学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历史课堂也逐渐地成为阅读课堂,这给历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基于教师个体视野的差别、现实因素的束缚、课堂教学的局限,史學阅读仍存在不少问题。史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它有其独有的特征及不一样的要求与方法。问题阅读、专题阅读和主题阅读是提升史学阅读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史学阅读;鸦片战争;中英贸易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常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才能完成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课程目标。学生需要掌握词语的类别和作用、句子成分的划分等基本的语法知识,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0802  《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初中生面对繁杂多样的社会现象,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片面认识基本社情、国情,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文章结合课堂实例,从思辨内容的选择、思辨情境的创设、课堂辩论的开展、思辨试题的训练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思辨能力培养的
[摘 要]历史课堂中,教学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运用好教学交往,通过营造气氛、运用媒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打造出高效高质的课堂,是值得历史教师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开辟新航路》一课的实录,來探究一下在历史课堂中是如何有效实现教学交往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交往;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
[摘 要]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新授课教学回归生活,把初中地理教育融入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亲自体验、领悟、成长。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新授课;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6-0092-02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
[摘 要]研学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合乎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探究及其认知、思维发展的路径,为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地理研学项目的设计应遵循主题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多学科融合原则、安全性原则。  [关键词]STEM理念;高中地理;研学项目;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