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天堑变通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
  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好,就能让学生跨越鸿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一、 积累材料,丰富写作内容
  1.制作课件,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这是很自然的。”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写什么。这说明,学生的积蓄不多。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内外兼修,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身边有价值的素材,积累习作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做到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了。
  如在指导学生写《灯》的作文时,我先开展“我眼中的灯”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或用照相机,或用手机将自己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灯拍下来。在实践的同时,我组织学生查找和图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去调查、采访,了解更多的灯的知识。然后,我再运用电教手段,将其中一些与习作关联较大的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有了之前的活动,再加上课件的气氛渲染,学生有话可说了。
  2.借助课件,丰富写作内容。想象是作文这个生命体的血液,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太阳,它可以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章的空白,从而产生更多新见解。习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时空条件和思维环境。如在《聪明的小兔子》的作文训练中,我充分利用课件,事先给学生展示了两幅图:第一幅图上有焦急的小兔、蘑菇、豆大的雨点;第二幅图是小兔扛着一朵大蘑菇在雨中高高兴兴地走回家。作文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画面的内容,感受雨势和兔子的着急心情以及兔子想到办法后的喜悦心情。接着,我根据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想到画面之外的情景,听到画面之外的声音。然后,我让学生把所见及所想结合起来说一说,从而打开作文的思路。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想象有了依托,学生就能自觉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写作了。
  二、积累情感,激发真情表达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何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情流露呢?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如在指导《我的家乡》时,我播放了一组家乡的特写镜头,再播放《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并不美》等歌曲,让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写《我的妈妈》时,我让学生看看妈妈粗糙的手、疲惫的身影,然后饱含深情地唱《烛光里的妈妈》、《游子吟》等曲子。借助这些图像、声音,学生触景生情,心中涌起感恩之情,这种情感流溢于笔端,使妈妈的形象更丰满、感人。
  2.激发欲望,挖掘潜能。多媒体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指导《我爱秋天》时,我精心准备一些能反映季节特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恢复对自然景观的记忆。如山坡上似火的枫叶、果园里飘香的瓜果、公园里盛开的菊花等图片。学生如同置身于秋天,让他们说说对秋天的感受时,他们就有话可说了。
  三、积累语言,促进个性化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写好作文,就得有大量的积累。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通过实践,我觉得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阅读,使他们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通过故事会等口头表达活动,使学生动笔、交流,以实际运用促进语言积累;让学生在习作中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真正享受作文的乐趣。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默读避而远之,这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默读,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既讲究默读时机的选择,默读策略的运用;也重视孩子默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遵循文体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努力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丰盈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故事 推敲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2  《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贯彻新课标要从对话生本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生本价值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进行生本对话呢?笔者现结合《船长》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来谈一些体会。  一、加强预习对话,开发生本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会生成资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
【设计理念】  要想让学生在这么短的40分钟时间里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内涵,除了读还是读。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想象草原的美  1.热身:板书“草原”, 让孩子通过汉字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画面。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中的名句。清雅的荷香吸引了作者,他有感而发,因此诗句也非常美丽。其实,课本上的哪一篇诗文不是作者受现实之美的触发而写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诗文之美,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一、读悟韵律美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热爱朗读并会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财富。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考试
[摘 要]以往的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解意、诵读、体情、悟境上,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直关注甚少。课堂教学一改古诗教学的传统方式,在初读质疑的基础上,安排“写准确”“写生动”“写全面”三个板块的综合学习,还原古诗原貌,再现古诗情境,丰富古诗意蕴,这样全面提升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多层对话 写准确 写生动 写全面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