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评价:我们该怎样作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科思维、发掘学习潜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却了课堂评价应有的意义与价值,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创生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变空泛评价为真诚评价、变否定评价为激励评价、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变即时评价为延时评价,切实提高课堂评价的“正能量”。
  【案例呈现】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瞬息万变”是云雾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师: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除了课文所写的,其实还有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段以省略号结束。同学们能想象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吗?谁能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
  (教室里一片寂静,许久,几位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
  生: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个橘子,转眼间又变成了一个苹果。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有谁说?
  (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表扬,举手的学生顿时多了起来)
  生:云雾刚刚是一座坚固的房子,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张漂亮的写字台。
  师:你能想象到房子、写字台,可真不简单!
  (教师的褒奖,更加调动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课堂氛围空前高涨,学生们更加自由地交流)
  【问题诊断】
  这是笔者随堂听课时记录的一个教学片段,教者旨在通过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的“活跃”课堂,并不能证明课堂的高效。相反,透过课堂的“热闹”背后,更加值得我们冷静思考:课堂评价的应有之义到底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一章,第一句话就提醒我们——“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所以,评价既要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表扬,也要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做出反馈,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此看来,课堂评价是指明学生探索的明灯,是茫茫学海中的加油站,是“误入歧途”的及时提醒和正确指引。案例引发了我的反思与追问。
  一、课堂评价“独作为”——为何只有教师的声音
  课堂评价的主体就是教师一个人吗?显然不是。“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这是富有现实的针对性的。案例中,我们能听到的评价的声音,只有教师这个“孤家寡人”。可是,我们要追问的是,课堂上更独立的一个主体、更众多的一个群体——学生“去哪儿”了?学生的自评、互评“去哪儿”了?小组评、全班评又“去哪儿”了?其实,往深处说,让学生自评、互评关乎学生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的培养,这是一种更富有教育意蕴和魅力的学习。可是,这样一种真正的学习,却被教师 “你的想象真丰富”这样的话给遮蔽和遁形了。“同学们能想象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吗?谁能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教师一抛出这个问题,教室有片刻的安静,这是学生在思考。终于有学生打破了课堂的沉闷,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评价,赞扬性的话语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氛围。这里教师的“一言堂”,是因为对课堂暂时“冷场”的着急。其实,这样的“静思默想”是正常的,虽然课堂气氛有些沉闷,但恰恰是思维自己、自然、自由生长的最真实、最充分的时机。教师的评价要耐心等待,更要在学生发言过后,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他(她)说得怎么样?这样的想象合情合理吗?真正的评价一定是建立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全班共学、共进的应然状态。
  二、课堂评价“不作为”——为何只有无力的声音
  课堂评价即指导,这样的理念和践行似乎离教师们尚有一定的距离。案例中的教师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评价学生,却没有力度,更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究其原因,是不是跟教师只是在学生表达的外围徘徊,而没有直抵表达的内核,特别是没有关注表达背后所存在的思维错误,并及时纠正和引领有关呢?这位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时,显然忽略了指导学生运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去比喻。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这样的自由导致的是“放任自流”啊!如果第一位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能在肯定学生勇气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大家回到课文中,品读文字,感知云雾特点,相信接下来学生的想象就不会信马由缰了。可惜,教师“该出手时未出手”,没有只言片语的指导,甚至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也大力表扬,这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教学,导致课堂上学生虽举手不断,却收获甚微的现状的产生。这种“虚假的繁荣”不能不说是课堂的遗憾。如果处理得当,这该是一个很好的基于学生学情的引导学习契机啊!对照语文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该指向于学生的学,应该能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即“为学而评”。这样的评价就是一种指导,是一种更有针对性、更具启发性、更富实效性的指导,是引导教学评价从“务虚”的天空重返“务实”的地面的回归之路。
  三、课堂评价“乱作为”——为何只有表扬的声音
  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想象,教师一律空泛地表扬“你的想象真丰富”“你能想到……真不简单”。泛滥的肯定,刺激了学生“信手拈来”“信口开河”。其实,从课文前两段中“飘来”“腾云驾雾”“缠绕”“弥漫”“一缕轻烟”等这些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庐山的云雾飘缈、轻柔的特点。学生的想象——“云雾刚刚是一座坚固的房子,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张漂亮写字台。”无论是房子,还是写字台,它们都是坚硬的,丝毫没有轻柔的感觉。从“白色绒帽”“玉带”“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等词句,可以感受到云雾的洁白无瑕。而学生的想象——“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个橘子,转眼间又变成了一个苹果。”试问:哪一种颜色的苹果、橘子会与茫茫的云雾相似?从“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中,我们又看到了云雾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庐山的云雾一会儿像帽子,一会儿又变成了一件衣服”,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脱离文本语言,全然不顾庐山云雾的特点,盲目地追求新异、发散。不能不说,这是教师评价缺乏针对性、真诚性“闯的祸”。殊不知,表扬也要有“度”,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作用。而廉价的、没有原则的表扬,只能提供暂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更多的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害。拿着放大镜去看学生,只会让学生飘飘然而迷失了努力的方向;而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他们就手足无措,有的甚至一蹶不振。教师课堂评价中的这种“说好话”现象,其实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评价的“诊断”功能。正是由于及时、客观的诊断性评价,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从而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堂评价要敢于对学生说“不”,这是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应有之义,也是教书育人的职责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使命,更是我们正确引导学生的应然选择。   【教学重构】
  基于对阅读评价的再认识,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评价的针对性、指导性、激励性,我和任课教师重构了这一教学环节——
  师: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除了课文所写的,其实还有很多变化,所以这段以省略号结束。同学们能想象出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变化吗?请模仿课文的句式说说。(出示句式)
  预设一
  生1:刚刚还是山顶皑皑的积雪,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团团棉絮在山腰间飘动。
  师:你优美的语言,让老师仿佛和你一样,看到了庐山那飘渺、洁白、柔软的云雾。
  (教师的评价有意识地点到了云雾的质感、颜色,既充分赞赏学生想象的合理性,又引导了后面学生想象的方向)
  生2:明明是围在山顶上的白色围巾,还没等你看清楚,又变成了遮挡群山的巨大的白窗帘。
  师:这条白围巾、这幅白窗帘该有多大啊!
  (教师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关注到了云雾的范围)
  这两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实则既肯定了学生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又联系上文,从颜色、范围、数量指导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文本,促进学生对云雾“瞬息万变”特点的感知。
  预设二
  (学生随意说)
  师:是这样的吗?其他同学听了他的想象,你有什么要提醒或者质疑的吗?
  (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师:是呀,刚才这位同学的想象很大胆,不过,想象首先要合理。请你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庐山云雾的颜色、质感。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再看看插图。读了文,看了图,现在你能想象到云雾的变化了吗?说给大家听听。
  生:明明是无数软软的羽毛,还没等你看清楚,又变成了一床硕大无朋的棉花垫。
  师:多美妙的想象呀!连老师都想躺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可是才一眨眼,它又变了。这次变成什么了?(学生继续想象)
  同一个学生,从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乱想到有理有据的想象,这其间,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互评,给了所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四两拨千斤”式的巧妙评价,教给了学生想象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文字,看插图;充满期待的延时评价,给了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教师感同身受的真诚评价,直抵学生内心,给了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活动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养人的活动。理性与情感相统一的和谐境界一直是思想者追求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将理性与感性融合,从而达到和谐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理性 感性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65  教学是需要精心设计、合理实施的系统工程,它有必要让理性精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元素构成的,这两个因子不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只有达到一定的契合度才能发挥效能。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教学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有报道称,一位教师为保持课堂肃静,将班级中二十多个学生的嘴用胶带封住了。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多么荒唐可笑,仅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双边性来看,这样做已经人为删除了一个“边”,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教学还在吗?新课改要求引入自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个性化阅读中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而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与品读的有效结合就是个性品读,通过个性品读,可以使学生有效品味文本语言、触摸文本意境、体验文本情感,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一、在个性品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很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字优美的名家
[摘 要]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少教多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少教,要求教师抓住课堂的关键点,指导方法,用巧力;多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展预习、交流、讨论等活动,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承担了指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这是件令农村语文老师头疼的工作。一提起作文,农村三年级的孩子就谈虎色变。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对习作缺少兴趣,写出来的作文,要么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要么言之无物,像记流水账一般。因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习作的康庄大道,并在这条路上走稳、走好,越走越远,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话题。我在此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搀一搀,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