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中的名句。清雅的荷香吸引了作者,他有感而发,因此诗句也非常美丽。其实,课本上的哪一篇诗文不是作者受现实之美的触发而写的?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感受诗文之美,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一、读悟韵律美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热爱朗读并会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财富。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因为考试的需要,我们往往重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目的明确,就是为成绩。朗读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背诵。这样通过朗读来提高学生对语言韵律美的感受能力也往往落不到实处。我们甚至忘记了“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朗读教学不能太过急躁。如果草草训练即告收场,那学生读书的问题会很多。即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那朗读也没有多大的作用。事实证明,能真正把握好朗读,能读得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读出自信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感受能力就较强,语文成绩也往往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朗读的速度、音量、停顿、感情,利用普通话的声韵美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得节奏鲜明;并能根据诗文的情感基调以铿锵、柔婉、豪放、欢快、平缓、低沉的语调,用清脆、深沉、柔和、明快的语音,与停顿、重音、速度以及思想情感巧妙配合。这样音韵和谐的朗读像一首动听的音乐,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使他们感受到语文的美。
  只有朗读感动了自己,他们才能用心感受诗文的外在及内在美。小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初始阶段。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孩子语文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读悟音律之美。
  二、品悟意境之美
  读出诗文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感受到美的情境,引起情感共鸣,但要达到深度的美感体验还要通过品析诗文的意境之美来获得。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选编了《观书有感》这首诗。如果只将它当作为哲理诗来读,“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之美就不能完全品味出来。微风吹拂,池塘中清澈的水泛起一层层细细的涟漪,天空中轻盈的云朵与水波一起轻颤动,明朗又清新。一个“共”字将天水动静融合在一起,多么美的画面啊!
  在教学这类优美诗文的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耐下性子,帮助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根据诗文中的地点、季节,景物的色彩、形态、精神以及诗歌的氛围,将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角色,现场观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所展示的意境之美。通过诗文意境美的感受,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诗文中的意象恰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内容,改变孩子们生活中物质充足,而高雅的精神意象缺乏的现状。
  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因此,我们应利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通过品析重点词句、关键处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当感受到诗文的意境美,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主动地学习语文。
  三、写悟文字之美
  写作是在直接感受美的“读”,进行具体与抽象思维的“品”训练之后的间接审美能力训练。读和品之后,学生会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强烈欲望。我们再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审美能力,训练他们体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苦乐酸甜的能力。有了教师教给他们的审美视角,他们就容易看到生活中美的因素。
  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看见过、经历过的有趣的、感人的事,在脑中再现那些美的场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景物等。这样,他们脑海中的画面就会有声有色,鲜活动人。这样的再现会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有表达美的冲动。这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笔大胆而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美的文字了。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二”要求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材所给的例文有这样的描写:“飞上了蓝天……白色的纸扇……时而快,时而慢……慢慢地踱着方步。”从这些内容来看,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用优美的且比较细腻的语言描绘自己熟悉的动物。虽然小学生还不懂得什么是表达方式,但不意味着在指导写作中轻视甚至忽略描写。因为例文中明显是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而且以描写为主的。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很多教师的写作训练指导却忽略了这一点,很少有学生能用细腻的语言描绘景物,大多数学生只会粗枝大叶地叙写。只有指导得法,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起来了。这样,他们就会热爱美,能发现美的细节,才能产生写作细节美的欲望,才能写作出美的作文来。
  “美”是诱人的。学生喜欢的是学习对象、教学方法皆美的课,这是审美意识的本能。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通过读、品、写感悟诗文之美,即培养文学悟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默读避而远之,这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默读,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既讲究默读时机的选择,默读策略的运用;也重视孩子默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遵循文体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努力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丰盈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故事 推敲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2  《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贯彻新课标要从对话生本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生本价值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进行生本对话呢?笔者现结合《船长》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来谈一些体会。  一、加强预习对话,开发生本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会生成资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
【设计理念】  要想让学生在这么短的40分钟时间里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内涵,除了读还是读。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想象草原的美  1.热身:板书“草原”, 让孩子通过汉字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