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生活场景 感悟语言之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an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水墨画,既能受到熏陶,又能获得文字的感染。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字词教学作为重点,而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基于此,我在课堂伊始便着手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读出了小朋友的愿望,有的读出“我”想变成大荷叶的渴望,有的读出了雨滴的可爱,有的读出了星星的顽皮、弯月的美丽。如第一段:“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成什么?”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夏天,我借助课件,展示夏姐姐的样子,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生活的画面之中:夏姐姐来了,你想和她说些什么?学生都觉得夏姐姐很美,到处都是绿色的,还有朵朵花儿。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夏天最好玩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认为蝴蝶飞来飞去真好玩,有的认为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开心,有的则认为雨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更好玩。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根据自己的感觉朗读课文:“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在朗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觉融入文字中,再将自己的想象渗透在语言中,在不知不觉中读出了韵味,仿佛看到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画面。
  通过以上环节,我将夏天真实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画面之美,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语言动态化,更鲜活,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二、扮演角色,活现生活的场景
  角色扮演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针对“我”想变成雨滴、蝴蝶、小鱼、蝈蝈、星星、新月、荷叶这些奇特的愿望,学生如果不能将自己代入角色,很难体会,也无法体验到文字的美。为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喜欢雨滴的就做雨滴的动作,想象雨滴躺在绿叶上的感觉;喜欢蝴蝶的就模仿蝴蝶,张开翅膀飞舞。学生说,我要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我要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我要在花丛中扇动翅膀飞来飞去。我继续启发:雨滴是什么样的?小鱼呢?蝴蝶的翅膀会怎样?学生通过角色的代入,透过文字体会:雨滴亮晶晶的,滚动在绿叶上,绿叶就像滑梯一样舒服好玩。小鱼像个调皮的孩子。清澈的小河像一面镜子,能够倒影天上的云彩。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活现了生活场景,能够感受到诗歌中各种角色的内心,丰富语言积累,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有助于对语言内涵的感悟,实现言语的发展这一目标。
  三、相机拓展,同构语言与精神
  对语文教学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与此同时,这也是完善学生语言系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工具性入手,相机拓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为此,我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语言的生活化,又在活现生活场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生活资源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变成了大大的荷叶,小鱼来了,你会怎么做?蝴蝶来了呢?”学生说:“我会让小鱼在我下面游泳,为它遮挡阳光;蝴蝶来了,我会让蝴蝶坐下歇歇脚。”“那么小鱼和蝴蝶会怎么样呢?”学生说:“小鱼会感谢我,蝴蝶会很开心。”“面对大大的荷叶,想象一下,还有谁会来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认为青蛙会“呱呱”地跑来,坐在荷叶上唱歌;蜻蜓也会飞来,在荷叶上跳舞。
  师:想一想,你要是能变成一片大大的荷叶,你想做什么?
  生1:我看到农民伯伯在干活,我想为他们遮挡阳光。
  生2:我看到有人淋雨了,我愿意做他的伞。
  通过点拨和启发,课文的语言空间得到拓展,学生既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又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丰富诗歌的情感意蕴。在生活化的情境的启示下,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精神得到了升华,自然而然,毫不牵强。
  显而易见,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语言生活化,活现文本生活场景,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可以透过丰富的画面感悟文字之美,体验生活的诗意,而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阅读教学所需要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情思如清澈的溪水,淙淙而来,有一种摆脱束缚后的解放之感。我相信,这是灌输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更是远远超越灌输式教学之上的一种创新。
  (责编莫彩凤)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个性化阅读中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而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与品读的有效结合就是个性品读,通过个性品读,可以使学生有效品味文本语言、触摸文本意境、体验文本情感,从而让阅读课堂更高效。  一、在个性品读中品味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很多课文都是一些文字优美的名家
[摘 要]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少教多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少教,要求教师抓住课堂的关键点,指导方法,用巧力;多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开展预习、交流、讨论等活动,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承担了指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这是件令农村语文老师头疼的工作。一提起作文,农村三年级的孩子就谈虎色变。他们怕作文,不会写作文,对习作缺少兴趣,写出来的作文,要么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要么言之无物,像记流水账一般。因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习作的康庄大道,并在这条路上走稳、走好,越走越远,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关心的话题。我在此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搀一搀,
带领学生有效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也都提出了很多解读文本的策略与方法,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对课文前后内容进行对比,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的教学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前后段对比,理清文章的结构  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内容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