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生本,深度开发课堂资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笔者认为,贯彻新课标要从对话生本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发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挖掘生本价值和能力。那如何有效发挥学生主体,进行生本对话呢?笔者现结合《船长》的阅读教学课堂实践来谈一些体会。
  一、加强预习对话,开发生本隐性资源
  课堂是动态的建构过程,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不知不觉会生成资源。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捕捉并挖掘、探索其中的价值所在,首要就是要将学生当做积极的资源进行探究,不遗余力地和学生教学相长。在《船长》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并不能完整解读哈尔威船长身上那种临危不乱的精神。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从預习环节入手,让学生查找相关沉船的资料,包括有些学生看到过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问:“船长居然命令要开枪杀人,不是太可怕了吗?”有的学生问:“如果真有人要乱,船长真的敢杀人,那他能是个英雄吗?”还有的学生问:“哈尔威船长那么好,居然死了,他救的那些人里说不定还有坏人。这样的英雄到底有意义吗?”
  通过学生的提问,我发现生本资源的隐匿性需要教师用心来捕捉。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读文本,问题在于,有些看法和经验与文本价值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异,教师不能对此听之任之,而是要“拨乱反正”,正本归源。如何才能挖掘到学生的隐性资源,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捕捉,从预习入手做好学生各种经验和认知的调研,然后选择施教策略。
  要让学生回归价值主流,教师既不能单讲大道理,更不能剥夺学生自主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加强对话,找到学生本身的经验所在,从学生经验出发展开探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阅读教学的品读环节其实就是深入探究最终达成共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学习的过程。
  二、深入课堂对话,开发生本显性学情
  品读环节是阅读教学深化课堂探索,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认知都可能会与文本产生矛盾交叉,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善于开发生本学情资源,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感受并体验文本,最终得到情理的升华和领悟。
  《哈尔威船长》是雨果名著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短篇之一。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设置入手,让学生深切感受危急关头船上人群的“乱”和船长的“定”,并以此展开对话。
  师:当时出了什么事?
  生:船被撞了,船身剧烈震荡,海水疯狂涌入。
  师:还有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你能找出来是什么吗?
  生: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船上乱成一团。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整合了一段视频和录音让学生感受当时疯狂至致的乱。水声、哭声、叫喊声,人人都在慌乱地奔逃,却又逃不出去。当学生找到感觉之后,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船长的句子,并将重点词语圈划一下。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句子:“大声吼,巍然屹立,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学生还体会到作者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并找到文本关键句子:他把每个人每件事都考虑到了,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命令;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通过和学生进行课堂探究对话,使得学生能够从自身经验体会到当时绝境中哈尔威船长精神的高贵,而正是这种精神才最终使得船上除他之外的所有人获得了生的机会。由此达到了课堂资源的开发。
  三、引领写作对话,开发生本潜力资源
  阅读教学进入实践运用环节,学生要从文本汲取滋养,而后生成资源,进行输出——也即写作练笔。每一个学生通过课堂阅读探究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资源库。教师要善于挖掘引领,将学生心中的创作激情释放出来。
  生:我觉得船长应该会游泳的。
  师:嗯,你说得有道理。可是,当时船长有没有想到要自己逃出去?
  生(思考):没有。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命令要将船上的所有60人救出去。但他却少算了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我从这个对话中开发学生显性的学情,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最终明白船长压根就没有想到要活着,因为他早已经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这样,学生领会到为了表现船长的临危不惧和舍己救人,文本主要突出描写了危急时刻人们的惊恐之状。
  师:这就是雨果最鲜明的写作特色。如果要你写一个人,打算怎么写?
  生:从侧面多写,反衬出来这个人。
  我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进行试写练笔:描写一段紧张的救火场面,再写一个消防英雄。
  阅读教学课堂的动态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资源的最直接途径。这个时候,教师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探索者,探索生本资源、文本资源的研究者和指挥者。正如哈尔威船长那样,无论学生有什么表现,不管多么离谱或者是奇怪,都必须要镇定自若地深入探索,从学生的反应入手,进行转化和渗透,用情感和理智融入其中。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活泼的。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字词句段篇,内容一大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共识。日常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教师将学生带进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貌似吃透文本,而实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成体系。如果我们能紧扣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夯实一项训练,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走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高效。  一、紧扣一个
[摘 要]《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都以写景为主题,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也都谈到了徐霞客。要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及表现主题进行梳理,教师不妨从徐霞客入手,了解徐霞客其人,了解徐霞客与黄山、黄果树瀑布的渊源,了解风景中的徐霞客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关键词]徐霞客 写景 黄山奇松 黄果树瀑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
对话教学的形式是师生互动,教学的内容是教材文本,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可现实是:对话教学只闻雷声不见雨点,传统意识禁锢一些老教师,现代教改束缚一些新教师,课堂对话徒有形式。不管是老教师的“一言堂”,还是年轻教师的“声光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教学不相长已经成为常态。变味的对话,怎么看都像是“对戏”。教师和学生沦为演员,有“观众”时卖劲地表演,没有“观众”也难以走出角色,只因入戏太深,戏剧
[摘 要]课堂氛围是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人们潜意识里,认为热闹的课堂就一定是一堂好课,其实并不尽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静读、静思、静听、静写,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性追求 静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38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评价 诊断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35  阅读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
优秀文化的积淀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影响深远。儿童甚至是幼儿期,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是惊人的,是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在儿童时期适时地给他们播种下文学的种子,对其未来的学习,甚至是做人影响都是巨大的。  一、以教材为点,辐射学生阅读面的广阔天地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为例,以课本的教材经典为点,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作者及相关作者广阔的面的创作天地,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更加详尽地了解作者,更加深刻地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以“我”的内心诉求为主体,文字充满童趣和诗意,浅显明快,富有生活气息,蕴含丰富的情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渗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我从生活经验入手,展现生活场景,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一、活化语言,显示生活的画面  儿童诗的语言美,在于具有画面感,学生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幅
[摘 要]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对默读避而远之,这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默读,以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既讲究默读时机的选择,默读策略的运用;也重视孩子默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默读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遵循文体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学生字,读课文,理脉络,练写字,努力引文化之源,输方法之径,夯读写之基,丰盈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故事 推敲 词语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2  《推敲》是一篇关于词语锤炼的文章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言”,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篇,关注言语的外在形式;还要凸显“意”,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文质并重,言意兼得。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细读中品文本的精妙、想象中品文本的厚重、触摸中感知文本的温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言意兼得 指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